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生活

趙美玲:回憶我小時候過年

2024-01-24生活

過 年

韓寬厚

「乾元起運三陽泰,鬥柄回寅萬戶春」,當北鬥鬥柄指向東北方之時,冬去春來,又一輪回,就要過年了。「百節年為首」,過年,無疑是國人最看重的節日。

狹義上的過年,就是指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一這兩天一夜;廣義上的過年,應該包括從臘月二十三到二月初二這一個多月的有關年節的一切活動,就是常說的「大新正月」,「新」就是標誌著新的一年開始了。人們把正月初一這一天稱為「元旦」,元者,首也、始也;旦者,晨也。你看那「旦」字,一輪紅日從地平線上升起,不就是早晨嗎?後來人們又把它引申為白天,「元旦」就是一年裏的第一天。夏以寅月為歲首,就是我們現在的正月;商以子月為歲首,元旦成了現在的十一月初一,不過那時仍叫正月;秦崇水德,以亥月為歲首,元旦又移到現在的十月初一;漢武帝時恢復使用夏歷,元旦仍為寅月首日即現在的正月初一,一直到清朝滅亡。中華民國建立,改用公歷紀年,陽歷一月一日便成了歲首,稱之為「元旦」,夏歷歲首改稱「春節」。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民國歷法,依然將陽歷一月一日稱為「元旦」,稱夏歷正月初一為「春節」。不過在老百姓心裏,陽歷年是「洋歷年」,不關老百姓的什麽事。不管「公家」叫它什麽名字,正月初一依舊是過大年。到這一天,人們無論在百裏千裏之外,都要千方百計趕回家來「闔家團圓」,慶祝新的一年開始。

關於「年」的來歷,有這樣一個傳說,說有一種叫「年」的猛獸,每到歲末歲首交接之際就要竄到村裏吃人,後來人們發現它非常害怕紅色和大的聲音,於是便在它到來之前貼紅紙、穿紅衣服、燒火堆,當他剛來時就放爆竹、敲鑼打鼓,「年」就這樣被人嚇跑了,歲歲如此,「年」就再也不敢來了。這個習慣繼承下來變成習俗,就是過年。傳說畢竟只是傳說,我們只能姑妄聽之。其實過年是從慶祝豐收開始的,甲骨文的「年」字,是人扛著一株拖著長長穗子的禾苗,金文亦然,也有的把「人」換成「土」,小篆寫作「

」,給「禾」下面的「人」加了一短橫,「人」變成「千」。楷化後寫作「秊」,上面是個「禾」,下面是個「千」,千代表很多,有很多很多莊稼不就是豐收嗎?慶祝已經獲得的豐收,向上蒼祈求未來的豐收。在農業社會裏,還有比豐收更重要的事嗎?「秊」便理所當然地成為最隆重的節日。我想,過年應該就是這樣來的。至於後來楷化寫做「年」,那只是書寫時發生了字形的變化而已。

臘月二十三剛過,府谷人的過年準備工作就全面鋪開了。「臘月二十三,竈馬爺爺上了天」,神仙們都到天上向玉皇大帝述職去了,人間沒有了神的監督,便百無禁忌,隨便動任何地方也不怕冒犯神靈的尊嚴,天天都是吉日。掃家除塵去汙擦垢,撣房梁,掏櫃底,刷墻壁,糊花窗,糨地糨炕,洗箱櫃,擦燈壺、泥爐子,挖爐寢,掏廁所,掃院落,裏裏外外除舊布新。備辦吃喝,炒茶米,生豆芽,磨豆腐,煎茶食,硙杏茶,蒸花饃饃,做黃饃饃,炸油糕,施糕圈圈,煎山藥、豆腐,燒豬肉,剔羊肉,煮豬頭,熬皮凍......總之,年夜和正月吃的所有東西都要準備停當。就連平時天天吃的鹹白菜也要洗凈切碎攥成好多圪蛋放笸籃裏凍起,為的是正月吃時方便。

請香紙,是農家過年各種程式中最虔誠的一環,有句俗話「莊戶人家請香紙,介般介樣都有了」。香紙是敬神和祭祀祖先的聖物,雖然要花錢卻不能叫「買」,要叫「請」。買竈馬爺、天地爺都不可以講價,要誠恐誠惶地「請」回來,敬神用的香、表、炮,祭祖用的紙錢,也不可隨便放在腳下不幹凈的地方。當然糊窗子的窗花(窗影兒),寫對子的紅紙,墻上貼的年畫連同煙酒之類的請人待客用品也順便買回來。所以,臘月的集市分外熱鬧。

年三十一早(小進二十九也叫年三十)要撈「隔(音結入聲)年撈飯」,一撈兩三盆,撈飯上插一圈紅棗,撈得u多,剩得多,以期年年有余糧,吃剩的凍起,放在正月慢慢吃。吃罷飯,太陽升高了,家家戶戶掛燈樓,貼對聯,不少人家前幾天就把對聯貼好了。有人考究過,對聯來源於桃符,神荼和郁壘是兩位神仙,專門捉拿做了壞事的鬼怪的。每逢歲首,人們把他們的名字寫在桃木板上掛在門兩側以防鬼怪入侵,這就是桃符。五代末,後蜀國主孟昶一時興起揮筆寫下「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的對聯代替桃符,逐漸傳到民間,於是過年貼對聯便成了中國特有的民俗。記得小時候,我的故鄉哈拉寨銀匠「天順爐」老郭每年過年,家門對聯的上方,寫兩個小紅貼子,左面「神荼」,右面「鬱壘」。不知是什麽意思,後來看到有關書籍,才知道這是桃符的直接傳承。農家貼對聯無處不在,大門上「龍飛福地,虎臥財門」,大門後的土神龕上「土能生白玉,地可產黃金」、「恭敬神常在、虔誠聖有靈」,門口、窗框上「向陽門第春常在,積善人家慶有余」、「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裸露的房梁上「擡頭見喜」、「金玉滿堂」,牛圈「槽頭興旺,水草平安」,羊圈「大羊天天下,小羔日日增」,碾磨上「青龍賜福」、「白虎呈祥」,水甕、米甕、炭堆、牛車、牛角、花果樹都要貼上「川流不息」、「米面如山」「日行千裏」、「果實累累」之類的寫了吉祥話語的紅貼文,有的人家甚至在雞窩上也貼上「公雞能叫明,母雞會生蛋」,當然更多的是應時合景的吉利字句。到處紅紅漾漾,一片喜慶景象。如果是守孝人家,對聯就用黃色或藍色的紙,內容也變成「守孝難還佳節禮,思親免賀太平年」、「守孝三年終有盡,思親一世永無窮」、「守孝不知紅日墜,思親常望白雲飛」,表達別一番心情。家裏刷得雪白的墻上,掛上花花綠綠的年畫,竈頭上,竈王爺兩則也貼了「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紅火通三界,輕煙上九霄」之類的紅對聯。接著,在院子裏用煤塊壘一個或大或小的火籠,大的三尺來高,小的也有尺五六。這可是個技術活兒,須有經驗的成年人才能壘好,否則發著不多一會兒就坍塌,那可不吉利。火籠上也不忘記壓上一條「旺氣沖天」的紅貼子。如果家裏有在火籠上戴鎖兒的孩子,就結一盤鎖兒,在火籠上繞三圈,給孩子戴上,戴畢朝火籠磕三頭,這關乎著孩子一年的安全,是很嚴肅的事,沒有人敢草率從事。關於火籠也有講究:早些年講究債務不隔年,年前都要清賬,但是,當負債者壘起火籠,債主就不能上門要賬了。如果負債人不自覺還賬,得等到端午才能再要。【白毛女】中楊白勞出去躲賬年夜天黑才回來,就是依仗這個風俗,只是遇到黃世仁不按規矩出牌,才造成喝富鹽水自盡的悲劇。當然,借火籠躲賬是實在沒辦法的事,無債一身輕,輕輕松松過大年才是人們的理想。大門、家門以及空房的門窗兩側都各擺一塊「照門炭」,也叫「鎮門炭」,大概也是驅惡鎮邪的,炭塊的正面還貼上用紅綠紙條組成的「十」字。午飯通常吃糕粉湯,糕就是「高」,過年吃糕,年年升高。飯罷,男人們擔著柴、炭和燒紙、供獻以及酒菜等祭品帶著開過鎖的孩子去上墳祭奠祖先,在墳地邊上也壘一個小火籠,讓死去的先人和世人一樣也紅紅火火地過個年。女人們便開始準備夜晚的吃食。上墳回來的男人不會忘了把已經用了一些水的水甕再添滿,過年了,可不能叫水甕不滿,滿就意味著財源興旺,幸福美滿。至此,家裏地面上便不能再灑下水滴,以防來年害瘡,所以,女人往鍋裏添水也是小心翼翼,生怕犯了忌。天黑了,點著燈樓,照得院裏通亮。這燈樓,至少要點到初七,有的人家一直點到十五。晚上,多數人家吃餃子,也有吃蒸饃三盤的。有孩子的人家,包餃子時不忘在幾個餃子裏包上硬幣,叫「福餃子」,用以調動吃飯時的歡樂氣氛。近年,年飯規格升級,雞、魚、肉都上,餃子成了其中的一個菜。還要調幾盤涼菜,炒幾個熱菜下酒,即使平時不喝酒的人這一晚也要少喝一點,女人、孩子也讓喝一點,這叫天長地久。飯罷,放一陣爆竹。早年,這一夜大多不睡覺守歲,府谷人叫「熬年」,或者一家人圍在一起打撲克,或者聽爺爺奶奶講那些不知講過多少遍的「古經」,識字的也可以看一夜小說。實在累得不行,躺在炕角瞇一陣。主婦們往往還要為娃娃們趕做未完成的衣裳鞋腳,好趕到天明前給穿。現在,多數人家看完春晚便睡了,人睡了可燈是不能熄的。睡前,門口要放一把刀口朝外的菜刀和搟杖,以抗擊入侵的鬼魅妖邪。農村,大門口也要放鍘草刀和搟豆面的大搟杖,神仙都不在了,鬼怪們沒有了管束,如果沒有這刀杖擋著,沖回院子裏,那可不是玩的。淩晨,該起來發火籠了,一開門先放一個開門炮,放的越響,標誌著這一年越順當,當然這一炮還有震懾暗藏下來的鬼怪的作用。火籠燒旺後,孩子們也相繼起來,換上了新衣裳,雙紅炮、紅棗、蒜瓣、蒼朮用線串起來裹上紅布條縫在肩膀上或腋下,有的還在肩膀的另一頭縫與歲數相同的一疊麻錢,這些都是辟邪用的。人們圍著火籠說笑、放炮,早些年,只有麻雷、雙紅炮和鞭炮,後來,有了花樣越來越多的花炮,孩子們便更樂了。這一陣,是整個年夜炮聲最密集的時段。接著,點香迎喜神、接財神。孩子們給長輩拜年,長輩要給孩子壓歲錢。天剛亮,就有行動早的人家全家男女老少以至吆著牛驢等牲畜到野外出行(也有人把這叫迎喜神),不多時,家家戶戶都出來了。大家燒香、放炮,返回時撿幾塊小石塊和小柴棍回家供在財神爺懷前,說撿著元寶了。鄰居們互相拜年,主家端出糕圈圈和瓜子、水果糖以及香煙、茶水招待。「拜年不拜年,先嘗你家糕圐圙子甜不甜」,一句玩笑話,融洽了鄰裏關系,泯滅了曾經的不快。相識的人一見面,問聲「好過年!」答曰「都好過年!」整個正月初次見面都要這樣問好。街鎮上,商號之間、商號給老客戶送拜年貼文,紅紙上寫「恭賀新禧,某某某鞠躬」的字樣。雖然只是一片紙卻帖到心到,貼近了關系,增進了友誼(五十年代還盛行,後來見不到了)。一些行乞者,也拿一截小木棒、一小塊煤給人家「送財」,以獲取較平時多得多的酬謝,一聲「掌櫃的,招財進寶嘞!」主家便接過送來的「財」,恭恭敬敬地擺在財神牌位前面以討吉兆。初一,因為是接神的日子,許多人家吃素:早晨,杏茶泡茶米以及糕圈圈、黃饃饃或幹貨;中午吃細燴素菜、蒸饃。也有吃葷的:早晨,就吃三十晚上包的餃子;中午燒豬肉細雜燴菜、蒸饃。家裏的長輩,早、午都要就涼菜喝點酒。從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一,這兩天不能生氣,更不能吵架;孩子調皮,大人也不能打罵。穿新衣服,吃好的,放炮取樂,有自己可以支配的錢,還可以為所欲為而不用受氣,對於頑皮的孩子,這兩天是一年裏最幸福的日子。

初一這一天是不能動笤帚掃帚的,怕掃走財氣。初二到初四掃下的垃圾也不能倒掉,要等初五一早「送窮媳婦」時才能倒到十字路口的垃圾堆上,還要念誦「窮媳婦兒窮,早點離我門」的咒語,然後不可回頭徑直返回家。據傳,送窮媳婦是從送「惡煞神」演變來的。姜子牙封神,費仲、尤渾的老婆也來要求封個職務,姜子牙隨口罵道:「你們倆真是惡煞神」於是二人便成了「惡煞神」。府谷人把垃圾叫「惡煞」即源於此。初七是人日,府谷人叫「人七兒」也叫小年,和年三十夜一樣,壘火籠、吃餃子,放炮、熬年。從初二開始,女兒到娘家拜年,親戚間互相拜年,互相請叫吃飯。近親多的人家半個正月都處在這種請人喚戚的忙碌之中。親戚朋友互相來往,都要帶禮物,早年,帶五至七個饅頭,主家原數或少兩個返回,但不可回原物,須換成自家的;後來,帶點心之類;近年都帶箱裝牛奶、箱裝飲料或別的禮品盒。主家都要好茶好飯接待,互相給孩子壓歲錢。一般農家,一個正月吃掉的肉,要占全年肉食的一半以至更多(這與早年沒有冷凍條件亦有關)。十五以前,除了做飯,是不幹什麽活兒的,十四到十六很多集鎮鬧元宵,要趕會。過了十六,該做活兒了,又幾乎天天有忌諱,「不忌十八,雙烏眼實瞎」,「不忌十九,騎驢跌折圪扭」,人們也真會找些奇怪的理由作為不幹活的依據。「正月二十三,老驢老馬不搭鞍」,又要大放假一天。二十五老城和幾個集鎮又過會,再趕一次紅火,一個正月就沒有做活的日子。到二月二,收拾起擺了一個正月的「照門炭」壘一個小火籠,收藏起掛了一個正月的年畫等來年再掛,過年的禮節也到此為止,這年才算過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