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唐朝大詩人劉禹錫,為何因為兩首桃花詩被貶?他到底做錯了什麽?

2024-07-18歷史

劉禹錫因為桃花詩兩度被貶,其實和唐朝政壇的一次劇變有關。

而這次影響了劉禹錫一生的劇變,就是永貞革新,也叫二王八司馬之變。

自從安史之亂之後,唐朝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在這些問題中,最重要的莫過於三點,一樣是藩鎮割據;二是財政問題;三就是宦官專權了。

在這三點中,最讓唐朝皇帝頭疼的,莫過於宦官專權了。

宦官專權,看起來不是什麽大問題,殺傷力完全不能和財政危機、藩鎮割據相提並論。但是,對於唐朝皇帝來說,宦官專權還真是一個大事。因為宦官之禍,是可以直接危及到皇帝個人安危的。

那麽,唐朝的宦官專權,為何會有這麽大的殺傷力呢?

宦官專權,在歷史上不是什麽新鮮事。不僅是唐朝,漢朝明朝也有。可是,唐朝的宦官專權和漢朝明朝的卻不一樣。

漢朝明朝的宦官,權力再大也是皇帝的家奴。用曹操的話來說,只要派出一個獄卒,就足以收拾他們。宦官,完全就是皇權的延伸,是皇帝的一把刀子。

可是到了唐朝,情況卻變了。唐朝宦官可不是那種軟柿子,他們可以操縱皇帝,甚至能廢立皇帝。

唐朝宦官之所以如此厲害,這還要從唐順宗他爹,唐德宗說起。

唐朝的宦官專權,其實是從唐玄宗就開始了。唐玄宗的時候,高麗仕深得唐玄宗信任,經常代替唐玄宗處理一些政事,所以非常有地位,連公主和皇子都對高麗仕恭恭敬敬的。

不過,高麗仕對唐玄宗非常忠心,而且高麗仕也不怎麽貪權。所以在這一時期,宦官專權的危害並沒有體現出來。

到了唐肅宗的時候,李輔國得勢。李輔國就不像高麗仕那麽忠心了,據說唐玄宗退位後,一度被迫遷居別苑,就是李輔國的建議。

到了唐代宗時,程元振魚朝恩掌權,氣焰就更囂張了,隱隱有了想架空皇帝的意思。

但是,唐朝的皇帝似乎並沒有吸取教訓。他們一邊打壓宦官,一邊繼續重用自己挑選的宦官。

到了唐德宗的時候,就更嚴重了。唐德宗受藩鎮所迫,出走奉天。當時朝廷的將軍顯得很無能,倒是竇文場、霍仙鳴這幾個宦官一直守護在唐德宗身邊,一直保護著唐德宗。

事後,唐德宗非常感動,覺得還是自己身邊人靠譜,就任命竇文場、霍仙鳴為神策中尉,開啟了宦官掌握禁軍兵權的先河。

宦官有了兵權,性質就變了。更何況,是禁軍兵權。從此,唐朝的宦官就可以放飛自我了,不僅可以幹預朝政,還能幹預皇帝的廢立。

而開啟永貞革新的皇帝唐順宗,就是唐德宗的兒子。

老爹抽風,兒子遭殃。為了解決宦官專權、藩鎮割據等問題。唐順宗一上位,就和自己的心腹們開啟了永貞革新的序幕。

唐順宗的心腹們,主要是王叔文、王伾,以及劉禹錫、柳宗元等人。因為王叔文、王伾和劉禹錫柳宗元最受唐順宗信任,所以又稱二王劉柳,算是唐順宗心腹中的核心人員。

早在唐順宗當太子的時候,他就對朝廷的一些情況感到很擔憂,想要做點什麽改變這種情況。只不過王叔文、王伾擔憂唐順宗貿然進諫,會讓唐德宗猜忌,所以勸阻了他。

那麽,現在唐順宗繼位了。他們君臣同心,終於可以做一番事業了吧?

然而,永貞革新,進行的並不順利。

永貞革新進行的不順利,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阻力太大。根據二王和劉禹錫柳宗元他們商量,永貞革新不僅要抑制藩鎮、打壓宦官、還要打壓貪官、取消地方官進獻……

每一條都很正確,很正義。可是有一個瑕疵,這麽多事,真的能推行成功嗎?

變法革新,都難免觸犯別人的利益。更何況他們要壓制宦官的權力、抑制藩鎮,幾乎每一條,都是奔著人家的大動脈去的。

而第二個原因,在於革新派團隊內部。他們的資訊傳遞,實在是太費事了。

說他們內部資訊傳遞費事,不是在指責二王或劉禹錫柳宗元。他們的問題,多數出在唐順宗身上。

唐順宗當了好多年太子,但是當太子,可不是一個好差事。太子當久了,難免會受到父親的忌憚。一個整不好,命都沒了。

所以,唐順宗當了這麽多年太子,壓力想相當大。他爹一度還想廢了他,把自己的一個侄子立為太子。後來還是大臣反對,才阻止了他爹這種腦血栓行為。

唐順宗最終沒有被廢,但是這麽多年來,他在他爹面前一直謹言慎行,相當小心。大概是因為長期壓抑,心理影響身體,公元804年,唐順宗突然中風,話都說不出來了。

看到兒子病成這樣,唐德宗終於慌了,幾次去探望兒子,還到處尋找名醫,來為兒子診治。

一來二去,唐順宗的病毫無起色,他爹也跟著病了。

到了第二年開春,唐順宗還是老樣子,他爹心情悲痛,病情進一步惡化,沒過多久,就病死了。

就這樣,唐順宗終於繼承了皇位。但是,他的病還是一直沒有起色,說話也說不清。

臥床,還說不清話。眼看著唐順宗是沒辦法和人交流了。幸好,他還有一個寵妃牛美人。牛美人受唐順宗寵愛,常常服侍他,所以能辨別出唐順宗在說什麽。

就這樣,牛美人成了唐順宗和大臣之間的轉譯。

因此,雖然唐順宗和二王劉柳這些人關系很親近,但是他們之間交流的很費事。一般情況下,他們的交流是這樣的:報告的人把事情告訴王叔文——王叔文告訴王伾——王伾再報告給唐順宗的心腹宦官李忠言——李忠言在告訴牛美人——牛美人再告訴唐順宗。

如果唐順宗想做下一步的指示,他這個過程還要在走一遍:唐順宗說指示——牛美人像破譯密碼似的把唐順宗的轉譯出來,再講給李忠言——李忠言告訴王伾——王伾告訴王叔文——王叔文在下達給執行的人。

過程如此繁瑣,直接輸在了起跑線上。

最終,永貞革新維持了不到一年,就因為各方的阻撓,失敗了。

唐順宗被迫禪位給自己的兒子李純,變成了太上皇。而跟著唐順宗的人,自然也沒有好下場。王伾被貶為開州司馬,王叔文則被貶為渝州司馬。

不久之後,王伾病死在貶所。而王叔文也沒能幸免,很快就被賜死。

二王是永貞革新中非常核心的人物,都死於非命。而其他的人,也沒被輕輕放過。

當年9月,劉禹錫、柳宗元等八人都遭到外放,被貶為州刺史。兩個月後,又都被貶為州司馬。

因為這一次政治鬥爭的主力軍是王伾王叔文,以及被貶為州司馬的那八個人,所以永貞革新又被叫做二王八司馬之變。

自此,劉禹錫仕途一片灰暗。直到十年以後,當年的事都平息了,朝廷才有人想起他們幾個。

此時唐憲宗已經坐穩了皇位,當年的事也平息了。朝中有人想起來,劉禹錫還是很有才能的。所以就有人進諫,建議皇帝提拔劉禹錫。

劉禹錫被召入京後,看到玄都觀種了無數桃花,花開絢爛無比。這樣灼灼其華的盛景,是他當年在京時沒有的。

劉禹錫不由心中唏噓,一時起了惡作劇的心思,於是寫了一首桃花詩,詩的內容是這樣的: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裏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乍一看,劉禹錫好像在水文,桃花是你走後栽種的,那又怎麽樣?

但是,要是把第一句仔細讀一下,再看最後兩句,就不對勁了。

詩的第一句「紫陌紅塵拂面來」,說看花的人多,路上往來熱鬧。這也沒啥,京城嘛,人多很正常。

但是最後兩句「玄都觀裏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這麽多桃花,都是你走後栽種的。

這聯系起來,就有意思了。你這哪是說桃花,分明是在內涵路上往來的人:幾年不在京城,怎麽到處都是阿諛奉上求取進步的人呢?你們這些新貴看著威風,可都是我走後才提拔起來的吧?

劉禹錫這首詩,細品起來,其實有點「時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的意思。所以這首詩一流傳,京城的權貴紛紛破防了:兄弟我倒是不介意,只不過我有一個朋友受不了,我朋友都快哭了,所以老劉你還是快走吧,離京城越遠越好。

於是,劉禹錫再次出任地方,去了離京城相當遠的連州。

劉禹錫這一走,就是十三年。當劉禹錫再次回來的時候,已經是公元828年了。

因為一首詩,十三年沒回京城。按理說這一次,他該長記性了吧?劉禹錫偏不!

多年過去了,重用他們的唐順宗早已作古,當初召他回來,就把他貶走的唐憲宗也已經離世,緊接著是穆宗、敬宗和文宗。

皇帝都換了好幾個了,朝廷裏的人事變動更大。當初建議唐憲宗把他外放的宰相武元衡,也被節度使刺殺身亡。

人事巨變,可是朝中的政治鬥爭卻仍沒有結束。不過,這都不重要了。他們都死了,可是劉禹錫還活著。

就這樣,劉禹錫帶著「我胡漢三又回來了」的心情,寫下了【再遊玄都觀】。還是當年的玄都觀,還是為了桃花。劉禹錫感嘆道: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不得不令人感嘆,文人嘲諷起人來,還真是一肚子「精致的淘氣」呀。

不過,這一次劉禹錫倒是沒受到太嚴厲的處罰。雖然他後來也被外放了幾個地方,但都是蘇州、同州等好地方。

再往後,劉禹錫又幹過太子賓客、秘書監等閑職。到了他晚年,他甚至還被加檢校禮部尚書銜。

總體來說,雖然他後半生一直沒太受重用,但是第二次寫桃花詩並不像第一次那樣,召來權貴的嚴厲打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