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讀【資治通鑒】後感:人心難測——伯仁之死

2024-07-20歷史

當年王敦「兵諫」時,首當其沖的就是朝堂上的哥哥王導。王導也害怕呀,害怕這個不知好歹的弟弟的糊塗行為連累整個一家子人。

於是,王導帶著一家子人跪在皇宮前,一邊喊冤,一邊認罪。

這個時候,我們的男一號周覬「恰巧」路過。王導一看,這不是自己的哥們嗎?希望油然升起,含著激動的眼淚,向周覬說道:哥們的身家性命,拜托你了。

要說這個周覬,可也是不簡單的嘞。他的家族是汝南望族周氏,自己本人呢,也是一個博覽群書,很有能力的人。後來,到了建康,被司馬睿任職尚書仆射、吏部尚書等,也是深受司馬睿器重的大臣,他的意見,司馬睿也是很重視的。

結果,這個時候呢,平日裏跟王導「狼狽為奸」的周覬,白了王導一眼,一句話都沒說,仰頭就走了。那意思仿佛在說:滾犢子,你誰啊?!

王導剛剛燃起的希望,一下子被周覬澆了一盆冷水。看吧,酒肉朋友果然是靠不住的,一到關鍵時刻,就只顧自己了。

司空導帥其從弟中領軍邃、左衛將軍、侍中侃、彬及諸宗族二十余人,每旦詣台待罪。周將入,導呼之曰:「伯仁,以百口累卿!」直入不顧。

不過,王導可是真沒看透周覬這個家夥。他一邊拒絕著王導諂媚的微笑,一邊又向司馬睿說了王導很多的好話,傾訴著王導對國家的忠誠。他認為:王敦是王敦,王導是王導。這哥兒倆除了DNA有關系,其他任何事情都沒有關系。

結果呢?司馬睿信了。當然,也可能是考慮到王家可是為自己立過功的,沒有真憑實據,怎麽能服天下?反正不管怎麽說,王導的身家性命是保住了。

要說周覬這哥們,真是值得交,從皇宮出來後,還擔心自己說的不夠全面,所以又專門集思廣益地寫了奏疏報給了司馬睿,很好的做到了重要工作的「留痕」,免得以後皇帝「賴賬」。

目的達到了,皆大歡喜,但是,王導心裏不得勁了。從此心裏徹底地恨上他。

既見帝,言導忠誠,申救甚至;帝納其言。喜飲酒,至醉而出,導猶在門,又呼之。不與言,顧左右曰:「今年殺諸賊奴,取金印如鬥大,系肘後。」既出,又上表明導無罪,言甚切至。導不之知,甚恨之。

後來,王敦率軍進京後,想要趁此機會大權獨握,於是他擬了一份名單,與「自家人」王導商量著這些大臣該殺還是該留?

王導看了看名冊,周覬的名字赫然在列。以往的經歷不禁湧上心頭,復雜的要命。

王敦問他:周覬這個家夥該升官嗎?王導沒說話;王敦又問:這個家夥該殺嗎?王導有沒有說話。

敦素忌二人之才,心頗然之,從容問王導曰:「周、戴,南北之望,當登三司無疑也。」導不答。又曰:「若不三司,止應令仆邪?」又不答。敦曰:「若不爾,正當誅爾!」又不答。

王敦一看王導這反應,抱著寧可錯殺也不放過的態度,就把周覬給「哢嚓」了。

可是後來,王導無意間看到了當時周覬上交司馬睿的奏疏,又回想起之前二人的種種,終於忍不住的感嘆:是我害死了你呀!!

這件事情告訴我們兩個道理:

第一,再好的朋友,彼此的付出也無需刻意隱瞞,或者幹脆讓對方知道就好了。借用現代某位女性的話「人生很短,有時候自己都不了解自己,哪有時間總是想著去了解對方?」人心本就不可測,多少年的老朋友,因為一句玩笑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來。

周覬要是早一點向王導透露自己的真實意圖,最後說不定也會保住性命。

第二,「留痕」很重要。要不是最後有了這份奏疏,恐怕周覬永遠都被冤枉了。

哦對了,周覬,字伯仁。王導最後說得那句話其實很出名: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

王導後料檢中書故事,乃見救己之表,執之流涕曰:「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