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假如沒有西安事變,紅軍的命運將會如何?徐向前:早已準備新長征

2023-12-24歷史

假如沒有西安事變,紅軍的命運將會如何?徐向前:早已準備新長征

西安事變是一場具有深遠影響的重要事件,它在近代歷史的演進中扮演了關鍵角色。若沒有發生西安事變,那麽紅軍的命運將何去何從呢?回憶起當時的經歷,徐向前元帥感慨萬分,他曾言:「早已準備迎接新的長征。」

實際上,這並非言過其實,因為陜北貧瘠的土地無法滿足紅軍的生存和發展需求。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抵達陜北,與改編後的紅十五軍團匯合。此刻,紅軍總兵力達到1萬5千余人,雖然這支紅軍精銳百戰,但面臨著陜北貧困土地帶來的極大補給困難。

紅十五軍團在當地發展了一個多月,情況尚能勉強維持,然而,中央紅軍卻遠道而來,缺衣少食,基本的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

此時,蔣介石命令的東北軍向西安方向進攻,形勢險峻,紅軍內外受敵,面臨嚴重困境。

雖然紅軍在一連串戰鬥中獲勝,甚至從東北軍繳獲了物資,但生存和發展問題依然未能得到徹底解決。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誌著長征勝利的結束。然而,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總人數龐大,補給問題更為嚴重。

為籌集生活物資,中共中央制定了西征和東征計劃,分別向山西和寧夏進攻,試圖擴大根據地並強化補給。

西路軍面對馬家軍精銳,在地形不熟、長途跋涉的情況下慘敗;而東路軍在山西境內取得勝仗,從閻錫山處繳獲大量武器和資金。

然而,這對紅軍來說仍遠遠不夠,革命面臨嚴峻考驗。

為保留有生力量,中共中央決定準備新的長征。面對陜北狹小的空間、資源匱乏,不利於對抗國民黨軍的圍剿,毛主席等中央領導討論後認為,必須尋找新的根據地。

但要去哪裏呢?當時中共中央也沒有確切計劃,因為長征以來一直未找到適合的根據地。最初選擇來陜北是因為聽說這裏有紅軍存在,而最初的打算是北上尋求蘇聯援助。

然而,西征失敗後,蔣介石準備對紅軍發起下一輪圍剿,紅軍待在陜北的後果難以預料。「先行出發!」於是,毛主席擬定了初步的轉移計劃:南下平涼、涇川、長武、寧縣、正寧,然後根據情況再東進山西,或南下河南和湖北,準備在外線進行一年左右的長途征戰,再設法返回西北地方。

徐向前元帥回憶這一計劃時深感無奈,當時大家都沒有具體計劃,只能先走一步看一步,從實踐中找到適當的方向。盡管前途充滿不確定性,但大家都對毛主席的領導充滿信心,相信早晚會找到適合的根據地。

就在紅軍準備出發時,張學良派人前來。

原來,張學良的東北軍雖然武器裝備精良,但在與紅軍的幾次交戰中屢戰屢敗,其中包括團長高福源被紅軍俘虜。高福源在我軍幹部的耐心溝通下,深刻認識到紅軍堅持抗日的立場,與他的觀念不謀而合。東北軍失去東三省後飽受屈辱,內心也懷有一股氣節,對圍剿紅軍並無興趣。

於是,高福源回到東北軍後與張學良深夜長談,張學良也深感打回老家的決心,表示願意與紅軍溝通共同抗日。

接著,我軍與西北軍的楊虎城取得聯系,三方達成默契。但問題是,蔣介石本人已經到了西安,一心要圍剿紅軍,即便張學良勸說也無濟於事。

眼看國民黨軍即將發動進攻,中共中央決定離開陜北。張學良派人再次勸說紅軍留下一段時間,等待形勢變化。在張學良的勸說下,中國共產黨綜合考慮推遲了轉移計劃,盡力籌備資源以備過冬。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成功勸說紅軍,與楊虎城共同發動西安事變,扣押蔣介石,迫使他抗日。後來,中國共產黨基於民族大義釋放了蔣介石,第二次國共合作開始。

可以看出,如果沒有西安事變,在蔣介石的緊逼下,面臨陜北資源不足的實際情況下,我軍很可能按照毛主席的初步計劃進行新的長征。對於新長征的結果,我們充滿信心,但這將延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對整個抗日形勢十分不利。

因此,張學良扣押蔣介石,發動西安事變,對中華民族和紅軍的生存和發展都起到了積極作用。總體而言,張學良的功績遠大於過失。西安事變為紅軍提供了休整的時間,對後來的抗日鬥爭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遺憾的是,張學良過於相信蔣介石,最終面臨被囚禁一生的命運,未能在抗日戰場上建立卓越業績。

以上內容資料均來源於網路,本文作者無意針對,影射任何現實國家,政體,組織,種族,個人。相關數據,理論考證於網路資料,以上內容並不代表本文作者贊同文章中的律法,規則,觀點,行為以及對相關資料的真實性負責。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關所產生的任何問題任何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直接與間接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