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此人與組織失去聯系20年,61年住院周總理去探望:有何需求盡管提

2024-07-19歷史

「我這次來是傳達一句話,周恩來先生請你歸隊,繼續為革命工作。」

1948年9月,時任 國民黨海軍【中國海軍】月刊社的社長總司令部政工處上校專員郭壽生家裏來了一個不速之客。

就在郭壽生納悶之際,來人說了一句話,卻讓他先是一楞,然後情不自禁的熱淚盈眶。

「請黨分配任務,一切聽黨指揮。」

郭壽生為了等這一天到來,已經等了21年。

在三大戰役尚未開始時,黨中央就已經把目光關註到了全國解放事業,考慮到未來渡江戰役的種種可能,中央要求在白區展開深入的地下工作,除獲取情報外,應盡可能的接觸一部份國民黨軍將領,並積極策動他們起義。

當時,以林遵為首的國民黨軍第二艦隊,當時該艦隊掌握著國民黨軍海軍艦艇的主力,負責長江中下遊的防務,如果能夠策反的話,將為後續我軍發起渡江戰役提供很大的幫助。

對於林遵率領的國民黨軍第二艦隊的策反工作,中央一開始就高度關註。

負責情報策反工作的李克農與楊尚昆曾找周恩來商量,究竟應該派誰去合適?

周恩來那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郭壽生的名字

「潛伏了這麽多年,也是時候將他喚醒了。」

為此,周恩來特意指示中共中央情報部駐滬機構負責人吳克堅。

「找到那個人,並告訴他,是我叫他歸隊的。」

煙台第一位中國共產黨黨員

盡管時隔多年不見,周恩來對郭壽生的信任,讓人動容。更讓人感動的是,郭壽生與黨組織中斷了20多年聯系,仍然赤誠不改,也讓人欽佩。

郭壽生1900年出生於福建閩侯,父親早年曾在鄉當私塾先生,不過幼年時,郭壽生便被二伯父家,由二伯母撫養,二伯母去世以後,郭壽生又被托給了舅舅黃展雲、黃翼雲敷衍,而兩個舅舅都是同盟會會員,因此郭壽生很早便接觸到了革命思想。

1916年7月,海軍總長程璧光在上海成立招生委員會,當時郭壽生以福建區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煙台海軍學校,從此也開啟了他波瀾壯闊的一天。

在煙台海軍學校期間,郭壽生幾次參加學生運動,特別是在五四運動爆發以後,郭壽生也在海事學校結識了很多誌同道合的人,比如後來是中共黨員的李之龍。

1920年春,隨著新文化運動的普及,共產主義思想在中國廣泛傳播,郭壽生、李之龍也在海事學校秘密組織了讀書會, 組織閱讀【新青年】【每周評論】【資本論入門】等革命書刊。 同年年底,郭壽生到北京大學,參加了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在當時的中國,郭壽生是屬於較早接觸馬克思主義學說的人之一。

1921年7月,黨的一大召開以後,駐上海的中共中央局派鄧中夏到煙台,向郭壽生了解在部隊開展兵運的情況,一個月之後,中國勞動組織部北方分部也派了王荷波與郭壽生晤談。

王荷波註意到了郭壽生思想進步,便有意發展他為組織成員,不久之後,在王荷波介紹下,郭壽生加入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郭壽生後來在煙台創辦了【新海軍】的月刊,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在海軍之中最早的宣傳讀物。

1923年,經王荷波、惲代英介紹,郭壽生轉為中國共產黨。

郭壽生也就此成為煙台第一位中國共產黨黨員。

周恩來與郭壽生認識是在大革命時期。

從1926年10月,上海的工人先後發動了三次武裝起義,郭壽生的黨組織關系經羅亦農轉調到上海,參與起義,並負責策反海軍 「建威」「建康」兩艦。周恩來對海軍的策反工作很重視,在上海工人武裝起義前,曾多次聽取郭壽生的匯報。

多年之後,郭壽生仍然能回憶起當年往事:

「當時周恩來同誌和我就在一張辦公桌,面對面地辦公,周恩來同誌對我的工作很支持,而且對我本人也很了解。」

不過,很可惜的是,大革命失敗以後,郭壽生領導的以共產黨員為主的新海軍社也遭到了敵人破壞,郭壽生也與黨組織失去了聯系。

黨中央那時並沒有放棄在海軍的工作,為此特意派王一飛與郭壽生聯系,叮囑他暫時忍耐,潛伏待機。

1929年6月,南京政府成立了海軍部,郭壽生被安排到了海軍部編譯處任職。

郭壽生雖然是打入了國民黨軍海軍系統,但並沒有受到重視,始終以閑職在海軍部,當局也曾幾次懷疑過郭壽生的身份,所以盡量不讓他在前線有帶兵的機會,好在當時國民黨海軍掌握在閩系手中,而郭壽生是福建人,幾次查察均幸免於難。

1938年1月,海軍部改制為海軍總司令部,郭壽生出任海軍總司令部少校候補專員。盡管此時抗戰已經爆發,但郭壽生仍然難有用武之地。

1938年3月,郭壽生的舅舅黃展雲到重慶,希望蔣介石能同意他到福建去領導抗戰,事實上作為閩系代表,黃展雲如果能去福建,對於當地的抗戰形勢很有利,但蔣介石出於忌憚,並沒有同意。

郭壽生一路陪著舅舅到武漢時,黃展雲的侄子李庚就陪在身邊,他是一名共產黨員。 黃展雲當時希望李庚能代表他去聯絡周恩來等中共黨員,郭壽生一聽也是大喜過望,希望能借此恢復黨組織關系。

很幸運,李庚透過蔣南翔的關系,與周恩來建立了聯系,借著這個機會,郭壽生在八路軍辦事處與周恩來碰了一面。

從後來結果來看,周恩來並沒有立即同意郭壽生恢復黨組織關系的想法,而是將他安排到了南京海軍電雷學校從事兵運工作。

周恩來這一安排是很巧妙的,因為當時隸屬於國民黨當局的海軍是屬於閩系管轄,一直不大服從,蔣介石希望能對海軍重新整頓,另外建立一支不屬於閩系管轄的海軍,於是才有了後來的海軍電雷學校,這個海軍電雷學校名義上是屬於海軍,實際上歸軍政部管,該校從教官到學員都是盡量避免福建籍人, 顯然周恩來安排郭壽生到海軍電雷學校,是希望他借此機會,攀到國民黨軍高層去。

郭壽生在該校,無疑是屬於另類存在。

策反林遵

在國民黨海軍之中,郭壽生雖然能受到保護,但始終難以到一個關鍵位置上,原因也只有一個,即不被信任。

不過,郭壽生好朋友很多,比如同林遵。

之前我們提到過,郭壽生有個舅舅叫黃展雲,而黃展雲有個嶽父叫劉步蟾,是清末定遠艦管帶,威海衛海戰中自殺殉國。而林遵是民族英雄林則徐的侄孫,他的父親 林朝曦也是清末海軍艇長、海軍電雷學校學監。

盡管沒證據表明兩家祖上有不錯的關系,但相似的出身更容易讓他們走到一起。

值得一提的是,郭壽生與林遵曾同在煙台海軍學校學習, 大革命時期,郭壽生組織「新海軍社」,積極相應北伐,這個「新海軍社」盡管是作為黨的外圍組織存在,但是也有不少非黨人士,林遵當年也曾積極加入其中。

不難看出,林遵與郭壽生交情很深。

到解放戰爭末期,中共中央決心對林遵率領的第二艦隊展開策反,郭壽生自然是那個最合適的人選。

1948年9月,中共中央社會部駐滬情報組織負責人吳克堅找到林亨元,並告訴他:

「可以透過郭壽生爭取第二艦隊司令林遵。」

「郭壽生是福建福州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在國民黨海軍內部秘密建立了中共外圍組織「新海軍社」,任海軍月刊雜誌社社長,曾參加上海工人第二次武裝起義。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中共中央指示郭壽生設法潛伏於國民黨海軍內部做地下工作。由於國民黨特務監視嚴密,他與黨組織失去了聯系,現任【海軍月刊】主編。」

吳克堅對林亨元詳細的介紹了郭壽生,並要求林亨元想盡辦法同他交朋友,並叮囑他:

「現在是革命高潮,我們的工作要大力開展,你要放手搞情報、策反工作,國民黨已把海防第二艦隊調進長江,企圖利用這些「水上活動堡壘」和長江天塹,阻止解放軍渡江。中共中央要求設法打進第二艦隊,爭取和團結一批有愛國心、反對內戰的人,組織他們起義。」

其實無需囑咐,當郭壽生意識到林亨元是黨組織派來與他接洽的人後,毫不猶豫的就接受了任務。

盡管黨內從事地下工作的人中,還有不少是屬於其他不同線的人在接觸林遵,但林遵最先見到的,其實還是郭壽生。

接了黨組織任務以後,郭壽生私底下約見了林遵很多次,話裏話外問他對時局的看法,當時林遵已經對腐敗的國民黨當局失望透頂,在郭壽生的勸說下,林遵萌生了起義的想法。

在郭壽生引薦下,林遵與林亨元見了一面,三人一起就起義的具體事項進行了一番謀劃。

時隔多年,林遵對此仍印象深刻:

「我透過與郭壽生、林亨元的會見談話,與中共中央地下組織建立了直接聯系,這也使得我在長夜中看到了曙光,黑暗中看到了光明。」

為保證萬無一失,當時中共上海情報組織的負責人吳克堅還積極聯絡了何友恪。

何友恪是國民黨軍愛國將領,後受中共上海地下黨組織的影響,加入中國共產黨當年,何友恪與林遵一同在 「新海軍社」,兩人雖無深厚的交情,卻始終彼此欣賞。

何友恪私下裏與林遵約見了三次,從一開始試探到雙方相互交心,終於統一了一致意見。

因為林遵是1948年2月才調到海軍海防第二艦隊任司令的,對下屬各個軍官都不是很熟悉。但是,任國民黨海軍司令部人事署參謀何友恪,暗中調了一批林遵熟悉的海軍軍官到第二艦隊。

不僅如此,何友恪還陪同林遵到第二艦隊下屬各艦巡視,爭取做到短時間內熟悉各個艦艇軍官,為後來起義充分掌控部隊奠定了基礎。

到1949年2月25日,國民黨重慶號巡洋艦在上海吳淞口宣布起義,訊息傳來,林遵大感振奮,立即派親信歐陽晉去上海聯絡郭壽生,商量起義的具體計劃。

不過,郭壽生當時反常的舉動已經引起了國民黨當局的註意,處境比較艱難,中共中央社會部本來打算讓林遵直接與第三野戰軍聯系,但因故未聯系上,只好由上海地下黨組織的林亨元負責與林遵聯系、

考慮到渡江戰役在即,中央指示林遵,可以先按兵不動,等到大軍過江時,在調轉艦艇炮口起義。

1949年4月23日,林遵從海軍司令部回來後,著手安排起義,並要求艦艇官兵實行無記名投票,雖然也有不同意見,但同意起義者占絕大多數官兵。

由此可見郭壽生、何友恪在背後下的苦心。

林遵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一級解放勛章。

郭壽生離職後,仍然在南京、上海等地奔波,聯絡原「新海軍社」的成員,積極策劃起義。 根據資料統計,透過郭壽生聯絡的國民黨軍海軍起義就有17起,大小艦艇97艘,起義官兵達38000余人。

上海戰役前夕,國民黨當局決定炸毀 江南海軍造船所,並帶走全部的技術員和機械裝置,訊息傳來時,上海地下黨組織立即聯系到郭壽生,希望他能透過關系,領導工廠工人展開護廠鬥爭。也因為這個緣故,國民黨當局惱羞成怒,派人抄了郭壽生的家。

在郭壽生的努力下,江南海軍造船所的絕大多數好的機器和一大批技術骨幹被保存了下來,為後來人民海軍的建設奠定了基礎。

1949年9月,華東海軍司令部研究委員會成立,郭壽生受邀從上海趕赴南京,出任委員會副主任。並受邀出席第一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並參加了開國大典。

一生默默無聞

郭壽生一生致力於海軍建設,可一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後,他才真正有了用武之地。

1950年4月,中央軍委下令成立「海軍司令部研究委員會」,郭壽生又受邀出任副主任,他領導海軍技術人員全力攻關,研究關於海軍成立以及作戰等問題,寫了不少的研究資料供參考。不僅如此,郭壽生還積極寫信給那些拒不出仕、遠走海外的老同學、老朋友,呼籲他們脫離蔣介石集團,回歸到祖國的懷抱中。

1955年1月,郭壽生被授予了「三級解放勛章」。

盡管為人民海軍建設事業做出很大的貢獻,但郭壽生生前卻很少提自己作的這些事兒。

他的女兒郭丹珊回憶父親時稱:

「父親在家從不提自己有多大貢獻,公私分明,生活中更是言傳身教,提倡極簡的生活方式,家裏連家具都是最簡單的,子女上學也不讓蹭公車。受父親影響,郭丹珊從小就吃苦耐勞,上大學時,經常下鄉勞動,挑水、翻地,肩膀都磨破了。」

郭丹珊是郭壽生最大的子女,出生在1941年,當年曹惠芳懷著孩子正跟隨難民向西南逃,在湖南山區一個叫丹珊的寺廟裏躲避時,天上日軍飛機呼啦啦扔下一串炸彈,等到轟炸完,孩子也生出來,為了紀念那個悲慘的年代,郭壽生給女兒取名叫郭丹珊。

在所有子女中,郭丹珊是陪伴父親最久的孩子,也受父親的影響最深,當年讀大學時,本來郭丹珊是想要報醫學院,但在父親勸說下,改報了農學專業, 郭壽生曾在農村工作過一段時間,親身經歷過農村生活的艱辛,於是他把改變農村生活環境的願望全部都寄托在了女兒身上。

郭丹珊對父親兩件事印象比較深。

一件事是父親對他說當年考煙台海事學院,因為個子小,差點被淘汰,但因為他數學第一、英語第一、遊泳第一,最後破格錄取。

另外一件事是加入共產黨,當年在北大,李大釗先生秘密成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郭壽生是其中僅有的兩名海軍軍官之一,並且還給李大釗先生當過通訊員。

郭壽生晚年一直對此事引以為傲,曾驕傲的對女兒宣稱:

「我曾是煙台地區宣傳馬列主義第一人。」

對於這些事兒,郭丹珊一開始以為父親是吹牛,一直到晚年,她才意識到,父親對她說的應該是真的。

郭丹珊後來也很少提自己所做的事兒,因為她始終覺得,與父親相比,自己做的還是太少了。

1961年9月,郭壽生患病住院,周總理得知訊息後,親自趕赴醫院探望,並關切的詢問:

「你有什麽需求,盡管提出來,國家幫你解決。」

郭壽生微微一笑,搖搖頭說道:

「總理,沒什麽需求,勞煩你費心了。」

其實,郭壽生那時生活很困難,不僅僅是他自己重病,妻子曹惠芳也體弱多病,女兒郭丹珊也才20歲,另外兩個孩子年紀更是不大,根本沒辦法照顧他們夫妻倆,但郭壽生為了不給國家添麻煩,硬是沒有提這件事。

1963年7月,海軍總司令部研究委員會撤銷,郭壽生回福州老家養病,住在廣積營海軍大院,從少年時滿懷宏願離家,到晚年時歸家,郭壽生始終沒有變。

1967年3月,郭壽生病逝於福州,享年66歲。

2015年,郭丹珊把父親生前保存的一部份手稿和照片以及生活用品,全部捐給了福州市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