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很喜歡諸葛亮,諸葛亮是他喜愛的歷史人物中的一個。
1948年,毛主席忙完工作,叫警衛員李銀橋把他的【三國演義】拿來。李銀橋把書給毛主席後,問道:「主席,要是再來一回,諸葛亮能不能統一三國呀?」
毛主席說他不知道那事,不過他清楚諸葛亮存在三個失誤。
那諸葛亮的三個失誤是啥呢?
諸葛亮可不是光出主意的,一開始劉備是把他當作後勤人員來用的。可別小瞧後勤人員,曹魏那邊武官裏排第一的夏侯惇幹過後勤,漢朝開國功勞最大的蕭何也幹過這活兒,這可是相當重要的職位呢。
諸葛亮在北伐前沒咋帶過兵打仗,可他是個軍事方面的巫師,北伐時常常能以弱克強。
毛主席將軍事家分成三種,一是戰略家,二是戰術家,三是軍事理論家,從戰略和軍事理論方面來講,諸葛亮確實能算是軍事家。
毛主席曾借鑒過諸葛亮的一些軍事經驗,像諸葛亮的屯田策略以及激將之法。
新中國成立後,毛主席多次提議讓王震將軍搞屯田。以前諸葛亮北伐時,糧食供應出了問題,最後想了個招,在戰區種糧食。
後來王震將軍照著毛主席的話去做。開荒種地行,能解決農民就業,還能助力鞏固國防。
1953年,咱解放軍在貴州抓住了布依族的女匪頭程蓮珍,毛主席沒把這女匪頭給殺了,而是把她給放了。
毛主席講:「古時候有諸葛亮七擒孟獲這事兒,現今咱們也搞一個這樣的七擒孟獲。」
不過程連珍回去後,就領著部隊向解放軍投誠了,還積極參與剿匪行動,隨後把那長久以來讓人頭疼的匪患給解決了。
毛主席每次都能把學到的東西用到實處,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讓自己不斷變得更好。
周總理講過:「毛主席把幾千年的教訓、幾百年世界各地的革命經驗,還有自己幾十年的經驗都吸收了,這才使得毛主席成為人民領袖。」
毛主席對【三國演義】了解得極為透徹
毛主席跟李銀橋講:「諸葛亮頭一個錯處就是用人不當,錯用了關羽跟馬謖。」
毛主席講:「諸葛亮手段不夠硬,對關羽太遷就,不該讓關羽守荊州。關羽這人特別驕傲,這幾年老打勝仗,就更狂得沒邊兒了,諸葛亮那會兒也沒去糾正關羽。」
「這使得關羽瞧不上東吳,沒法按照諸葛亮的策略行事。東吳原本有魯肅,可魯肅一死,關羽就愈發張狂了,根本不把東吳其他人當回事兒,而且關羽身邊的人也勸不住他,就這樣,荊州給丟了。」
那荊州啊,就得關羽來守,而張飛跟趙雲呢,接到命令得去西川。
毛主席跟李銀橋說,諸葛亮領著大軍直奔祁山的時候,街亭那兒,魏國派了五子良將裏的張郃去抵擋蜀國。
張郃在戰場上拼殺多年,經驗老多了,馬謖根本沒法跟他比。而且街亭本來就不好守,所以馬謖打了敗仗,這一點兒都不稀奇。這仗打完後,諸葛亮也只好按軍法來處置馬謖了。
這是頭一回北伐,也是機會挺不錯的一次北伐。諸葛亮沒成功,不是因為街亭那仗,而是他戰略上出錯了,人沒用對。
馬謖這人挺有才,可他壓根就不該被安排到街亭那兒去。
要是諸葛亮聽了魏延的主意,把兵力都集中起來去攻打關中,說不定能取勝呢。
諸葛亮的第二處差錯在於,沒把準時機,也不明白主帥親自到場的重要性。
想成為合格的軍事家,得隨時掌控戰場,搞明白敵我雙方形勢咋變的,在有利的狀況下做決定,還得挑好有利的地理位置。
馬謖被困在街亭後,他立刻率領大軍前去支援馬謖。
諸葛亮那會兒離戰場遠,把握不好時機。
不得不講毛主席真厲害,這也表明了毛主席的軍事指揮本事特別強,他一下就能發現事情的毛病。
後來毛主席跟敵人打仗時,老蔣沒法準確掌控戰場情況,結果我軍打出了四渡赤水這一漂亮仗。
毛主席認為諸葛亮的第三個差錯在於「隆中對」這一軍事策略上。
「要是天下有啥變動,就派一員大將率領荊州的兵馬朝著宛、洛進發,將軍您親內建領益州的部眾從秦川出兵」。從荊州和益州出兵是有毛病的。
荊州和益州是兩個大州,相距好幾千裏呢,這樣一來,兵力本就有限的劉備,要是一分兵,那兵力就更不夠了。
雖說漢中之戰是打贏了,可就得了個空城,老百姓都讓曹操給遷走啦。接著關羽戰敗丟了性命,劉備打完漢中後又去打東吳,他去了漢中明白北伐不好打,就打算進攻東吳,想從水路打曹魏,結果在夷陵之戰中吃了敗仗,兵力損失得很厲害。
實際上隆中對只是個理論,而非實踐。毛主席老是講,得把理論跟實踐給結合起來,實實在在地做事。
毛主席的戰略是從一次次的大量失敗中總結得出的。
毛主席把理論跟實踐結合起來,這才帶著人民一次又一次地取得勝利,而且得在實踐裏進行創新。
毛主席指揮過四渡赤水這場經典戰役,原本計劃是準備北渡長江,可這計劃被敵人察覺了,結果就陷入了敵人的包圍之中。
得知敵人的陰謀後,毛主席毫不遲疑,立馬把原計劃變了,變成機動作戰,朝著敵人防禦薄弱的地方集結。
毛主席充分借鑒了蜀國的經驗教訓,隨即做出了改變。
好比毛主席透過實踐證實了,有一種特別強大的力量是農民。當其他人著眼於大城市和工人時,毛主席卻想到了農村和農民。
於是毛主席決定在遠離敵人的農村發展,搞土地改革,這使得中國共產黨在人民群眾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毛主席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路線,事實表明他的做法是對的。那是因為毛主席一直把實踐和理論聯系起來,這才帶著人民群眾推翻了壓在頭上的三座大山,最後贏得勝利,建立了新中國。
咱看待歷史人物得辯證、全面、客觀地進行評價,毛主席對諸葛亮的評價就是這麽來的。
就像毛主席講的,他在軍事戰略和理論方面是有一定成就的,不過呢,也存在一些不足,因此沒能夠實作願望。
咱雖說不能回到過去,可咱能把前人的經驗給總結出來。
毛主席一天軍校都沒上過,可沒人懷疑過他的軍事能力。毛主席一路走來,不斷總結經驗,把理論和實踐給結合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