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 年 10 月,劉亞樓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員,肩負組建我軍空軍之重任,此任務甚為艱巨,彼時中國於空軍建設領域,面臨著全然空白之困境。
然而,正是在此種情形下,劉亞樓僅以短短兩年時間,使中國空軍自零開端,直至在抗美援朝戰場擊落美軍王牌戰機,締造了令人驚嘆的奇跡。
而在這之後,劉亞樓將軍的竭心盡力不可或缺,毛主席對他的強力支撐亦至關重要。
【一、慧眼識英才】
經毛主席深思熟慮,決定由劉亞樓擔任空軍司令員,此過程充分體現了毛主席對劉亞樓的了解及信任。
平津戰役完結後,毛主席有意讓劉亞樓到總參任職,熟知我軍軍史者皆曉,劉亞樓於東北時期,其參謀長的工作堪稱卓越非凡。
然而,毛主席最終決定由劉亞樓承擔組建空軍之責。
之所以這樣,是毛主席基於幾方面考量,其一,空軍屬於技術性極強的兵種,故而需要一個熟悉航空且學習能力出眾的人來擔當負責。
而此兩項條件,劉亞樓恰巧皆滿足。
在東北時,劉亞樓曾參與建立空軍學校,故而在該領域並非外行。此外,劉亞樓的顯著特質為學習能力出眾,無論是政工工作、參謀工作,還是各兵種的協同作戰,他皆能迅速學會且精通。
故而,於研究空軍的專題會議中,毛主席堅決排除諸多異議,最終確定了劉亞樓。
憑借毛主席的識人之明,1949年10月25日,劉亞樓正式擔任空軍司令員,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首位空軍司令員。
劉亞樓就任後,以實際行動與成果,證實了毛主席的識人眼光無誤。
彼時,我軍於空軍領域近乎空白,全然是從無到有地開端,因而劉亞樓所面臨的困境,著實繁多。
在此種情形下,劉亞樓並未退縮,一方面與蘇聯對接飛機事宜,另一方面將更多心力傾註於招攬人才之上。
關於人才的招攬,彼時劉亞樓的理念,概括為「三個最與一個假如」 。
具體之辦法為,於考察幹部之際,率先衡量該考察物件最為擅長從事何種工作,以及緣何擅長此項工作。
其次,需考量此人在工作中最為顯著的成果是什麽,以及是怎樣達成的。
再者是此人最不擅何種工作,而最終,若為其安排空軍方面的工作,他於哪一崗位最為適宜。
此為劉亞樓所創的「三個最一個假如」幹部考察之法,借由此法,劉亞樓自各野戰部隊中招攬了諸多適宜於空軍工作的優秀人才。
誠然,能夠迅速構建起一支空軍幹部人才隊伍,不僅得益於劉亞樓的精於鑒別與招攬,而且更源自於毛主席對空軍工作的看重以及對劉亞樓的扶持。
彼時,建設空軍的任務處於重要的前列位置,為給劉亞樓提供更有力的支持,但凡劉亞樓向毛主席呈交報告,無論是人員短缺還是資金匱乏的問題,幾乎均能獲得批準。
時任中組部部長的安子文,彼時曾言,劉亞樓手中握有「尚方寶劍」。
在這般全力的扶持下,加之劉亞樓對各項事務的悉心過問與操辦,1950 年 6 月,空軍的首支隊伍——第四混成旅於南京正式組建,旅長為聶鳳智。
需著重指出的是,針對空軍部隊的番號,劉亞樓特意將諸如「第一師」、「第一旅」以及「第一團」這類帶有「第一」的番號予以保留空缺。
而其如此行事之目的,他於當時之大會上亦曾言明,日後空軍之中,哪一支部隊作戰表現佳、成績優,「第一」這一番號便授予哪支部隊。
誠然,未幾,戰績斐然的空四師(諸如第一個入朝、第一個擊落美軍飛機等),其番號正式變更為空一師。
就在數年之前,中國空軍事業近乎空白,卻能這般迅速地取得如此成就。在驚嘆此為奇跡之時,更應歸功於毛主席對劉亞樓將軍的賞識與重用。
【二、抗美援朝中的誌願軍空軍】
1950 年 6 月,韓戰興起,針對剛組建的空軍是否參戰這一問題,當時毛澤東加以權衡,最終作出明智決策。
此為新生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秉持「邊打邊建」之方針,適時入朝作戰。
與此同時,劉震獲任誌願軍空軍司令員,接到此任務後,身為空軍建立者的劉亞樓,其肩負的責任驟然加重不少。
此前所述,1950 年 6 月,空軍首支隊伍始得正式組建。在此種情形下,空軍無論在經驗層面,還是技術層面,皆遠未達至可參戰之水準。
然而,任務既已下達,便非論及條件與困難之刻,而是思考怎樣在確保將己方損耗降至最低的前提下,順利達成任務。
基於此,劉亞樓確立了「於空戰中錘煉,在戰鬥中發展」的具體思想指引原則,指出「不經受作戰考驗,難以成長為強大的空軍」的理念。
受此思路引領,新組建的解放軍空軍,雖經驗略顯不足,然已具直面彼時號稱全球最強的美國空軍之勇氣。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劉亞樓再度彰顯出非凡的才智。
彼時,蘇聯方向我方提議,望我方運用「消耗戰」策略,果敢進擊,同美軍空軍交戰,緣由為我方空軍實力較弱,唯以此戰術方具可能性。
然而,劉亞樓對此卻持否定態度。
依他之見,倘若運用此種「消耗戰」,勢必增加我軍戰士與飛機的損耗,而能否獲取戰果尚屬未知。
故而,他主張實行「蓄積力量、擇機而動、集中運用」的策略。
當適宜的作戰時機顯現時,我軍飛機實施集中出擊行動,以此達成配合並掩護地面部隊的作戰目標。
此外,鑒於誌願軍空軍經驗匱乏,劉亞樓提議在正式投入戰鬥前,以飛行大隊作單位,前往友軍處學習,透過盡可能多的實戰演練,提升飛行等方面的經驗水平。
在歷經一系列緊張的培訓與部署後,1951 年 1 月,誌願軍首批空軍部隊正式投入北韓戰場。
首批投入作戰的空軍部隊為前文所述的空四師,該師在入朝當月便取得了一項令人矚目的卓越成績。
當月21日,空四師28大隊率先將一架F - 84美機擊傷。其後,在數日之後的23日與28日,依舊是28大隊,又分別擊傷和擊落美軍戰機各一架,自身毫發無失真。
初戰獲勝,使誌願軍空軍將士欣喜萬分。其後,將士們乘勝追擊,於當年9月及12月,各自擊落美軍飛機26架與13架,當中涵蓋彼時美軍最為先進的F - 86飛機。
在戰績的映襯下,一位位空軍英雄相繼湧現,諸如王海、劉玉堤等。然而,若論及誰是幕後的首要功臣,竊以為當屬劉亞樓將軍。
劉亞樓不僅於北韓戰場上獲取了一定成果,而且在推動空軍戰術改良、增進戰鬥能力方面頗有功績。
他精於總結與分析,將美、蘇兩國空軍戰術加以融合,並依據中國空軍的特性,規劃出了聲名遠揚的「一域多層四四制」戰術。
該戰術,乃中國空軍趨於成熟的標識,亦表明中國空軍已擺脫初建時的莽撞行事,進而逐步邁向正規化。
在抗美援朝時期,此戰術著實給美軍空軍帶來了一定程度的損失與威脅。
【三、「把機場建在北韓,是叫花子和龍王比寶」】
誌願軍空軍投入作戰後,有關空軍作戰的理念,彼時曾存在爭論,其中分歧較為顯著的,主要聚焦於以下兩點:
其一,將誌願軍空軍的基地建於北韓境內並加以把握。
該意見的依據在於,空軍可直接協同地面部隊作戰,且當時我誌願軍空軍的主力機型米格15,其作戰半徑約為300公裏上下。故而在北韓設立空軍基地,便可直赴前線,以此規避因作戰半徑受限所引發的諸多問題。
第二種方案為,提議於鴨綠江以北區域構建我誌願軍空軍基地,以此在北韓上空與美軍展開戰鬥,並協同地面部隊的行動。
彼時諸多人均對第一種意見表示支持,然而劉亞樓卻堅決予以反對。
於他而言,在北韓建設機場,風險程度頗高。需知,昔日北韓人民軍空軍曾受美軍重創,整個空軍力量近乎盡毀,僅余三十余架飛機及二十余名飛行員。
導致此般結果,關鍵且核心的緣由在於,美軍無論在空軍數量方面,還是技術層面,皆擁有絕對優勢地位。
故而,劉亞樓覺得,倘若誌願軍的空軍基地設立於北韓境內,一旦為敵人所知曉,那必然會招致敵人「紛至沓來」。
屆時,誌願軍或許會如北韓人民軍空軍一般陷入相同困境。
故而,對於兩種方案,劉亞樓更為傾向於後者,即將空軍基地設立在鴨綠江以北區域,如此一來,不但較為穩妥,而且至少能夠掌握一定的主動權。
然而當時諸多人士皆覺得第一種方案具有可行性,針對此情況,劉亞樓屢次勸說卻無果,最終,向來性格急躁的他著實按捺不住,於會議中大發雷霆。
在會議中他表示,「於北韓境內建設空軍基地,實乃以卵擊石之舉,其未來後果難以預料,我們的資源本就有限,若消耗殆盡,該如何是好?」
鑒於劉亞樓的反對,最終需由軍委裁決,而軍委所提出的方案為兩種方法皆予以嘗試,畢竟彼時無人知曉實際情況究竟如何。
後續結果表明,劉亞樓的判斷無誤。誌願軍先後投入十個師的兵力,於北韓北部搶修機場,然而搶修進度始終不及美軍破壞之速。在此期間,誌願軍空軍飛機的起降,主要依托中國境內如大孤山野戰機場等基地來實作。
直至停戰協定簽訂後,北韓北部的機場方才逐步開啟。
故而再度審視劉亞樓起初的堅持與意見,足證其觀點無誤,而此種正確觀點的形成,歸因於他數十年來始終秉持的善於思索及剖析的優良習慣。
1965 年,劉亞樓罹患肝癌,當其病情不斷惡化時,他仍在審批修訂空軍新條令教材。直至臨終,劉亞樓數次囑托空軍下屬,待教材編就後,務必放置於自己墓前,以使自己得以一見。
1955 年 5 月 7 日,劉亞樓於上海逝世,終年 55 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