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軍史懸疑澄清:黃橋決戰是皖南事變導火索?該背鍋的應是哪戰?

2024-07-25歷史

近年來,不少人認為皖南事變的導火索是黃橋戰役。他們覺得,從時間和空間上看,黃橋決戰發生在 1940 年 10 月初,與皖南事變相隔僅兩個月,國民黨為了報黃橋決戰之仇,才決心對皖南新四軍下狠手;從顧祝同和韓德勤的關系來看,韓是顧的嫡系,顧為韓出氣是理所當然的;從作戰內容來看,黃橋決戰中新四軍消滅了友軍,給國民黨留下了「見敵則避,遇友則攻」的把柄。這些觀點聽起來似乎有一定道理。但實際上,皖南事變的誘因遠非如此簡單,可以說是非常復雜。下面,帥克將從三個方面進行解讀分析:黃橋決戰是皖南事變的導火索嗎?該為皖南事變背鍋的是哪場戰役?為何這場戰役鮮有人提及?

黃橋決戰是不是皖南事變的導火索呢?

從國共合作抗日開始,蔣介石就一直想打壓共產黨。看到八路軍、新四軍在敵後抗戰中發展壯大,蔣介石就不要臉了,開始直接打壓和限制共產黨的軍隊。為此,蔣介石不斷施壓,采取了至少五個很厲害的措施:

以下是 後的內容:其一,1939 年 1 月,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動方針。其二,從 3 月起,將反共重心從華北轉到華中,矛頭直指新四軍。其三,7 月蔣介石炮製【中央提示案】,規定八路軍、新四軍由 50 萬人縮編為 10 萬人。其四,10 月丟擲「皓電」,強令新四軍開到黃河以北,企圖沿黃河封鎖並與日偽軍夾擊我軍。其五,11 月制定【剿滅黃河以南匪軍作戰計劃】,明確規定 1941 年底前「肅清」長江以南新四軍,然後再調轉兵力「肅清」蘇北新四軍。

從這五個狠毒的動作可以明顯看出,不管是皖南新四軍還是蘇北新四軍,都是他要打壓甚至消滅的目標。我們認為,黃橋決戰和皖南事變,都是國民黨推出的一系列反共大政策的必然產物。這是完全不受共產黨人意誌影響的。

比如說,黃橋決戰,那是因為你國民黨韓德勤不讓陳毅粟裕在江北待著,還揚言說要把陳粟趕到長江去「餵魚」。就算陳粟做出了退讓,把姜堰等重要的地方都給了韓德勤,他還是不罷休。所以啊,黃橋決戰對於陳粟來說,是一場不想打但又不得不打的仗,真的是沒有其他選擇和余地了。

同樣,國民黨在對付皖南新四軍時,也是如出一轍,早就開始行動了。他們先把上官雲相的 32 集團軍調到皖南,還不斷加強對皖南新四軍的戰略包圍。這種包圍在上半年就已經很明顯了,後來還越來越緊,導致皖南新四軍的戰略壓力越來越大。

此外,與黃橋決戰類似,皖南新四軍完全是被動應戰。他們本來是按照國民黨的規定進行戰略轉移,但在轉移過程中,國民黨突然對他們下黑手,導致皖南新四軍遭受了滅頂之災。

國民黨的策略和招數很明顯,黃橋決戰和皖南事變都是他們既定的預謀和行動,就是想滅掉新四軍。所以,雖然這兩次戰役間隔只有兩個月,時間和空間錯位差不大,但並不是黃橋決戰導致了皖南事變,而是不管黃橋決戰打不打,皖南事變都會遲早爆發。

第二個問題,皖南事變該由哪場戰役來背鍋呢?

雖然我們不認為黃橋決戰是皖南事變的直接導火索,但事物之間是普遍有聯系的。一個重大事件的發生,通常是多種綜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這之中,曹甸戰役就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關註了。因為它發生在黃橋決戰之後一個多月,皖南事變之前不到一個月。帥克分析說,如果皖南事變真有因果關系,那麽曹甸戰役應該承擔的責任要比黃橋決戰大得多。為什麽這麽說呢?

黃橋戰役後,韓德勤帶著殘兵敗將逃到興化、平橋、曹甸等地。可以說這場戰鬥徹底打掉了他的囂張氣焰,讓他再也不敢輕視陳毅和粟裕,反而對新四軍產生了極大的恐懼。當時,無論是中央,還是皖南新四軍軍部,還是劉少奇、陳毅,以及黃克誠、粟裕,對於是否發動曹甸戰役繼續打擊韓德勤,爭取全面掌控蘇北的抗日主導權,還是從抗日大局出發,留下韓德勤不動,作為緩解皖南新四軍壓力的戰略籌碼,一直存在分歧。最終,在劉少奇、陳毅的強烈要求下,中央批準了打曹甸戰役的計劃。

按理說,乘著黃橋決戰大勝的勢頭,陳粟的新四軍和黃克誠的八路軍聯手,兵力將近是敵人的一倍,又是我主動進攻,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這都是一場有把握的仗,先勝而後求戰。否則劉少奇、陳毅也不會那麽執著地要打這場戰役。結果,由於八路軍和新四軍部隊初次聯手配合不太默契,曹甸據點又十分堅固,韓德勤部沒有退路只能死抗硬頂,最終我軍在殲敵八千余人,自身傷亡兩千余人的情況下,不得不結束曹甸戰役。

這場仗沒達到目的,還讓我們損失不小。更糟糕的是,我想用韓德勤牽制顧祝同,不讓他去打皖南新四軍的計劃也落空了。這麽一來,蔣介石和顧祝同又開始得意忘形,想繼續打壓新四軍了。最後,蔣介石真的對皖南新四軍發起了攻擊。

要是曹甸戰役能像黃橋決戰一樣大獲全勝,說不定蔣介石會忌憚我軍的實力,不敢輕易報復或動手。可我軍卻沒能打贏。而且這是我軍主動進攻,是我軍先動手,這就等於給了蔣介石對皖南新四軍動手的借口。從這方面來說,曹甸戰役是皖南事變的一個重要誘因,皖南事變爆發的「鍋」,很大程度上應該由曹甸戰役來背,至少「背鍋」的成分比黃橋決戰要大得多。這個結論應該是站得住腳的。

第三個問題,為啥該「背鍋」的曹甸戰役沒多少人提呢?

為啥分析皖南事變的誘因時,人們更容易想到黃橋決戰,而不是比它規模更大、離得更近、還是我方主動進攻的曹甸戰役呢?而且,為啥很多人都不知道劉少奇、陳毅親自指揮的這場戰役呢?甚至還有人把該背的「鍋」都甩到黃橋決戰頭上呢?

這事有點怪。曹甸戰役,沒啥人提,都賴黃橋決戰,帥克覺得可能有這麽幾個原因:

這一仗畢竟是我主動進攻的。在我們對抗日戰爭的認知中,通常認為是國民黨蔣介石先挑起事端、制造摩擦。然而,曹甸戰役中,無論有什麽理由,都是我主動發起進攻,是我先動手的。這種戰鬥,無論勝負,都不適合大肆宣傳和造勢。

第二點,畢竟這是一場戰役目的沒有達成的仗。兵力是敵人的近一倍,而且是主動進攻,八路軍和新四軍還聯手了,結果傷亡較大,戰役目的也沒有達成。誰都不願意提起這樣的仗。我們看,包括【劉少奇傳】【陳毅傳】【粟裕傳】【黃克誠傳】等官方正傳,對這一戰役都沒有怎麽提及或涉及。

第三,這畢竟是一場沒有歷史定論的戰役。除了我們之前說的很多官方正史都沒有提及之外,【新四軍戰史】雖然有所描述,但對於這場戰役該不該打,產生了哪些後果等,並沒有給出定性的結論,甚至直到現在,對於曹甸戰役都沒有一個明確的結論和說法。

第四件事,畢竟是黃克誠受到嚴厲批評的一仗。曹甸戰役結束後,華中總指揮部認為黃克誠此戰態度消極。黃克誠據理力爭,但還是被撤銷了縱隊司令員的職務。雖然幾年後陳毅曾表示黃克誠的主張是正確的,但後來在 1959 年廬山會議上黃克誠挨批時,又有人把這些舊賬翻了出來。黃克誠平反後,有人建議他講講這段歷史,但黃克誠覺得當年的相關領導都已不在人世,再翻舊賬顯得自己格局小。黃克誠的這種做法,顯示了他寬廣的胸懷和氣度。不過,也正因黃克誠不提,曹甸戰役也就更少有人提及了。

參考文獻:【新四軍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