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長津湖戰役,陶勇極度懷念粟裕的指揮:粟總指揮我時,吃的可真棒

2024-07-31歷史

在長津湖戰役裏,宋時輪帶領的第九兵團遇到了特別大的困難。誌願軍戰士不光要忍受零下 40 度的嚴寒和美軍像火山爆發一樣的攻擊,還得和一直纏結的饑餓作鬥爭。

在冷到極點的情況下,第九兵團吃飯都成問題,很多戰士只能揣著幾個硬得像石頭一樣的馬鈴薯填肚子。到了前線,連馬鈴薯都供不上。在餓到極點的情況下,戰士們只能吃樹皮、挖草根,甚至從馬糞裏找糧食吃。用宋時輪的話說,這比當年長征還苦。

作為第九兵團副司令,陶勇挺懷念他的老領導粟裕,他跟警衛員們講:

「跟著粟總,那吃得是真不錯啊!」

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對一支軍隊來說,食物是至關重要的,甚至比武器彈藥還重要。歷史上,因為沒飯吃而崩潰的軍隊多了去了。所以,一個好的將領,首先要解決的就是部隊的吃飯問題。

粟裕不但是個「能打仗、能打勝仗」的「韓信」,還是個善於發展根據地經濟、擅長搞後勤的蕭何。在消滅敵人這方面,粟裕很厲害;在保障軍隊物資充足這方面,粟裕也表現得很不錯。

在皖南事變中,蔣介石一下子端了新四軍的軍部,讓新四軍遭受了巨大損失。事變前,新四軍才 2.5 萬人;事變後,就只剩下陳毅、粟裕帶領的 1 萬多人了。

蔣介石扣押葉挺後,毛澤東提拔陳毅為新四軍代軍長,粟裕也「升職」了,接任新四軍蘇北指揮部,成為新四軍一師師長,手下有葉飛、王必成、陶勇帶領的三個縱隊(旅)。

沒過多久,一師又兼了蘇中軍區,粟裕兼任蘇中軍區政委、蘇中軍政黨委員會書記,成了一方諸侯。

因為抗戰局勢緊張,我軍根據地被日偽頑分割,所以毛澤東給了各根據地首長很大的自主權。於是粟裕既要管軍事鬥爭,又要發展、擴大根據地,讓它成為抗戰救國的基地。

最初,我軍在蘇中的兵力並不多。即便如此,毛澤東仍對蘇中寄予厚望。自建軍以來,我軍的根據地大多位於老少邊窮之地。那些根據地就像幹癟的檸檬,怎麽擠也擠不出一滴水來。

而蘇中的情況則不一樣,這個區域包括鹽城的鬥龍港至淮安以南、長江以北、運河以東、黃河以西的共 2.3 萬平方公裏的土地,大概有八百萬人口。這裏地勢平坦,河流很多,自古以來就是魚米之鄉,商業也很發達,生活水平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多了。這裏生產的糧食、棉花、海鹽,都是我軍非常需要的東西。

蔣介石所依靠的江浙財團,一直把這裏當作自己的原料基地和商品銷售市場;抗日戰爭時期,這個地方又是偽國民政府和日本侵略者所依賴的重要供應基地。

要是能掌控這裏,就能讓日偽頑的實力大打折扣,讓我人民軍隊的力量大大增強。正因如此,毛澤東才把蘇中地區比作我軍的「關中」。

實際上,毛澤東說過好幾次「關中」這個詞。關中本來是指關中平原,這個地方堅固險要,土地肥沃,不但是重要的軍事要地,也是重要的糧食產區。誰占領了關中,誰就在爭奪天下的競爭中占據優勢。秦朝、漢朝都是靠著關中來成就霸業的,北周、隋、唐都把關中作為中心,建立了強大的軍事帝國。

在毛澤東眼裏,抗戰時的蘇中是我軍的「關中」(解放戰爭時,毛澤東覺得工業、農業都發達的東北才是我軍的關中)。1941 年,毛澤東給劉少奇發了封電報,著重指出:

現在華中的基礎根據地,也是向西向南發展的起點,它在總任務中的作用是為西邊南邊提供幹部和軍隊,就像漢高祖的關中一樣。

蘇中地理位置很重要,日、偽、頑當然也知道。對日本來說,蘇中地區卡住了南京、上海的咽喉,控制著長江下遊的航道,就像一把尖刀插進了敵人的胸膛。

對蔣介石而言,要是共產黨拿下了蘇中,就能近水樓台先得月,搶先解放南京、上海等大城市,這是他絕對不想看到的。

但是蔣軍戰鬥力太弱,在日軍的多次掃蕩中,國軍的敵後遊擊隊根本沒法立足,都「曲線救國」去當偽軍了。國民黨軍成了蘇中爭奪戰中第一個敗退的。接下來粟裕要對陣的,就是狡猾且強悍的日軍。

從地理位置上看,蘇中跟「關中」沒啥關系。對日軍來說,他們雖說占領了大半個中國,但陜西他們根本沒碰到邊。蘇中可不一樣,這地方到處是水網,地勢又平,是中國最早淪陷的地區之一。跟山地比,蘇中很難守得住。日軍靠著汽艇這些先進裝備,在河道裏橫沖直撞,突然襲擊抗日武裝,擾亂根據地。國軍敵後遊擊隊之所以撐不下去,就是因為他們沒法破解日軍的這種封鎖戰術。

要想穩住蘇中,就得先打敗日軍的汽艇戰。可粟裕和他的手下們卻想出了幾個前所未有的怪招。

一、在河道上建造明壩、暗壩、交通壩、阻塞壩,讓我軍的平底木船暢行無阻,而日軍的鋼制汽艇因為吃水深,在水裏舉步維艱。

二、把大橋改成小橋,把固定橋改成活動橋,把大路改成小路,把彎路改成直路,新四軍就能來去自由,日軍卻難以通行。

三、把小河拓寬挖深,將蘇中地區的河流都連線起來,形成蛛網一樣的水系,改善這一地區的水文地貌,方便新四軍內部的水路聯系。

蘇中本來沒有天然的險阻,粟裕和他的部下卻創造了人為的天險。日軍認為暢通無阻的蘇中水網,轉眼間變成了難以跨越的障礙。因此,他們的掃蕩無法進行,清鄉也無法奏效。而新四軍則利用水網,四處襲擊日軍,取得了許多勝利。

在抗日戰爭的後期,也就是 1944 年 3 月,新四軍主動出擊,先打響了車橋、南坎戰役,打破了蘇中敵我雙方的平衡。這樣一來,日軍再也不敢輕易行動,只能縮在大城市裏不敢出門。因為他們明白,只要一出城就會陷入新四軍的海洋。

就這樣,粟裕控制了蘇中大部份土地,壓制了日軍,趕跑了頑軍,初步建立了我軍的「關中」。

在打仗的同時,粟裕也沒忘記發展根據地的經濟。粟裕清楚「關中」不只是軍事要地,還是兵源、財賦的重要來源。我軍不但要在軍事上穩穩掌控蘇中,還要在這裏積累物力、財力和人力。

在敵人的不斷「掃蕩」「清剿」和嚴密的封鎖下,粟裕卻積極響應中央的號召,組織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他創辦了許多生產企業,如被服廠、印刷廠、卷煙廠等,同時還建立了稅收和貿易等財政經濟制度。並且,在華中根據地,他率先印發了印有毛澤東頭像的貨幣,保證了蘇中根據地的需求。每天,蘇中根據地都能夠獲得百萬擔公糧和兩千萬元的稅收。尤其是蘇中卷煙廠生產的「飛馬牌」香煙,成為了整個江浙地區的硬通貨,為新四軍帶來了巨大的財富。

經濟發展了,軍隊就有充足的後勤保障。曾有新四軍一師的老戰士回憶:

「到了冬天,每人都能有一套新棉衣,到了夏天,每人發兩套細布軍裝。不僅如此,還能生產火柴、蠟燭、肥皂這些日用品,在當時可都是非常搶手的東西。」

蘇中地區新四軍的「闊綽」也給友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解放戰爭初期,蘇中部隊與山東八路軍會師。山東八路驚訝地發現,蘇中部隊都蓋著五彩斑斕的綢面絲棉被,有人甚至穿著綢子襯衣,留著時髦的分頭,仿佛一群富家公子。由此可見,新四軍當時有多富裕。

除了吃的改善,裝備也好了很多。錢有了,粟裕就能研究「高科技」武器了。在粟裕的幫助下,蘇中根據地有了自己的兵工廠,有 50 多個幹部和 200 多個工人,能造迫擊炮了,每個月能產 1 萬發炮彈。

在一次攻打敵軍據點的戰鬥中,我軍繳獲了一個日制 88 式擲彈筒。粟裕拿著擲彈筒看了又看,不停地稱贊:「這東西做得好啊!」沒想到沒過多久,蘇中兵工廠就仿制出了這個擲彈筒,而且比原裝的還好用。

後來,新四軍一師的裝備有多好呢?1944 年,粟裕接到命令南下,準備建立蘇浙軍區。蘇中軍工廠加班加點,生產了 350 多門 73 公釐和 52 公釐口徑的迫擊炮,還有 1 萬多發炮彈。在第一批南下的部隊中,每個團都有一個炮兵連,每個連都有一個炮兵班,73 迫擊炮配到連,52 迫擊炮配到排。

在天目山戰役中,國民黨軍驚訝地發現,新四軍的裝備比自己好太多了,300 多門迫擊炮把國民黨軍打得暈頭轉向,落荒而逃。毛澤東後來感嘆道:「粟裕以後能指揮四五十萬軍隊」。

評價一個將領會不會用大兵團作戰,會不會用炮很重要。抗戰的時候,粟裕就能指揮好幾百門火炮了,怪不得後來在華野那麽厲害。

不僅如此,粟裕還讓陶勇組建了海上部隊。新四軍最開始用的是木船,後來有了錢,直接做買賣買了好多汽艇。從那以後,在江面和海上橫沖直撞的就不是日軍了,而是我們的「四老板」。

蘇中變富裕了,粟裕沒忘共同富裕,他下令讓蘇中根據地給老大哥八路軍送去了很多經費和物資。據接收款項的千興讓和林一回憶,1943 年夏到 1944 年秋這一年裏,新四軍匯到太行山區的錢和東西非常多,這些錢能買 160 萬袋面粉。

作為師範生的粟裕,明白培養人才很重要。過去就有「關中出將,關東出相」的說法,古代的關中也是個出人才的地方。

和古代的關中不一樣,粟裕的蘇中向來教育很發達,年輕人文化素質高,是個出讀書人的地方。所以粟裕利用這個好條件,招了很多青年學生當兵,然後把他們分到一線部隊當幹部。

那麽粟裕是怎麽吸引進步青年的呢?一是革命的理想,二是不錯的待遇。

新四軍老戰士趙政回憶說,1941 年,他和九個上海女青年歷經輾轉來到蘇中。因為這九個女青年有高中文憑,所以一進部隊就能拿到 20 元津貼,而一般老戰士只有 8 元津貼。

她們心裏犯嘀咕:「我們是來打鬼子的,還是新同誌,咋津貼比老戰士還多?這可不行,得降一降。」

但是他們的老板說:「高中生只能給 20 元。」她們覺得老板看低了自己,就變得很沮喪……

待遇這麽好,就不用擔心知識青年不來了。1941 年 10 月,新四軍一師營以下幹部裏,知識分子占了 60%,連指導員裏更是占到了 70%。要是清華、北大、中央大學甚至是「海歸」的學生來了,直接就能去師部工作,比如周林、楊愷、陳其五、謝雲暉、張崇文、韓念龍這些高材生,都在一師當過官。

要知道那時候,我軍很多人都沒文化,有個高小文憑就算是大知識分子了。大多數人扁擔倒了都不知道是個「一」字。而新四軍一師,已經基本上實作了「革命化」「專業化」和「知識化」。

不僅如此,粟裕還透過人才來大力發展教育,用人才來培養更多的人才。到了 1943 年,蘇中全區有 54 所中學,1584 所小學,中學教師有 420 多人,小學教師有 3320 人,在校的中小學生有 16 萬 4 千多人。這些學校,為中國共產黨我軍培養了很多人才。

在整個抗戰時期,蘇中一直向浙東、閩浙贛、蘇浙皖等根據地輸送幹部和人才。1944 年底,中央認為時機成熟,便下令讓粟裕率領蘇中主力部隊南渡長江,進軍江南,開拓新的蘇浙軍區。

在粟裕的努力下,蘇中成為了我軍人力、物力和財力的中心。靠著蘇中根據地,粟裕養了兩個師(一師和六師)。一師下轄的三個旅,發展成華野一縱、四縱和六縱,是粟裕手下赫赫有名的「鐵拳」部隊。這三支部隊都是我軍的王牌,打了很多惡戰,殲敵也多。還有一部份地方部隊,後來發展成了華野十一縱隊,他們決戰淮海,橫掃京滬,是一支不可小視的生力軍。

粟裕不僅打仗厲害,還很會經營根據地。1955 年授銜時,他是唯一以大軍區軍官身份參與授銜的大將,其含金量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