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生活

第八章:家庭中的消費主義:封閉的住宅和消費分工

2023-12-07生活

家的變化

資產階級住宅以前按照功能性被劃分為三部份,也就是接待區、仆人活動區和私人區,然而,在19世紀下半葉,住宅的開放性逐漸弱化了,人們對住宅的私密性要求越來越高。

在那段時間裏可以看到家庭變得愈發封閉,不少屏障建立起來,以保護甜蜜的家免受外界打擾,與住宅安全相關的產品也應運而生,不少廣告開始大肆推銷防盜鎖、防盜門和警報系統。同時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之間的阻礙也逐漸增多,有錢人會僱用禮賓員來篩選信件、物品,並把不受歡迎的人拒之門外,前廳和大樓梯制造了人們無法接近的遙遠感。為了增加私密性, 從街道到住宅之間的空間裏被設定了無數障礙。資產階級對聽覺提出的新要求引發了對極度封閉住宅的追求,減少了噪音後,人人都能享受獨處的安寧。

這樣安寧的空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人們渴望擁有能在家中獨享足夠的私密,於是,以前的有錢人才能擁有的獨立而私密的臥室,在小資產階級中也蔓延起來。對資產階級來說,家是遠離商業和社會喧囂的避風港,是一個封閉的、虛幻的、永恒的宇宙,也是一個遠離外界的避難所。和昔日貴族住宅不同,現代資產階級的住宅更加追求舒適性,他們不再用巨大而棱角分明的家具來展示自己的財力,而是在布置上使用令人放松的各種襯墊,靠墊和織物來讓住宅更加安逸溫暖,舒適的家具取代了大理石,棉制品取代了木制品,馬車裏柔軟的內飾取代了華麗的內飾,用暖氣的公寓取代了冷冰冰的城堡,溫馨宜人而方便舒適的設計讓人們倍感幸福。

這種在19世紀下半葉資產階級中流行的私人、孤立和舒適的住宅與一般人居住的普通住宅形成了鮮明對比,對於大多數農民、工人和小手工業者來說,家是粗糙又邦邦硬的,墻壁光禿禿的、地上到處是泥土,到處都有生產和生活的痕跡,對他們來說,生活的地方就是勞作的地方,他們在這個空間裏既要睡覺又要工作,他們的房屋大部份是大開間,家中所有的人都聚在一起,幾乎沒有用於個人休閑的空間,而且,房間和外界也沒有嚴格的去份額,大多數農民家都對外開放、鄰裏之間很容易互相走動。

一位美國人類學家本想把自己在美國的生活搬到法國,但很快意識到生活方式取決於物質生存條件和集體關系,人們不能想怎樣就怎樣的,當時的法國鄉村並沒有實用且舒適的資產階級房屋,因為所需的材料既昂貴又稀缺,美國式生活在那裏是不可能實作的,所以美國來的人類學家不得不想農民一樣在法國生活,大家不得不集中在一個房屋裏生活,這樣取暖容易了,開銷也下降了,但是家人之間會互相幹擾,有時候小孩在玩耍,他卻要工作,此外還得在大家吃放前把飯桌上的檔清理了,但是不知不自覺中他們已經適應了聚在一個房間裏生活。

當時的法國還不存在那種舒適、獨立且兼具私密性的房屋結構,由於基礎設施相對落後,許多特權只屬於資產階級,只有他們才有自來水、煤氣、電以及各種現代隔熱和供暖技術。當技術發展起來後,這些障礙逐漸得到克服,資產階級的家庭生活方式逐漸滲透到下層階級,人們的房間才開始根據功能專業化的原則不斷增加,獨立的廚房、臥室、入口和走廊慢慢出現了,空間也因此有機會變得越來越普遍,從而失去了其獨特的價值。農民和工人的家裏也不再擺放勞動工具了,而是開始擺放裝飾物,19世紀末曾經屬於資產階級特權的那些小擺設、地毯、窗簾和銀器,也開始進入尋常人家。

在人們的住宅變得越來越高檔的同時,家庭及其經濟功能也漸漸變化,直到19世紀,家庭仍然是一個自主的生產和消費單位,所有家庭成員都在一同工作,農民的小孩要參與收割和放牧、工匠的小孩也得從小就在店裏幫忙,對他們來說家庭生活和工作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當遇到糧食短缺的時候,全家人都要開始挨餓受凍。然而隨著市場和工業化時代的到來,家庭不再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了,以前由家庭履行的功能現在逐漸外化,人們開始外出工作賺錢、到學校上學接受教育,而家庭成為人們休憩和消遣的私人空間,由於人們的勞動地點從社群轉移到市場,家庭也越來越少地參與社群的集體活動了,現代家庭模式逐漸形成,他的規模開始變小,成為僅由父母和子女組成的緊密核心,大家抓緊習慣了各自在家,各自為己的生活方式,這意味著個人私密、親密關系和自我實作的意義被重視起來了。

Ref:【制造消費者】安東尼·加盧佐著 馬雅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