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作為各同盟國領導的羅斯福、史達林、丘吉爾和戴高樂等人居功至偉,極大地影響了戰爭的最終走向和行程。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如果沒有這些人的堅定無畏和密切配合,以德國、日本和義大利為首的軸心國未必會戰敗,最起碼不會在1945年就戰敗投降。
二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損失最大和犧牲最多的一場戰爭,全球有60個國家和地區以及20億人口卷入了這場戰爭。據不完全統計,僅在歐洲就造成了2600億美元的直接經濟損失和5000多萬的人口死亡,堪稱為「人類歷劫」。
問題來了,作為結束這場浩劫的功臣和英雄,英國領導人丘吉爾和法國領導人戴高樂為何在戰爭剛剛勝利後就被本國民眾所拋棄?本著尊重歷史的原則和實事求是的態度,文史不假為您詳細解答這個問題,二人為何紛紛在國內選舉中先後敗北?
1874年11月30日,溫斯頓·雷納德·斯賓塞·丘吉爾出生於英格蘭牛津郡的貴族家庭,父親倫道夫·丘吉爾是第七代公爵的直系後裔。插一句,由於資產階級革命的不徹底,英國除了保留王室外,還保留著一些血統高貴的貴族階層,直到今天依然還是如此。
憑借著非常優渥的家庭背景和經濟條件,丘吉爾自小便開始接受最先進的文化教育。不過,他的學習成績卻令人堪憂,除了癡迷於歷史和美術外,其余課程都亮起了紅燈。
除此之外,丘吉爾在叛逆期開始抽煙酗酒,尤其喜歡巴西雪茄和威士忌酒。同時,他骨子裏的優越感和等級觀使之成為了種族主義者,非常鄙視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亞非拉國家,認為「日不落帝國」應該領導全世界。
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是英國培養軍事人才的重點院校,與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美國西點軍校和法國聖西爾軍校並稱「全球四大軍校」。以丘吉爾的成績,連續兩年都未能考入該校,直到家族運作才使得他如願以償,這就是人家的命!不服不行。
在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期間,丘吉爾逐漸愛上了軍事,憑借自身天賦和後天努力開始彎道超車。1894年12月,他從軍校畢業時的成績大幅攀升,竟然從入學時的倒數第一名成為了第二十名。
畢業後,丘吉爾正式進入英軍服役,擔任了第四驃騎兵團的中尉排長,又在父親的幫助下轉入情報部門工作。1900年10月,年僅26歲的他順利當選議員進入政壇,果然是「朝中有人好做官」,看來這點全世界都是通用的。
自由黨上台執政後,丘吉爾被首相任命為殖民地事務部次官,平生第一次進入內閣,之後還改任了商務大臣和內政大臣。在1911年10月,他與麥肯納交換職務後出任海軍大臣,從此開始極力推行擴軍備戰的政策,堅決維護英國的海外利益。
20世紀初,歐洲列強在擴張過程中已經矛盾重重,相互之間充滿敵意。其中,英國傾向於支持法國和俄國,希望聯合對抗德國和奧匈帝國。當然,爭鬥的雙方沒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分,基本屬於「狗咬狗」吧。
當時,土耳其擁有上百萬軍隊,裝備水平也不錯,希望借助德國的支持從二流國家上升為一流國家。不過,它並不敢公開與英國、俄國和法國交惡,直到丘吉爾強行征用戰艦後才徹底逼入了敵對的陣營。
1914年6月,就在兩派勢力劍拔弩張之際,奧匈帝國的皇儲斐迪南前往塞拉耶佛去故意挑釁,終於遭到了槍擊後身亡。以此為借口,德國、俄國、英國和法國相繼卷入戰火,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此爆發。
一戰爆發時,作為英國海軍大臣的丘吉爾可謂意氣風發,指揮著全球最強大的海軍作戰。不過,由於英軍在蓋瑞波利半島登陸時遭到了土耳其的頑強抵抗,最終使得協約國陷入被動,他遭到了多方指責。
一來,土耳其堅決對抗英軍,是之前丘吉爾魯莽行事激怒對方造成的;二來,蓋瑞波利半島登陸損失慘重,也是由於丘吉爾指揮不當所致。受此影響,他被迫辭職下台,以陸軍中校的身份前赴法國前線作戰。
1918年11月,以英國、法國、俄國和美國為首的協約國勉強擊敗了以德國、奧匈帝國和鄂圖曼帝國為首的同盟國,可謂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經過長達半年的唇槍舌戰,參戰各國最終在巴黎簽署了【凡爾賽合約】,標誌著一戰總算是落下了帷幕。
雖然作為戰勝國,但英國的國力已經損耗殆盡,再也不復曾經「日不落帝國」的雄風,眼睜睜看著昔日的小弟反超自己。美國在戰爭中賺得盆滿缽滿,同時向交戰雙方進行貿易,從債務國一舉變為了債權國。
透過【凡爾賽合約】,英國貌似得到了許多東西,實際上卻是口惠不實。因為,作為戰敗國的德國和奧匈帝國已經破產,基本上無力進行賠付。無論是戰勝國,還是戰敗國,大家只能低頭收拾殘局。
就在歐洲各國都專註於戰後重建時,丘吉爾卻繼續鼓吹戰爭理論。甚至於,他還主張幹預俄國的內戰,希望借此機會消滅新生的布爾什維克政權,自然遭到了民眾的強烈反對。
1921年,丘吉爾在巨大的爭議聲中被迫辭去陸軍大臣,轉任了殖民地事務部大臣。由於連年的戰亂和經濟停滯,英國民眾開始拋棄自由黨轉而支持工黨。受此影響,他所在的自由黨在大選中慘敗,自己也落選了議員。
經過深思熟慮,丘吉爾開始調整自己的政策觀點,離開自由黨後向同屬右翼陣營的保守黨積極靠攏。1924年,隨著保守黨在大選中獲勝,他被新首相史坦利·鮑德溫任命為財政大臣,之後一直都活躍於英國政壇。
1935年6月,保守黨再次上台執政,丘吉爾被任命為空防委員會主席。不過,他此時已經不再是紅人,擔任財政大臣的張伯倫更被首相所認可。
張伯倫和丘吉爾雖然同屬保守黨陣營,但二人的政治觀點卻相去甚遠。前者認為國家應該致力於經濟發展,最大限度避免戰爭,最大限度減少軍事支出;後者卻堅定認為,各國矛盾重重必然會引發下一場戰爭,只能增加國防預算才能確保國家利益。
1936年3月,希特勒公然將軍隊開進了萊茵蘭非軍事區,悍然撕毀了【凡爾賽合約】。對此挑釁,英法兩國竟然只是象征性進行了抗議,絲毫沒有采取實際行動,采取了顯而易見的綏靖政策。
對於政府的如此軟弱之舉,丘吉爾簡直氣炸了,一次次反對綏靖政策,堅決要求回擊希特勒的試探。不過,他的強硬政策沒有得到議會和政府的支持,反而被視為故意刷存在感。
1937年5月,英國首相鮑德溫宣布辭職引退,張伯倫當選為保守黨領袖和內閣新首相。這下,丘吉爾徹底坐上了冷板凳,再也得不到任何機會展現自己強硬的一面,儼然成為了邊緣人物。
慕尼黑陰謀
1938年9月底,張伯倫和法國總理達拉第為了實作「禍水東引」的目的,竟然秘密同希特勒和墨索裏尼制造了「慕尼黑陰謀」。從此以後,綏靖主義達到了空前的程度,歐洲各國再也沒人敢遏制德國,戰爭的陰雲已經籠罩在了上空。
1939年9月1日,準備充分的希特勒下令德軍閃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了。至此,英國首相張伯倫如夢方醒,只得緊急征召丘吉爾進入戰時內閣擔任海軍大臣。不過,他的這種亡羊補牢之舉並沒有得到民眾原諒和理解。
1940年5月,張伯倫在重壓之下向國王喬治六世提出辭呈,同時建議由丘吉爾接替自己組建戰時內閣。不久後,前線的戰局急轉直下,納粹空軍大規模空襲了倫敦,英倫三島的保衛戰終於打響。
經喬治六世授權,丘吉爾正式出任首相組建戰時內閣,其成員有副首相艾德禮、不管部大臣格林伍德、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和樞密院院長張伯倫。緊接著,他在下議院發表了那段著名的講話:
我們的目的是什麽?用一個詞形容就是「勝利」,無論多麽恐怖,多麽艱難,也要不惜代價去爭取勝利。因為,沒有勝利就無法生存!
從此以後,丘吉爾經常出現在各個戰場,而V型手勢和雪茄煙也成為了英國民眾的信心和力量所在。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反法西斯戰爭贏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
1945年5月8日,在希特勒畏罪自殺後,威廉·凱特爾代表德國政府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標誌著二戰中的歐洲戰勢結束。緊接著,丘吉爾宣布解散戰時內閣準備進行國內議會選舉。
在丘吉爾看來,自己經過了二戰的洗禮,聲望一定是如日中天,高得票率順利當選簡直就是手拿把攥。對此,【泰晤士報】也在大膽預測後這樣進行評論:
丘吉爾不僅是英國精神的化身,而且還是最堅強的領袖。我們有理由相信,除了英國人以外,就連整個自由世界都對他無比信任!
出於100%的把握,丘吉爾在大選期間甚至沒有進行過太多的拉票和演講,直接前往德國波茨坦參加同盟國首腦會晤。在會議期間,他僅僅抽空回國參加了投票,就連隨身的物品都沒有帶走,準備在順利當選後回來繼續使用。
可是。可是!
隨著英國大選結果的公布,全世界都驚呆了!原來,丘吉爾領導的保守黨竟然以197票對393票的巨大劣勢輸了,輸得體無完膚。以艾德禮為首的工黨,竟然在戰後大勝,以無可辯駁的優勢贏得了組閣權。得知自己落敗,他只能遺憾地參照古羅馬普魯塔克的一句話:
對本民族偉大人物的忘恩負義,是偉大民族成熟的標誌!
成功當選首相後,艾德禮前往波茨坦去參加余下的會議議程,而丘吉爾已經沒有資格繼續參會了。1945年7月26日,以美國、英國和中國三國聯合宣言的形式,向全世界發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只不過,這份公告已經與丘吉爾沒有了關系。
英國雖然取得了二戰的勝利,但自身的損耗也極為慘重,幾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面對這種境況,上層資產階級和下層平民百姓都渴望做出改變,自然選擇了由艾德禮領導的工黨組建新內閣。
失望地搬出唐寧街10號後,丘吉爾回到了闊別多年的家鄉,在此度過了一段平靜時光。1946年3月,他在美國總統杜魯門的邀請下存取華盛頓,更在西敏學院發表了著名的「鐵幕演說」,從而拉開了冷戰的序幕。
1951年,丘吉爾領導的保守黨卷土重來,以321票對295票的優勢成功贏得大選,重新出任了英國首相。到了1955年4月,已經81歲的他才卸任首相之職,宣布離開政壇退休。
為了表彰丘吉爾的功績,英國女王伊莉莎白準備授予「倫敦公爵」的頭銜。不過,他本人最終拒絕接受,避免自己的後人扛著公爵頭銜只能在「上議院」任職,也避免他們躺在功勞簿上混吃等死。
1965年1月24日,丘吉爾在退休十年後終因中風後遺癥而病逝,走完了自己波瀾壯闊的一生。當時,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不僅打破慣例親自出席葬禮,而且還做出了高度的評價:
這個國家和大英國協的姐妹國家,將永遠紀念他丘吉爾的領導,紀念他的遠見卓識和不屈不撓!
好了,說完了丘吉爾的故事,接下來聊一聊戴高樂。可以說,這二人同樣屬於二戰的功臣,又同樣在戰爭結束後遭到了本國選民的拋棄。
1890年11月22日,夏爾·安德烈·約瑟夫·馬利·戴高樂出生於法國的北部,父親是退休軍人,母親是中產知識分子。在這樣的家庭成長,他從小就接受了系統的文化教育,而且各門功課都是全優。
1909年,戴高樂不出意外地考入法國聖西爾軍校,成為了「全球四大軍校」的學生。期間,他偏重於軍事理論學習,對於射擊、角力、擊劍和騎術等學科卻並不上心,以至於總成績只是勉強達到了及格線。
從軍校畢業後,戴高樂進入法軍服役,擔任了駐阿拉斯第33步兵團的基層軍官。非常巧合的是,他在此期間結識了日後亦敵亦友的貝當,開啟了「既生瑜何生亮」的人生旅程。
一戰爆發以後,戴高樂積極參戰並且表現得非常英勇,甚至還在負傷後被俘。在戰俘營中,他因為多次越獄而遭到嚴厲管控,被轉移到因高爾施塔特要塞,直到戰爭結束後才被釋放。
隨著【凡爾賽合約】的簽訂,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於落下了帷幕。不過,戴高樂像丘吉爾一樣,認為各國的矛盾非但沒有終結反而更加尖銳,下一場戰爭的爆發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為了做好應對戰爭,戴高樂不斷強調坦克和裝甲車的重要性,推動法國陸軍大批次裝備。同時,他還創造性地提出了機動作戰的裝甲理念,認為這樣將極大減少人員傷亡。
戴高樂的許多理念和觀點,沒能引起法國軍方的重視,卻引起了敵對方希特勒的高度關註。不得不說,這簡直就是一種諷刺,自己的軍事理念在敵方得到了高度貫徹執行。
1939年9月1日淩晨,希特勒撕毀【德波互不侵犯條約】後閃擊波蘭,短短28天便攻占了這個30多萬平方公裏的國家。經此證明,戴高樂之前推行的機動作戰理論無比正確。
受此影響,法國政府緊急起用戴高樂,任命他擔任第四裝甲師師長在邊境抵禦德軍。不過,希特勒並沒有直接越過德法邊境,而是繼續大舉東進以迷惑英國和法國。
1940年5月,希特勒誘使英法兩國支援荷蘭,然後集中兵力偷襲法國阿登高地,將聯軍圍困在了敦克爾克。期間,曾被法國人自詡為牢不可破的馬奇諾防線,也因為德軍繞道而行徹底喪失了作用。
面對戰局的不利,以貝當為首的法國統治者完全喪失了鬥誌,居然萌生了投降的念頭。1940年6月22日,法國在貢比涅森林中的雷通簽署投降書,曾被視為「世界第一陸軍」的法軍竟然這樣沒羞沒羞選擇不戰而降了。
對於投降派的嘴臉,戴高樂十分的蔑視和不滿,故而公開反對貝當的主張,旗幟鮮明支持丘吉爾提出的「英法永久聯盟」方案。插一句題外話,他和丘吉爾並非惺惺相惜的關系,二人屬於相互瞧不起。
雷諾辭職後,投降派貝當元帥重新組閣新政府,宣布向德國投降。身為國防部次長,戴高樂再也無法留在巴黎,只能假裝為英國代表送行時躍進機艙飛往倫敦,成立了流亡政府繼續戰鬥。
戴高樂的堅持不懈和勇往直前,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法國民眾支持,越來越多的誌願者前往英國加入「自由法蘭西」。此後,他堅持對抗德國法西斯,逐漸收復了大量的非洲法屬殖民地。
1944年6月,同盟國為了開辟第二戰場發起了諾曼第登陸,士兵主要來源於英軍、美軍和「自由法蘭西」。之後,他力主法國士兵自行解放本國,並且得到了艾森豪的大力支持。
1944年8月25日,德軍駐巴黎指揮官迪泰瑞希·馮·喬爾蒂茨被迫投降,戴高樂以勝利者的姿態穿過香榭麗舍大道,從凱旋門一路到聖母院,接受沿途數百萬的法國民眾的歡呼。之後,他成為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主席,積極展開對納粹德國的「最後一擊」以重塑國人的自信。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不僅完成了民族的自由和解放,而且還重新躋身於大國行列,成為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可以去,這些成就的取得離不開戴高樂英勇無畏,據【法國最後一個男人】記載:
法國三分之一的男人與他們的聖女去了天堂,三分之一的男人跟隨他們的皇帝遠征地獄,三分之一的男人死在凡爾登的戰壕裏。而最後一個男人,面對著廢墟,緊緊攥著自己的徽章,他的名字叫戴高樂。
1946年1月,戴高樂在成功當選總理兩個月後,就因為復雜的派系鬥爭而敗北。在辭職聲明中,他這樣充滿遺憾地表示:
我不贊成政黨政治,可是它卻卷土重來。除非用武力去建立獨裁政治,但我不會同意。
二戰結束不到一年時間,只有55歲的戴高樂就這樣被自己國家的民眾拋棄,真是令人倍感意外。不過,新政府為了表彰他在二戰中的卓越功勛,提議晉升他為元帥卻被嚴詞拒絕了。或許,這是出於他內心的氣憤吧!
1958年,隨著法國國內通貨膨脹嚴峻和預算開支失衡,隨著越來越多法屬殖民地相繼獨立,隨著越來越多民眾的生存日益困苦,他們終於想到了那個二戰功勛。就這樣,戴高樂成功當選法蘭西第五共和國首任總統,從而開啟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革新。
為了實作與中國建交,戴高樂政府同中國政府進行了多達6次的談判,終於在1964年1月27日達成建交。之後,他一直希望能親自訪華卻沒能成行,直到1970年11月9日突然逝世,實在是令人遺憾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