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長津湖戰役進行到第7天,金日成提了個問題,毛主席:美國不可信

2024-01-31歷史

1950年11月30日,長津湖戰役打響的第4天,美國總統杜魯門召開新聞釋出會,為遠在北韓半島的「聯合國軍」加油助威,並就媒體關心的問題做出選擇性回答。

同日晚間,身處平壤的金日成觀看了全程錄像,針對杜魯門的一系列回答坐立難安,並於12月3日秘密訪華,希望與毛澤東主席當面商議。

杜魯門在新聞釋出會上透露了什麽資訊?毛主席又是如何化解的呢?

杜魯門的發言

1950年11月27日,第二次戰役正式開始,帶著第一次戰役勝利後正高昂的士氣,誌願軍戰士們在長津湖一帶和聯合國軍正面遭遇,展開了艱苦卓絕的遊擊戰。

此時的北韓已經進入深冬,室外平均零下20度,衣衫單薄、補給不足的誌願軍戰士們爬冰臥雪,用頑強的意誌力抵禦狂風,沖鋒號一響,就把裝備精良、全副武裝的美國人打得屁滾尿流節節敗退,很快,沿湖陣地的幾個據點基本收歸誌願軍手中。

雖然戰程還未過半,美國人高傲又脆弱的心理防線開始全面崩潰,他們不能容忍一個如此落後的國家可以打敗發達的美國,並開始對麥克亞瑟的「聖誕節計劃」產生懷疑。

相比於紙上談兵的民眾,一線戰鬥的聯合國軍更加崩潰,麥克亞瑟焦急地在指揮部裏大吼大叫,他之前大放厥詞要帶美國士兵回去過聖誕節,現在看起來就像個笑話。

悲觀的、反戰的情緒在中下層軍官和民眾的內心裏滋生,給社會帶來了不小的麻煩,美國總統杜魯門這個時候出現,他召開了一場新聞釋出會,念著生動的發言稿鼓舞士氣。

為了增加前線戰士的信心,他還明確地向記者表示:如果中國一意孤行,美國將會在必要的時候使用核武器。

當天晚上,金日成在平壤觀看了全程回放,他對杜魯門的恐嚇產生了擔憂。

距離美國上一次使用核武器只過去短短5年,廣島和長崎至今還是千裏赤地寸草不生,金日成不希望北韓有任何一處重蹈覆轍。

金日成的神經緊繃了兩天,一直在想要不要和中國商議適可而止,恰好在這時候,一位軍事委員告訴他,美國已經疲戰,國會高層有意要進行合談。

本就持消極態度的金日成看到了希望,他決定立即訪華,秘密訊問毛澤東的態度。

12月3日,長津湖戰役進行到第7天,北韓最高領導人金日成訪華,在中南海菊香書屋和毛主席會晤,席間周總理作陪。

既然是一次正式會晤,金日成首先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誌願軍在危難時刻施以援手的善舉表示充分感謝,並支援朝中兩國人民友誼萬歲,毛主席也照例對金日成的寒暄做了誠懇的回應,並且表示中朝兩國是兄弟鄰居,互幫互助無可爭議。接下來進入正題,金日成首先詢問了毛主席對於杜魯門新聞釋出會中部份內容的看法。

「您覺得,杜魯門會對你我使用核武器嗎?」

「核武器戰術」最早的提出者是麥克亞瑟,他以一副氣急敗壞的抱怨口吻向杜魯門建議,「給我26枚原子彈,我要把中國夷為平地,到時候北韓半島的困境就能解決了。」

而事實上,這也只能是氣急敗壞的抱怨,杜魯門一開始就知道,行動起來並不現實,之所以把這件事拿到釋出會上說,也是迫於現實壓力的無奈之舉。

「美國人不敢的,」毛主席鎮定地回答道:「他們有原子彈,蘇聯人也有,一旦打起來誰都占不到便宜,這一點想必歐洲更有體會,這句話只當是杜魯門的大話。」

金日成的擔憂

毛主席的高瞻遠矚是大多數人不能及的,他幾乎預料到了「核武器戰術」接下來的走向。

杜魯門在新聞釋出會上簡短的一句話迅速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麥克亞瑟自以為自己的暢想得到了國會方面的認同,隨即在南韓也開了一場釋出會擴大構想的規模。

這就出現了一個矛盾,美國的反戰人士看到這樣的場面,真的以為是國會透過了無法挽回的決議,於是開始了大量的遊行示威活動,對國會的決策進行抨擊,導致了社會治安的混亂。

這還不是最要緊的,如毛主席所料想的那樣,第一個坐不住的就是美國的老朋友英國人民。

英國的反應比美國民眾還激烈,上萬人集體給當時的首相艾德禮寫「萬民書」,逼迫內閣如不能阻止就要下台,連已經卸任的前首相丘吉爾都被驚動,連夜飛往華盛頓和杜魯門密談,一個不夠,現任首相在丘吉爾走後也開始訪美。

不只是英國,整個歐洲都極力反這項計劃,畢竟一旦激怒蘇聯,歐洲和亞洲一樣都將淪為美蘇爭霸的主戰場。

這場因原子彈引發的世界恐慌持續到了51年,以麥克亞瑟被換將收尾。

緊接著金日成又提出了第二個要求,他希望能夠將北韓人民軍的指揮權統一到彭德懷手中。

這也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早在誌願軍集結沈陽還沒有跨過鴨綠江的時候,金日成就曾經派人找彭德懷商議,希望誌願軍入朝之後,由金日成統一指揮,誌願軍服從於人民軍。

金日成的理由看似無懈可擊,他說這畢竟是在北韓的國土上作戰,客隨主便,應當以北韓的指揮為主。

這一提議當即遭到彭德懷的強烈反對。

且不說誌願軍入朝作戰的戰士人數實在龐大,已經超出了金日成和他的那些個軍事智囊指揮的極限,但說金日成的指揮風格和能力,實在不能讓人放心。

想當初南韓的李承晚以為有美國人做靠山,貿然越過三八線,對北韓發起進攻,金日成最初也能沈著應對,指揮人民軍迅速反應,直接把南韓打的落花流水一路潰散。

勝利沖昏了金日成的頭腦,他下令戰士們追擊出去,當時毛主席就看出來問題的關鍵所在,電文提醒金日成窮匱莫追,小心美國人的埋伏。可惜金日成不聽,催促人民軍殺到南朝去,結果在途經仁川的時候被美國人從兩側海岸攔腰折斷,並且以此為借口加入戰爭。

彭德懷重提舊事,金日成羞愧難當,當即表示各自領導各自,兩不幹預,這場矛盾才算化解。

現如今形勢不同了,誌願軍接連在第一、二次戰役中取得勝利,而北韓人民軍卻沒有什麽拿得出手的戰績,更讓人頭疼的事,戰果寥寥,傷亡巨大,於是金日成痛定思痛,打算就此放手,讓彭德懷統一指揮兩支隊伍。

對於這個提議毛主席是十分贊賞的,他當即笑著表示:「那我就替彭司令卻之不恭了。」

金日成也笑了起來,中國肯答應,他的心終於放回肚子裏,這樣無論第三個問題能否得到解決,北韓人民軍所面臨的局面都不會太差。

反復斟酌之後,金日成試著問道:「毛主席,如果美國人想找我們和談怎麽辦?」

毛主席的遠見

和談?

毛主席和周總理對視一眼,兩人瞬間明白了金日成此行的最終目的。

「金日成同誌,」毛主席笑著打破他的幻想:「美帝和蔣介石一樣,諾言、協定都是不可信的,故應從最壞的方面做準備。」

其實只要金日成仔細分析美國近一兩年在軍事上的一系列動作就會發現,所謂的「和談」,不過是他們的緩兵之計。

1950年1月,韓戰還沒有爆發的時候,杜魯門向美國國會提出了135億美元的國防軍備預算,從數額上來講,這在整個世界上都是驚人的,巨額的,而白宮方面針對國會的質疑給出的解釋是:為了防備蘇聯。

到了1950年10月,中國誌願軍加入北韓戰場,第一次戰役之後讓美國感受到了明顯的吃力,杜魯門政府遂以此為理由向國會申請提高51年的預算,不要讓戰爭局面進一步被動。

到了1951年夏天,連續幾次戰役都以中朝兩國軍隊取得勝利而告終,杜魯門政府又一次催促國會,並且提前送出了52年的國防軍備預算,竟然高達600億美元!

此時勝負已經十分分明了,如果美國想要及時止損,完全可以在51年夏叫停戰爭,然而杜魯門卻硬生生拖到53年,這裏面固然有美國不甘心強權衰落的因素,但還有一點容易被人忽略的是——

只要韓戰不結束,杜魯門就可以一直向國會追加國防預算。

打仗的花銷固然很大,但到了51年,雙方投入的兵力基本都保持在一個穩定的狀態,那麽也就意味著,這600億預算可以花在別的地方,比如擴充本土軍備,和蘇聯競賽。

在韓戰期間,美軍瘋狂生產坦克、飛機、大炮等重型武器,企圖把自己的勢力範圍打造成銅墻鐵壁。

這就是以戰養戰。

既然如此,美國絕不可能那麽迅速地結束戰爭。

金日成心底希望的火苗被撲滅了,他失望地嘆了口氣,其實有一句話毛主席說的很對,做最壞的打算,這樣無論美國人計出什麽樣的招數也都能沈著應對。

之前國會透露的和談意願其實也不是電洞來風,如果能夠做到利益最大化,美國不介意以談判的方式彌補戰爭帶來的損失,但這一切都有一個前提:利益最大化。

從1951年開始,美國就伺機和中朝兩國和談,為了不落人口實,每一次中方都奉陪,但美國企圖透過談判獲得一些他們在戰場上都無法得到的東西,實在缺乏誠意。

為了表示誠意,毛主席派遣李克農同誌和喬冠華等一眾外交部的青年骨幹入朝,和美國沿著戰線進行了多輪談判。

針對美國人的無理要求,毛主席作出重要指示,他說:「戰場上沒有丟掉的東西,談判桌上也不能丟掉。」

根據這個指示精神,李克農寸步不讓,美國人的幻想破滅,氣急敗壞地不肯說話,於是在新一輪談判中,中美雙方代表出現了長達132分鐘的靜默。

美國人不說話,中國人自然也不說話,雙方代表隔著一張桌子大眼瞪小眼,都憋著一口氣等對方先松口,然而直到天都要黑了,會議室裏也沒有一點聲音,最後雙方不歡而散,這次談判也成為一場「無聲的對決」。

談判桌上討不到便宜,美國人就繼續打,這場談判從51年到53年,進行了兩年多,打打停停,曠日持久。

直到1953年夏,美國人終於撐不住了,巨大的軍費支出引起了納稅人和國會的強烈不滿,國內矛盾尖銳,而戰場上,所謂的’聯合國軍」一度被打到三七線以南,李承晚的大本營即將不保,無奈之下,美國人終於願意坐下來,和中朝兩國好好談一談。

即便到了這個時候,美國人還是不忘給中國找麻煩。美軍司令克拉克已經在私下和中朝兩國協商好了停戰事宜卻故意不告訴李承晚,等到最終結果下來,南韓方面不能接受,美國就在私下裏煽動他們單方面向中朝兩國作戰。

李承晚部隊剛有動作,毛主席就猜到一定是美國人在背後教唆,他隨即致電彭德懷總司令「既然李承晚還想打,殺他一個回馬槍」。

從1953年7月13日開始,到1953年7月27日結束,金城戰役歷時15天,殲敵5.3萬余人,收復陣地160余平方公裏,重創李承晚,使南韓再無翻身之力。

與此同時,正在板門店進行和談的中、美、朝三方代表,每天聽著彭德懷自前線傳回的捷報,十分順利地簽訂了停戰協定。

美國人又一次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縱觀51年到53年北韓局勢的變化可以看出,毛主席幾乎預料到了事情的所有發展,他以超出常人的卓越眼光穩定住了中朝雙方的局面,遠在北京,卻能對北韓、美國、歐洲發生的一切了如指掌,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