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中國印刷博物館 | 【印出東方】

2023-12-22歷史

2023年10月初,北京大興,中國印刷博物館

一、博物館簡介

中國印刷博物館,位於北京大興黃村興華北路,坐落在北京印刷學院東南角,1996年正式建成並對外開放,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印刷專業博物館,是反映人類印刷出版文化、中國典籍記載傳承工藝的知識殿堂,全面展示了中國印刷術的起源、發明和發展過程。

博物館設有中國古代印刷展廳、世界近現代印刷展廳、印刷裝置館、數位展廳及臨時展廳等。博物館藏品包括具有歷史價值的陶器、經書和古、近代的字模、鉛字、印刷裝置,以及成套的印刷書籍等;其中,館藏珍品有唐代卷軸裝【金剛經】,南宋精刻本【春秋經傳】,轉輪排字盤。

博物館主體建築

啟功題字

印博序廳

二、基本展陳:【印出東方】

——印刷術的根在中國

中國古代印刷展廳透過圖文並茂的形式,並結合歷史實物,展示了中國古代印刷術上啟新石器時代,下至清代的起源、發展、傳承及傳播的歷史過程,闡述了印刷文明的東方傳奇。

由此展可以了解到,中國不僅是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國,同時還是活字印刷術、彩色印刷術的發明國。此外,本展覽展出了聞名於世的唐代卷軸裝【金剛經】、鎮館之寶【春秋經傳】、清代【安民告示】、復原的宋代畢昇發明的膠泥活字、元代王禎發明的活字轉輪排字盤等珍品與實物。

第一單元

文字——印刷術的發明要件

文字,是文明產生的重要標誌。漢字是世界上流傳最久、使用人數最多,也是唯一仍被廣泛使用的形意文字系統。中國還擁有著包括維、彜、蒙、藏、滿、北韓、傣等在內的30種左右的文字,共同組成了中國的文字大家庭。

先人在語言和實物的基礎上,歷經結繩、契刻、圖畫三個階段,最終創造了漢字。漢字經刻畫符號、甲骨文、金文、篆文,演進至隸書,文字書寫的便捷性大大加強,為印刷術的產生創造了前提條件。

1、中國文字的產生

漢字的起源可以上溯到約8000年前的河南賈湖契刻符號。其它還有7000年前的安徽雙墩符號、6000年前的陜西半坡符號、5000年前的山東大汶口符號,等等。越來越多的考古發現說明,距今4500年左右是中國文字由萌芽走向成形的時期。

2、早期的文字載體

在書寫契刻材料的發展史上,中國先民曾使用過陶器、獸骨、青銅、玉石、竹木、絲帛等。尤其是竹木和絲帛,先人們不僅將其大量套用於書寫,還把它們制度化,形成比較固定的書籍制度。

(1)陶器款識

山東大汶口文化遺址中所發現的圖畫文字,被認定為中國最早的文字。目前發現的古陶文字,大多是周代,特別是戰國時代之物。到了秦漢時期磚瓦上的文字,多為吉祥語,也有宮殿、廟宇、陵寢、水井、道路的名稱。

刻符紅陶缽(復制品),西安半坡博物館,距今有7000-6000年

大口尊(復制品),是刻有會意字「旦」的禮器,出土於山東大汶口,距今約5000年

三線菱形雙扳夾沙陶盤,盛儲器,馬家窯文化彩陶,距今4650-4300年

萬字菱格紋單耳長頸細泥陶瓶,水器,馬家窯文化彩陶,距今4300-4000年

「長生無極」瓦當(公元前200年-公元220年)

(2)甲骨蔔辭

甲骨作為一種重要文字載體,在夏代末期(前1600年之前)就已經被使用。甲骨文興盛於商(前1600-前1046年)。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非常豐富,幾乎涉及當時社會的各個方面。

刻辭牛骨(復制品),商代晚期(公元前17—前11世紀)

(3)青銅銘文

青銅器在商周時期極受重視。刻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稱為「青銅器銘文」,或稱「金文」。銘文最初只鑄造器具所有者的名號,後來鑄造檔、記載事件。許多銘文從內涵到形式都具備了書籍的特點,因此被視為中國書籍的初期形態之一。

史墻盤(復制品),銘文共18行285字,出土於陜西扶風,西周恭王(公元前922年-前900年)時期

毛公鼎(復制品)

(4)竹木簡牘

在造紙術發明以前,中國使用最早、時間最長、套用最廣、影響最大的書寫材料是竹片和木板。從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4世紀,竹木簡牘在中國作為文字載體使用的時間長達2500年左右。相應的書籍形制為「竹木簡牘」。

銀雀山漢簡【孫子兵法】(復制品),出土於山東臨沂銀雀山,西漢文景時期至武帝初期(公元前140-前118年)

(5)絲織帛書

寫在絹、繒、縑、帛上的文字為帛書,亦稱素書。據記載,早在春秋時代以前,絲帛就已開始被中國先民套用於書寫。縑帛質地輕軟,具有容量大,體積小的優勢,書寫、舒卷、收藏、攜帶、閱讀都優於竹木簡牘,是書寫材料的一大進步。

帛書【老子】乙本(復制品),出土於長沙馬王堆漢墓,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

(6)石刻文書

刻寫在石頭上的文字稱為石刻文書,現存最早的石刻文書實物是春秋時期的石鼓文。造紙術發明以後,在石上紀事、刻書的傳統仍被歷代所繼承。石刻文書記載的內容主要是儒家、佛教、道教經典等。

碑刻

第二單元

造紙術——印刷術的先決條件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的發明與發展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發明的行程。造紙術同印刷術、火藥、指南針一起被稱為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考古發現證明,造紙術的萌芽可以追溯至西漢時期。公元105年,蔡倫發明工藝完整的造紙術,自此,植物纖維制造而成的紙張得以成為最佳的文字載體。

1、原始的中國紙

考古發現證明,早在西漢時期(公元前202-公元8年),中國先民就制造出了植物纖維紙。這些最初形態的造紙方法,為蔡倫發明造紙術以及制造更加適用的紙奠定了基礎。

稻草的加工處理

2、蔡倫與造紙術

公元105年,蔡倫在前人的基礎上,發明了價格低廉、工藝成熟、方便實用的真正意義上紙張。紙因而成為理想的文字載體,並逐漸得到推廣。造紙術的發明,使記錄知識、傳播文化的載體實作了根本性的變革。

宣紙

左至右:唐代竹紙、明代竹紙、清代竹紙

3、中國文房四寶

紙張成熟並得到推廣之後,中國傳統的書寫工具:筆、墨、紙、硯就齊備並固定下來,被稱為「文房四寶」。

筆墨紙硯

戰國毛筆(復制品),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最早毛筆實物,出土於長沙左家公山

松煙墨

4、印章與拓印本

印章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戰國至秦漢時期,印章的使用已十分廣泛。當時主要蓋印於信函、文書和貴重物品的封泥之上。紙張使用後,經塗色料蓋印後,可快速取得文字的復制件。除了手抄書籍以外,紙張還被大量套用於拓印領域。印章和拓印被認為是印刷術發明的技術先導。

【二十四字漢磚】拓片,上刻「富貴昌、宜官堂,意氣陽、宜兄弟,長相思、毋相忘,爵祿尊、壽萬年」24字,漢代(公元前202-公元220年),啟功捐贈

龜鳥合體鈕套印章

5、手寫本

在印刷術發明以前,紙張被大量套用於抄寫。20世紀初期,在中國甘肅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了大批遺書,包括4至11世紀多種文字的寫本和印本、拓本文獻,總數約6萬件。其中90%以上為佛教經典,其余為經、史、子、集四部書籍以及官私文書等文獻,被譽為「中國中古時代的百科全書」。

唐人寫經殘卷,唐代(公元618年-907年),啟功捐贈

第三單元

雕版印刷術——印刷術的世界首創

雕版印刷術開創了資訊復制技術的先河,承載著難以計量的歷史文化資訊,在世界文化傳播史上起著無與倫比的重要作用。它的發明、發展和傳播套用,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文明的行程。因此,人們將印刷術譽為「文明之母」。這是中國印刷技術史上的第一座裏程碑。

雕版印刷術至宋代達到了巔峰,雕版印刷的書籍版式、字型、用紙、用墨和裝幀形式等都有了較大的發展,並形成了中國獨特的書籍審美文化。元、明、清的數百年則是對宋代雕版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1、印刷術的發明

版印刷術約起源於隋唐之際,並沿著兩條脈絡發展一條是佛教信徒們用於印刷佛教典籍和佛像,另一條是民間坊刻雕印年歷、字帖等生活、文化用品。

捺印千佛像(復制品),出土於敦煌藏經洞,唐代初期

憨山大師夢遊全集卷第十一

憨山大師夢遊全集卷第十二

【龍藏】木雕版,乾隆時期(公元1735年-1796年)

2、唐代雕版印刷

唐代(618-907年)的印刷品實物流傳至今者寥若晨星。敦煌藏經洞中,發現一批唐代印刷品,從而揭開了唐代印刷品的面紗。唐代印刷品主要為佛經佛像,其次就是行事曆印品。從文獻記載和這些實物流傳證明,明代學者胡應麟關於雕版印刷術發明「肇自隋時,行於唐世,擴於五代,精於宋人」的說法是可信的。

金剛般若菠蘿蜜經(復制品),唐鹹通九年(公元868年)刻印,1900年發現於敦煌莫高窟藏經洞

唐【歷書】殘片(復制品),唐中和二年(公元882年),1900年發現於敦煌莫高窟藏經洞

3、五代雕版印刷

五代十國時期(907-960年)印刷術有了很大發展開封、江寧、杭州、青州、瓜沙州、閩、蜀等地都有書活動,其中尤以開封、成都和杭州為盛。五代刻本考者雖不多,但經、史、子、集四部略備。

大聖毗沙門天王像,五代(公元907年-960年),1900年發現於敦煌莫高窟藏經洞

寶篋印經,五代(公元907年-960年),1924年發現於杭州雷峰塔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像,五代(公元907年-960年),1900年發現於敦煌莫高窟藏經洞

4、兩宋遼金西夏

(1)宋代雕印盛況

進入宋代(960-1276年)以後,雕版印刷業進入鼎盛時期,紙、墨及刻印技藝更為精良,官方刻印、書坊刻印和私家刻印都十分繁榮。印刷業遍及全國各地,河南、江西、浙江、江蘇、福建等地刻印活動都十分活躍。宋代除了經、史、子、集各門類的雕版書籍,還出現了錢幣、廣告等印刷品。印刷出版的繁榮極大地推動了宋朝科技文化發展。因而,美國學者費正清說:「北宋與南宋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

通典,北宋刻本

蘇文定文集,宋光宗時期文集

西漢會要,南宋刻本

南華真經,南宋刻本

王狀元集百家註分類東坡先生詩,南宋刻本

左至右:交子印版(宋仁宗)、會子印版(南宋)

春秋經傳,南宋

(2)遼代印刷概況

遼(916-1125年)是以契丹族為主體的政權。遼國的印刷業發展較快,其印刷出版中心在燕京(今北京)。上世紀60年代以來,先後在山西應縣木塔、河北豐潤天宮寺塔和內蒙古慶州白塔發現了大量遼代刻本佛經、書籍、雜刻和版刻佛畫等印刷品,顯示出遼代雕版印刷業的高度成就。

遼藏(復制品),遼統和年間刻印,1974年發現於山西應縣木塔

上生經疏科文(復制品),遼統和八年刻印,1974年發現於山西應縣木塔

(3)西夏印刷概況

西夏(1038-1227年)是以黨項族為主體的政權。1908年,西夏遺址黑水城文獻的發現,揭開了西夏印刷之謎。西夏政府在都城興慶(今寧夏銀川)設有官營紙工院和刻字司,專門造紙和刻印書籍。近年來,寧夏、內蒙古和甘肅地區陸續有西夏印刷品和木雕殘版的出土。

番漢合時掌中珠(復制品),西夏乾祐二十一年刻印,1909年出土於黑水城遺址

大方廣佛華嚴經(復制品),西夏大安十年刻印

(4)金代印刷概況

金(1115-1234年)是女真族為主體的政權。金代刻書事業亦十分發達,官私藏書興盛。金代域內分十九路,其中刻書地點可考者有九路,而以中都(今北京)、南京(今開封)、平陽 (今臨汾)等地為中心。金官方還設立印造鈔引庫及交鈔庫印鈔票,還首創了用絲織物印刷鈔幣。

金藏(復制品),金代(公元1125年-1234年)刻印

四美圖(復制品),是中國迄今所見最早的木板年畫,金代刻印

5、元代雕版印刷

元代(1271-1368年)重要的印刷集中地區有大都(北京)、平陽、杭州、建寧,西部吐魯番地區也有一定數量的印刷。元代在雕版印刷的基礎上發明了朱、墨兩色套印。政府設有印造寶鈔庫、印造鹽茶等引局。元初寶鈔不但在全國通行,周邊領國也可使用。西方旅行家紛紛介紹元代鈔票,這對於歐洲印刷術的發明有很大影響。

宣和博古圖錄,宋代金石學著作,元杭州刻本,傅熹年捐贈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卷,元代杭州刊本,傅熹年捐贈

唐律釋文,元代刻本,傅熹年捐贈

6、明代雕版印刷

明代(1368-1644年)是中國古代印刷術發展的頂峰。明代政府的最大印刷工場為司禮監經廠,永樂十九年(1421年)開始建立,到嘉靖年間,已有刻版、刷印、裝訂、制墨、制筆等工匠千余人,是歷史上最大的印刷工場。此外,政府還專門設立南京寶鈔局印制鈔票。明代形成了定型的印刷字型。

增刊校正王狀元集註分類東坡先生詩,明代刻本,傅熹年捐贈

儀禮,是中國古代一部漢族禮制組譯,明嘉靖年間刻印,傅熹年捐贈

薛氏醫案,是一部收錄嚴謹、切合實用的大型醫學叢書,明代刻印

7、清代雕版印刷

中國傳統印刷業在清代(1644-1911年)繼續發展。清晚期是中國古代印刷技術向近代印刷技術的過渡時期,傳統的雕版和活字印刷逐漸被西方的石印、鉛印術所代替。清代印刷了大量滿文、蒙文、藏文等少數民族書籍,印刷技術還套用於年畫、契約、證件、廣告、紙幣等領域。

安民告示,古代所見最大木雕版印刷品,清順治元年刻印,傅熹年捐贈

安民告示(局部)

白氏長慶集,清康熙刻印本,萬啟盈捐贈

佩文齋書畫譜,書學、畫學之大成的類書巨著,康熙四十七年刻印本

東華續錄,編年體清代史料長編,清乾隆刻印本

策液備要,清嘉慶刻印巾箱本,李思源捐贈

1682年刻蒙文【七佛如來供養儀軌經】

光緒官契,記錄官府買賣土地買賣制度、買賣原因、價格、稅銀、官府章、日期等契約部份

第四單元

活字印刷術——印刷術的重大發明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中國古代印刷史上的第二個裏程碑。宋元時即有泥、木活字印刷的文獻記載。北宋的畢昇於公元1045年前後發明了泥活字印刷術。現有西夏時期活字本實物存世。明代活字印刷術進一步發展,除木活字外,還有金屬活字。清代活字印刷有了更大的發展,活字材質更為多樣,木銅、泥、錫、鉛等並用。

1、畢昇與泥活字

膠泥活字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活字。關於此事,與畢昇同時代的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一書中有較詳細的記載。畢昇開創了活字版印刷的新紀元。畢昇之後,中國歷代都有依畢昇之法制作泥活字並印刷圖書者。

維摩詰所說經(復制品),公元12世紀中期西夏文泥活字印本

泥版試印初編(復制品),清道光二十四年

膠泥活字,仿畢昇工藝模擬復制

雲在軒詩集,清光緒二十七年木活字印本,萬啟盈捐贈

2、回鶻西夏活字

敦煌出土的回鶻文木活字是現存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實物,也是現存世界上最早的含有以字母為單位的活字實物。20世紀,在寧夏和甘肅等地,先後出土了現存最早的西夏時期的泥活字和木活字印刷品。西夏活字印刷技術的發達和回鶻文木活字的套用揭示了中國的活字印刷術沿著絲綢之路自東向西的傳播路徑。

回鶻文木活字(復制品),世界上最早的字母活字,13世紀吐魯番地區回鶻人刻制

3、王禎與木活字

1297年左右,王禎發明了轉輪排字盤,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排字機械裝置。他還將其經驗寫成【造活字印書法】。他把木活字按韻和型號排列在兩個木制的大轉盤裏,排字工人可以坐著撿字,只需轉動輪盤,就可以撿到所需要的字,提高了排字效率,減輕了勞動強度。此後,木活字發展較快,進入明清,木活字更為流行。清代無論官署、私宅、坊間,木活字印書都比較普遍。

清代木活字,清代末期湖南地區印刷家譜使用的木活字

4、古代金屬活字

中國古代金屬活字包括銅活字、錫活字、鉛活字。其中,銅活字使用最廣、使用次數最多。元代王禎之前已有金屬活字。15世紀末江蘇一帶有不少富家鑄銅活字印書。中國古代用銅活字排印的最大的一部書是清代【古今圖書整合】,全書1億6千萬字。

手工雕刻的銅活字

太平廣記目錄,明代銅活字印本

第五單元

彩色印刷術——印刷術的絢麗多彩

彩色印刷術是伴隨著單色印刷術誕生的。最早的彩色印刷技術是在一版上刷不同顏色一次印出彩色印品,之後發展為每色分別刻版,再逐色套印;而能印出漸變層次的彩色印刷技術約始於明代後期,其原理是根據原稿中的色彩不同深淺,分別刻成印版,最後完成近似於原作的彩色印刷品。彩色印刷技術不僅套用在書籍出版領域,也用於印刷版畫、日用裝飾品等。

1、織物印花技術

將圖案印在織物上是印刷術最早的套用領域。它與雕版印刷術的主要區別是它以裝飾為目的,而不是以傳播文化為主要目的。早期的印花技術包括漏印、夾纈、凸印等。

印花敷彩紗(復制品),出土於長沙馬王堆漢墓

2、書籍彩色印刷

在手工抄寫的年代,為了達到方便閱讀或使頁面更加美觀的效果,人們采用了朱、墨兩色或多種顏色來抄書、寫書。雕版印刷術成熟之後,雙色、多色套印的書籍逐漸出現。現存最早的朱墨雙色套印書籍印制於元代。明代彩印書籍以吳興閔氏、淩氏家族為代表,分版分色刷印,由朱墨兩色漸至三、四、五色,清代甚至有六色套印本。

無聞和尚金剛經註解(復制品),元至正元年雙色套印本

楚辭,明萬歷二十八年朱墨套印本,劉永明捐贈

詞譜,清康熙五十四年雙色套印本,劉永明捐贈

3、木板浮水印技術

明代在印刷技術上的新突破是首創了木版浮水印技術和拱花技藝。木版浮水印也叫「短版」。明天啟間金陵吳發祥刻印【蘿軒變古箋譜】首先使用此技術。胡正言十竹齋刊刻的【箋譜】,代表了中國古代印刷技術的最高水平,這種木版浮水印技藝被傳承至今。

十竹齋箋譜(復制品),明崇禎時期木版彩色套印本

十竹齋書畫譜(復制品),明萬歷四十七年彩色套印本

4、年畫印刷藝術

清代民間印刷業最突出的是年畫的印刷發行。中國年畫題材都是民間喜聞樂見的喜慶、福壽、安康、豐收等內容。年畫走進千家萬戶,銷量很大,從而促進了印刷業的發展。清代年畫遍布南北各地,著名的年畫產地有:天津普都青、山東濰縣楊家埠、蘇州桃花塢、四川綿竹、廣東佛山等。

吉星高照木雕版,河南朱仙鎮木雕年畫版

五子登科木雕版,是民間風俗和吉祥物特有的圖案

娃娃圖,天津普都青年畫

門神年畫,四川綿竹門神年畫

西遊記年畫,河北武強年畫

第六單元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計畫——印刷術的傳承傳揚

江蘇南京金陵刻經處、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和四川德格印經院,是國內目前雕版技藝保存最好的三家單位,三地的印刷技藝捆綁為「中國雕版印刷技藝」。2009年「中國雕版印刷技藝」正式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計畫。

1、雕版印刷技藝

江蘇南京金陵刻經處、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和四川德格印經院是國內目前雕版技藝保存最好的3家單位,三地的印刷技藝捆綁為「中國雕版印刷技藝」。2009年「中國雕版印刷技藝」正式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計畫。

2、活字印刷技藝

2010年,以浙江溫州瑞安市高樓鎮平陽坑社群東源村活字印刷術為主體的「中國活字印刷術」計畫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東源木活字印刷術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堪稱世界印刷術的活化石。

3、中國篆刻技藝

中國篆刻於2009年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篆刻是以石材為主要材料,以刻刀為工具,以漢字為表象的並由中國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藝發展而來的一門獨特的鐫刻藝術,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它既強調中國書法的筆法、結構,也突出鐫刻中自由、酣暢的藝術表達,於方寸間施展技藝、抒發情感。

西泠印社設計制作的中國印刷博物館篆刻章

4、宣紙制作技藝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宣紙是傳統手工紙的傑出代表,具有質地綿韌、不蛀不腐等特點,有「紙壽千年」之說。自唐代(618-907年)以來,它一直是書法、繪畫及典籍印刷的最佳載體,至今仍不能為機制紙所替代。

宣紙傳統制作技藝有108道工序,對水質、原料制備、器具制作、工藝把握都有嚴格要求。這一技藝經口傳心授世代相傳,不斷改進,與多種文化元素結合,對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中國宣紙工藝流程圖

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造紙工藝分布圖

第七單元

絲路墨點——印刷術的傳播與貢獻

絲綢之路是東西方融合、交流和對話之路,兩千多年來為人類文明的共同繁榮做出了巨大貢獻。不僅貨物沿絲綢之路流通,科學技術、宗教、藝術、醫藥知識、水果和谷物種類的交流與傳播也十分頻繁。中國的造紙術、印刷術也沿著絲綢之路傳到了西方。近年來,在絲綢之路沿線,出土了大量珍貴的印刷文化遺產,如古代紙張、活字、雕版、印花布、印刷書籍,等等。

造紙術與印刷術傳播路線圖

曲園自述詩,日本明治三十二年用漢文印刷的書籍,崔宗緒捐贈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