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四平戰役國民黨總指揮是誰

2023-12-23歷史

四平戰役,國民黨總指揮是杜聿明。

四次四平作戰,國民黨軍戰場指揮官:第一次是國民黨遼北省主席劉翰東、保安司令張凱 ;第二次是71 軍軍長陳明仁、新1軍軍長孫立人、新6軍軍長廖耀湘 ;第三次是是71 軍長陳明仁;第四次是71 軍88師師長彭鍔。

四平——是一塊曾被鮮血浸透的土地,是一座戰火中涅槃重生的英雄城市。

四平是東北腹地的通衢要塞,戰略位置十分重要。1946年至1948年,國共兩黨在東北交鋒,在這裏先後發生了4次激烈戰事,這就是聞名中外的「四戰四平」。

一戰四平 輕松拿下

1946年3月13日,蘇軍撤離四平。3月17日,東北民主聯軍集中三師十旅、遼西軍區保一旅一團、萬毅縱隊(東滿第七縱隊)五十六團、原二十四旅七十團等6000兵力,在三師十旅旅長鐘偉、保一旅旅長馬仁興指揮下速戰速決, 全殲駐守四平的國民黨遼北省地方保安部隊3000人, 活捉了國民黨遼北省主席劉翰東、保安司令張凱及匪首王大化、王耀東等,搶在國民黨主力部隊北上之前占領四平,封住了國民黨軍隊北進的大門。此謂一戰四平,又稱四平解放戰。

然而,作為國共雙方必爭的戰略要地,一經占領,四平保衛戰隨即展開。

二戰四平 被迫撤離

四平解放後,國民黨意欲奪回四平,再進而攻取北滿地區。

中共中央決定以戰促和,以軍事鬥爭擴充套件政治回旋空間,迫使國民黨停戰,針鋒相對的部署了四平保衛戰——國共雙方第一次東北大會戰。

國共雙方20余萬大軍 ,在四平城郊百余裏防線上展開對決。

1946年5月14日, 勢在必得的國民黨軍精銳盡出—— 杜聿明指揮陳明仁七十一軍、孫立人新一軍、廖耀湘新六軍,從左、中、右三個方向對四平發起總攻。

戰場的天平逐漸向不利於東北民主聯軍一方傾斜,林彪審時度勢,18日晚果斷下令撤守。

1946年5月19日,國民黨軍進占四平。

占領四平後,廖耀湘率領新六軍乘勝向北挺進,於5月23日占領全城。

二戰四平,是東北民主聯軍頭一次最為嚴重的軍事失利,也是一次嚴重的政治失利。東北民主聯軍此戰後節節敗退,向北一直退守到松花江以北地區才站穩腳跟。

當時的東北戰場, 出現了毛澤東所說的「最壞」的情況。 林彪於5月31日報告延安:部隊逃亡現象嚴重,士氣日益渙散,戰鬥力薄弱……

三戰四平 攻堅失利

1947年6月初,已經緩過勁來的東北民主聯軍,先後投入李天佑第一縱隊、西滿縱隊和第六縱隊 強攻四平,3萬余名國民黨守軍以要塞化工事破釜沈舟死守四平,雙方開始了一場長達20天的異常慘烈、殘酷的城市攻防戰。

國民黨守軍 總指揮,正是赫赫有名的71軍軍長 陳明仁。

經過慘烈異常的激戰,國民黨軍殘部 最後被壓縮在不到1/4的城區之內,眼看就要取得最終的勝利。

然而, 國民黨10個師增援四平部隊 ,已於6月 28日逼近四平外圍,形成與攻城部隊決戰的態勢。

林彪不得不再次下達撤退的命令,6日30日拂曉全部撤離四平戰場,四平攻堅戰結束。

西滿縱隊一師師長馬仁興,在此戰 中流彈犧牲,時年43歲。 這是東北民主聯軍在四戰四平中犧牲的最高級別的將領。

四戰四平 強勢收復

1948年3月4日,東北人民解放軍(東北民主聯軍改稱)以第一、第二、第六、第八、第十 等5 個縱隊10萬兵力再攻四平,由第一縱隊司令員李天佑、政治委員萬毅統一指揮。以五路優勢兵力配以強大炮火同時出擊,運用日臻成熟的城市作戰經驗, 分割穿插,向心突破。3月12日發起總攻後,1.9萬余名國民黨守軍腹背受敵,一晝夜間全軍覆沒。次日,四平即告解放。

當時四平城內守軍有 國民黨七十一軍之八十八師和七十一軍軍部、新一軍軍部留守人員,以及保安隊等地方武裝共計1.9萬余人。 第88師在四平被殲滅大部,師長彭鍔率千余人突圍

此即為四戰四平,又稱四平收復戰。此戰的勝利,也拉開了遼沈戰役的序幕。

在四平四次作戰中,國共雙方累計投入兵力達94萬余人次,總計作戰時間長達63天。四平各次作戰的得失 ,都直接或間接地關系著國共在東北的全域性戰略得失,雙方不惜投入精兵良將,鼎力相奪,攻守進退,互有勝負,四平也是幾易其手。

東北民主聯軍在四平之戰中,以總計傷亡4萬余人的代價 共殲滅國民黨軍6萬8千余人,最終掌控了戰略要地四平。

至此,東北國民黨軍被全部份割包圍在長春、沈陽、錦州三塊互不聯系的孤立地區。

文/ 浩蕩長風掠時空

回味歷史文化,下期更精彩。

歡迎大家點贊、評論、關註,謝謝支持鼓勵。

文中配圖來源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