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26歲李太後召47歲張居正入宮,次日,張居正被封為首輔

2024-06-09歷史

大明萬歷年間,宮廷內外政局如細蟻纏身,使人難以安寢。那一年,張居正已屆47歲高齡,身為翰林院的學士,已然心懷天下。而剛剛過完26歲生辰的李太後,神色間卻透著一種難以言說的焦慮。那天深夜,她急忙派出宮女,密令張居正進宮。那麽,守寡的李太後為何要緊急召見張居正入宮呢?她不怕閑言碎語嗎?

這事要從10多年前說起,當時正值明朝嘉靖年間,官場風雲變幻,朝堂之上暗流湧動。嘉靖皇帝年事已高,朝政逐漸落入嚴嵩之手。嚴嵩老謀深算,權傾朝野,一手遮天,排除異己,朝中大臣敢怒不敢言。

嘉靖四十年(1561年),嚴嵩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羅織罪名,將正直的內閣首輔夏言趕出了內閣,並將其處死。已滿68歲的嚴嵩,就這樣高高興興地踩著夏言的屍體坐上了首輔之位。

然而,嚴嵩的貪婪和專橫最終引起了眾怒。年輕的張居正目睹了嚴嵩的種種惡行,深感痛心。他決心要為國為民,鏟除嚴嵩這個禍害。

張居正出生於一個普通的官宦家庭,自幼聰慧好學,14歲就考中了舉人,22歲便高中進士。他博覽群書,精通史學和政治,很快就嶄露頭角。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韃靼進犯北京,打到了天子腳下。作為首輔的嚴嵩卻坐視不管,只想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壓著兵部不出兵,任由敵人燒殺掠奪。

事後,嚴嵩竟無恥地把罪名安在兵部的頭上,以平息嘉靖的怒火。看著無辜受害的百姓們,年輕氣盛的張居正深感痛心,他終於看清了嚴嵩的真面目。

張居正給嘉靖皇帝上了一道奏疏,痛斥嚴嵩的罪行,並建議罷免嚴嵩的職務。然而,嘉靖皇帝昏庸無能,對嚴嵩言聽計從,根本不理睬張居正的奏疏。

張居正失望之余,請求告假,一走就是3年。這3年,張居正並沒有閑著,他走遍了大江南北,了解民情,研究治國方略。

隆慶元年(1567年),嘉靖皇帝駕崩,他的兒子裕王即位,改元隆慶。裕王年僅20歲,缺乏治國經驗,朝政仍然由嚴嵩把持。

張居正知道,要想扳倒嚴嵩,就必須先取得裕王的信任。於是,他積極向裕王推薦自己,並提出了許多改革措施。裕王對張居正的才華和見識十分賞識,逐漸重用他。

隆慶三年(1569年),嚴嵩病重,裕王趁機罷免了他的職務。嚴嵩倒台後,徐階成為首輔。徐階為了拉攏張居正,將他提拔為裕王的侍講陪讀。

張居正和裕王關系密切,經常在一起討論國事。他向裕王提出了許多改革措施,得到了裕王的支持。在張居正的輔佐下,隆慶朝出現了中興的局面。

隆慶六年(1572年),隆慶皇帝突然病逝,三子朱翊鈞即位,改元萬歷,當時的朱翊鈞年僅9歲,由慈母李太後代為聽政,盡力穩定朝局。然而,內閣中的鬥爭與傾軋不斷,閣臣之間的關系險惡復雜,使得朝政顯得風雨飄搖。

在這緊張的氛圍中,時任首輔的高拱,深感國家未來堪憂,他在一次會議中忍不住痛哭流涕,悲嘆道:「10歲太子如何治天下。」這句話表達了他對幼年皇帝承擔重任的深切擔憂。然而,這話經過宦官馮保的曲解,變成了:「十歲孩子,如何做人主。」這種誤傳,一時間在皇宮中引起了巨大的震動。

當這番話傳入李太後的耳中,她不禁大感驚慌,明神宗皇帝聽聞後,也是臉色大變,對朝中的局勢感到更加憂慮。在這種重壓之下,李太後連夜急召張居正入宮。

張居正在被召至宮中時,已感到事態的嚴重。雖然時值夜晚,他依舊著正裝,步入寒風中,思緒萬千。走進寂靜的宮門,張居正的心情緊繃,清楚這非同尋常的召見將可能決定他的命運。

來到李太後的寢宮,他發現李太後神色焦急,眼中不時閃過憂慮的光芒。李太後直言不諱地開門見山,「張學士,朝中現狀你也看在眼裏,朕的兒子年幼,權臣橫行,你有何高見可助朕渡過難關?」張居正聽後,心中有數,這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

他深呼一口氣,答曰:「陛下,權臣當道,確實是國之痼疾。臣有一計,首先需清除朝中奸佞,恢復朝廷清明,然後再穩步推行新政,重振朝綱。」李太後聞言,眼中閃過一抹光芒,似是找到了救星。

那夜,兩人長談至天明,詳細討論了未來的改革方向和策略。張居正展現了其非凡的政治智慧和勇敢的決心,而李太後則對這位學士的才能和魄力深感欣賞。

日出分時,李太後做出了決定,她將支持張居正進入內閣,成為實權派首輔。此決定一出,張居正的命運也在那個清晨被重新書寫。

隨後不久,張居正以雷霆手段清洗了朝中的奸臣,他的手段果斷且有效,深得民心。他不僅重整了官場秩序,還推行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改革措施,包括地方政治的整頓、經濟的振興及軍事的強化。

張居正的改革帶來了顯著的成效,大明國力得以恢復和提升,百姓的生活也逐漸改善。這一時期,張居正的治理效果,也被後世稱為「萬歷中興」,其政治智慧和權力操作,成為了明朝晚期政治史上的一個重要篇章。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註無風卻起念、小野聊國學、汽車學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