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主力長征,中央誰走?誰留?三年死70萬人,留下的人怎麽樣了?

2024-07-19歷史

在人們的印象中,毛澤東胸懷寬廣、豪放大氣,睿智中不乏幽默風趣。

事實上,毛澤東也是個率性、爽直之人,他向來不隱瞞自己的觀點,發起脾氣來也是「火光沖天、怒發沖冠」。

這裏就說兩則毛澤東「憤而辭職」的故事,看看毛澤東究竟為什麽發怒?之後的結局又是什麽樣的呢?

建國後的某一天,朱德總司令和毛澤東主席一起在中南海散步。

朱老總說:「我們一路磕磕碰碰,走了那麽多的彎路,今天終於‘修成正果’啦。」

「‘軍事之難者,以迂為直’,革命成功確實也沒有什麽‘捷徑’可走。」毛澤東說。

朱老總感慨道:「想想當年你兩次大發雷霆,感觸良多啊。」

毛澤東笑道:「都是陳年舊事啦,我的脾氣不好,現在想想,那時候也是‘年少輕狂’。」

朱德十分認真地說:「歷史證明你是對的……」

朱老總所說的「兩次大發雷霆」指的就是毛澤東兩次「憤而辭職」的往事,朱老總是當事人和見證人。

毛澤東第一次「憤而辭職」的故事發生在1929年春,故事的主人公有四個:毛澤東、朱德、陳毅、周恩來。

毛澤東時任前委(前敵委員會)書記,朱德時任軍委(軍事委員會)書記,陳毅為士兵委員會秘書長。

當時,紅四軍高級幹部中發生了一場激烈的爭論,爭論波及全軍,驚動黨中央。

有人對紅四軍領導機構的設定提出意見:

他們抱怨,但凡軍事決策,通常要由軍委會先開會商量,然後向前委匯報,前委開會形成決議後再「原路返回」。

他們認為,前委、軍委機構重疊,不如取消軍委,由前委統一領導軍隊及黨的工作。

也有人不同意這個提議,認為前委的權力過於集中不一定是好事。

對這兩種意見,毛澤東支持前者,朱德支持後者。

在前委之下到底要不要設軍委?

數次爭論之後,這個問題在紅四軍高層並沒有形成共識。

最後,陳毅建議采取投票方式來解決紛爭。

投票的結果是:總共41張有效投票中,36票表示贊成「不設軍委」,5票表示贊成「要設軍委」。

最終,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紅四軍前委作出了取消紅四軍軍委的決定。

可是,事情並沒有就此了結,紅四軍內部的爭論更加公開和激烈。

6月8日,紅四軍決定在上杭白砂的嚴家祠堂召開前委擴大會議,毛澤東給會議交了一份書面意見書。

毛澤東的書面意見書大致有以下內容:

其一,前委下再設軍委是分權現象,前委不好放手工作卻要承擔責任;

其次,前委、軍委,人還是這些人,事還是這些事,多一層機構實無必要;

毛澤東的意見書強調,不同意見的形成主要歸結於軍隊內部存在「三個反對」的現象,即:

反對「黨管一切」,反對「一切工作歸支部」,反對「黨員的個人自由受限制」。

毛澤東嚴肅地指出:根本問題就是這三個最大的組織原則發生了動搖。

最後,率性的毛澤東表示:我不擔負這種不生不死的責任,我請求辭去這個前委書記的職務。

在會議上,朱德就「紅四軍黨內是否存在‘三個動搖’」這個問題發表了不同意見。

會議結束當晚,一直支持毛澤東意見的林彪給毛澤東送來一封信。

除了表示繼續支持毛澤東之外,林彪還在信中這樣寫道:

「我不贊成你要離開前委的意見。黨內有了錯誤的思想,你應該堅決糾正它,不要以不管事了事。」

就在紅四軍上下因為此事議論紛紛,鬧得沸沸揚揚之際,國民黨的「會剿」開始了。

為了必須盡快結束黨內紛爭,統一思想,一致禦敵,前委代理書記陳毅站了起來。

在紅四軍第七次代表大會上,陳毅不偏不倚,對毛澤東和朱德「各打五十大板」。

當然,陳毅也給了「不怕事情鬧大」的劉安恭「一頓板子」。

陳毅最後對毛澤東、朱德說:「你們朱毛吵架,一個是晉國,一個是楚國,兩個大國天天吵。」

「我是小國,處在你們兩個大國之間,我哪邊都不好得罪。」

陳毅詼諧卻誠意滿滿地說:「天不怕,地不怕,我陳毅就怕紅軍鬧分裂,所以,就請你們高擡貴手,盡快和解為上。」

陳毅的話引得在場的人哈哈大笑。

平心而論,大敵當前,陳毅的做法實在也是無奈之舉。

而毛澤東卻氣得不行,他坐在那裏一言不發,不停地吸煙。

會議的結果是,陳毅的發言得到了紅四軍多數官兵的贊同,毛澤東、朱德都落選了,陳毅被選為前委書記。

1971年,陳毅在一次講話中談到這次會議,他說,當時這樣處理的目的就是希望紅四軍內部更團結,不能分裂。

陳毅表示:後來想想,那樣做事實上是「無原則地團結」,難怪毛主席批我是「陳毅主義」。

不過,事情很快就有了轉機。

陳毅上任後不久就去了一趟上海,這個時候,我們這個故事的第四個主人公周恩來出現了。

陳毅向周恩來、李立三等中央領導報告了紅四軍的工作,也談到了存在的問題。

聽取了陳毅的匯報之後,周恩來接連問了陳毅兩個問題。

周恩來問:「當了一段時間前委書記,你有什麽感受?」

陳毅答道:「焦頭爛額,疲於奔命。」

周恩來又問:「你覺得你和毛澤東同誌誰更勝任前委書記這個職務?」

陳毅不假思索地回答道:「當然是毛澤東同誌。」

「解鈴還需系鈴人」,於是,周恩來讓陳毅動筆起草了【中共中央給紅四軍前委的指示信】,史稱中央「九月來信」。

「九月來信」充分肯定了紅四軍兩年來的鬥爭經驗和正確做法,明確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要求朱毛團結合作,毛澤東「應仍為前委書記」。

帶著「九月來信」,陳毅日夜兼程,首先趕至廣東梅縣松源與朱德會面。

陳毅向朱德表示:中央有了決定,看來老毛批評我「陳毅主義」是有道理的,我要向他作檢討,請他回紅四軍來。」

朱德為難地說:「我擔心老毛不肯回來。」

陳毅說:「我就算是三拜九叩,也一定要把老毛請回來。」

朱德讓陳毅轉告毛澤東:毛不離朱,朱不離毛,朱毛不能分,也不會分。

陳毅隨後快馬加鞭趕到閩西,把中央「九月來信」派專人送往蛟洋,並附上自己的一封親筆信,誠懇地促請毛澤東回到紅四軍前委領導崗位。

幾天後,一掃內心陰霾的毛澤東離開上杭蛟洋蘇家坡,在福建省委巡視員謝漢秋的陪同下趕回了長汀。

11月28日,毛澤東主持召開了紅四軍前委擴大會議。

這是自「七大」以來紅四軍第一次團結民主的會議,會議氣氛融洽而熱烈。

毛澤東和朱德統一的認識,雙十手再次緊緊握在了一起。

此次事件的結果是,在12月召開的古田會議上,紅四軍上下明確了「黨指揮槍」等一系列決定,中國革命、人民軍隊在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從此走上了一條通向勝利的康莊大道。

除了上述這次「憤而辭職」外,毛澤東在遵義會議後不久再次「憤而辭職」!

在遵義會議上,毛澤東被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

隨後,毛澤東在著名紮西會議上被明確為周恩來「軍事指揮上的幫助者」。

1935年3月4日,毛澤東又被任命為中央紅軍前敵司令部政委。

但是,不到七天,毛澤東就被撤去了中央紅軍前敵司令部政委的職務。

事情的緣由與進攻「打鼓新場」這件事情有關。

3月10日,紅一軍團軍團長林彪、政委聶榮臻聯名發來「萬急」電報,建議「野戰軍應向打鼓新場三重堰前進,消滅西安寨、新場、三重堰之敵」,並制訂了詳盡的作戰方案。

在茍壩會議上,毛澤東主張「不能強攻打鼓新場固守之敵,宜在運動中消滅敵人」。

毛澤東沒有想到,他的建議卻遭到與會者的一致否決。

毛澤東據理力爭,卻百口難辯。

在毛澤東看來,今天的高級軍事會議就是一個「茶話會」。

遵義會議取消了李德、博古、周恩來「三人團」,改為「一切重大決策都要經過政治局討論決定」。

如此一來,情況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就以這次的茍壩會議為例,20多人在一起開會,陣容豪華、好不熱鬧。

大家七嘴八舌、枝蔓橫生,有時爭論不休,有時議而不決。

與會者精疲力盡,最讓毛澤東著急上火的是,軍情緊急,如此議而不決勢必貽誤戰機。

毛澤東認為,茍壩會議決定進攻打鼓新場國民黨黔軍的決議過於倉促、武斷,犯了致命的「低階錯誤」。

毛澤東非常理解紅軍官兵擴大戰果、渴望戰鬥的迫切心情。

毛澤東也認同:占領打鼓新場,紅軍可以得到更多的後勤補給,有利於開辟新的革命根據地。

但是,毛澤東清楚地看到了一些致命的不利因素。

一方面,經過遵義戰役之後,紅軍主力的「元氣」雖然稍有恢復,可是依然還是一支疲憊之師,且處境孤立,缺少外援;

另一方面,國民黨黔軍在打鼓新場固守已久、經營多時,防守嚴密,還有其他國民黨軍隊就近機動。

戰端一開,如果紅軍不能速戰速決,那麽,紅軍即將陷入南北夾擊、腹背受敵、進退兩難的絕境,甚至有全軍覆沒的危險。

預判到可怕的後果,毛澤東怎能不心急如焚、憂思忡忡。

眼看與會者在「打」與「不打」這個問題爭執不下,毛澤東來了脾氣。

「你們硬要打,我就不當這個前敵司令部政委了!」毛澤東對主持會議的張聞天吼道。

「少數應該服從多數,不當就不當!」有位與會者被毛澤東的話激怒了,一句話硬邦邦地懟了過來,毫不客氣、針鋒相對。

結果,毛澤東非但沒能爭取到大家的支持,會議透過舉手表決的方式,不僅否定了毛澤東的建議,還作出了取消他剛剛就任不到7天的前敵司令部政委職務的決定。

毛澤東一氣之下,甩袖而去。

作戰命令即將發出,一場沒有勝算的戰鬥箭在弦上,一觸即發。

被免了職務的毛澤東強迫自己冷靜下來,思考扭轉乾坤的策略。

最後,不被理解的毛澤東決定去找周恩來,希望進行最後的說服,作最後的努力。

毛澤東心平氣靜地分析了敵我態勢,希望周恩來「再想一下,命令晚一點發」。

從善如流的周恩來考慮再三,終於認同了毛澤東的分析,接受了他的意見。

第二天一大早,茍壩會議繼續進行。

會上,周恩來對與會者擺情況、講形勢,力陳「戰」與「不戰」的利弊,並首先得到了朱德、張聞天等領導人的理解和支持。

於是,茍壩會議峰回路轉,會議最終否決了進攻打鼓新場之敵的作戰計劃。

緊接著,經由張聞天提議,周恩來、朱德附議,會議恢復了毛澤東的中央紅軍前敵司令部政委的職務。

後來的情況果真如毛澤東分析的那樣。

就在中革軍委決定取消作戰計劃的同時,滇軍孫渡所部已經從黔西、大金沙方向往打鼓新場進發。

同時,川軍郭勛祺部、周渾元部、吳奇偉部也正虎視眈眈,兵鋒直指打鼓新場。

得知國民黨八個師正伺機對紅軍形成合圍的訊息,周恩來、張聞天等領導人都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氣。

因為毛澤東的「憤而辭職」,由於毛澤東的鍥而不舍,有賴於毛澤東的未蔔先知、神機妙算,紅軍以靜制軔,躲過了一場滅頂之災!

毛澤東在遭受孤立時的堅持,不僅挽救了紅軍,也彰顯了他卓越的戰略眼光和軍事才能。

從茍壩會議開始,毛澤東再次鞏固了在紅軍中的威望,並正式成為新的「三人組」的主要指揮者。

有人說,是歷史選擇了毛澤東,毛澤東也沒有辜負歷史的選擇。

在此後的軍事行動中,毛澤東指揮紅軍「四渡赤水出奇兵」,把戰爭藝術演繹得出神入化,以至於軍中廣傳-「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最終,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擺脫了國民黨40萬大軍的圍追堵截,譜寫了神話、奇跡一般的長征史詩。

真理有時會被陰雲遮蔽,會被冷雨淹沒;

堅持真理的人有時會被孤立,被責難,甚至被排擠。

真正的革命者、真正的共產黨人,往往會以排除萬難的彌天大勇堅持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