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生活

為1株草建造一座庭院,這位大學教授的院子,驚艷了我

2024-06-28生活

在江南的溫婉水鄉無錫,居住著一位人稱「江南草聖」的奇人,他便是王大濛教授。

王大濛教授在江南大學執教三十余載,桃李滿天下。

然而,退休後的他並未停歇探索的腳步,反而投身於一種名叫菖蒲的小草的研究之中,以此為中心,精心打造了一座別具一格的庭院。

草中詩意

菖蒲,這種在江南水鄉常見的小草,在王大濛老師的手中卻煥發出了別樣的光彩。

古人雲:「山有嘉卉,侯栗侯梅」,意指山間有美麗的花草,如栗子般堅實,如梅花般高潔。而王大濛老師所養的菖蒲,便如同那嘉卉一般,每一盆都仿佛蘊含著詩意與遠方。

他傾註了無數心血,使得這些原本平凡的小草,變得價值連城。有人曾估價他的菖蒲盆栽上萬元,然而他卻從未有過出售之意。

知音共賞

「中華民族是一個信仰草的民族,我們對草有著特殊的感情。」王大濛老師如是說。

他視這些菖蒲為知音、為朋友,與它們共度時光,傾聽它們的生長之聲。

為了更好地呵護這些心愛的小草,3年前,他決定為它們建造一座專屬的庭院——蒲園。

庭院深深

蒲園坐落在無錫南邊的一片靜謐別墅區,毗鄰太湖,水汽氤氳。

園子雖僅百余平方米,卻巧妙地融合了山石、流水等元素,構成了一幅生動的山水畫卷。

這座園子的設計者乃是當代園林大師華雪寒,他的巧手使得蒲園既有江南園林的精致,又不失自然野趣。

隱者之樂

在蒲園中,王大濛老師如同一位悠閑的隱士,每日晨起後便投身於這片綠色的海洋。

他細心觀察每一株菖蒲的生長情況,與它們共度每一個清晨與黃昏。

園中的菖蒲品種繁多,形態各異,有的翠綠欲滴,有的則深邃如墨。在王大濛老師的精心呵護下,這些小草都展現出了勃勃生機。

綠意盎然

古人雲:「庭院深深深幾許,普都堆煙,簾幕無重數。」王大濛老師的蒲園雖無普都堆煙之景,卻有其獨特的韻味。

除了菖蒲之外,他還種植了五六十種其他植物,如萬年青、蘭花以及爬滿墻壁的鐵線蓮等。這些植物與菖蒲相映成趣,共同營造出一個和諧共生的生態環境。

在王大濛老師的巧手下,蒲園不僅是一個養草的地方,更是一個充滿詩意與藝術氣息的空間。

他善於將生活與藝術融為一體,使得這片小小的庭院充滿了無盡的韻味與遐想。

文化傳承

王大濛老師對草的熱愛與追求並非孤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草一直被賦予著崇高的地位。

古人常以草來抒發情感、寄托情懷。 如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賦得古原草送別】中寫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首詩便生動地描繪了草的頑強生命力和堅韌精神。

在王大濛老師的蒲園中,我們仿佛能夠感受到這種古老的文化氣息。

他透過自己的努力和創造力,將一株株不起眼的小草變成了令人驚艷的庭院景觀。這不僅體現了他對生活的熱愛和追求,更是對中華民族草文化的一種傳承與發揚。

心靈歸宿

除了養草之外,王大濛老師還熱衷於動手改造物品、創造美。

他將一個民國時期的保險箱巧妙改造成了別致的茶爐,為蒲園增添了一份獨特的韻味。

這種對生活的熱愛和追求,使得他的蒲園不僅是一個養草的地方,更是一個充滿藝術氣息和生活情趣的空間。

在王大濛的蒲園中漫步,我們仿佛能夠穿越時空,感受到古人對庭院的見解與詩意。

這裏不僅有王大濛對草的深情厚愛,更有他對生活的獨特理解和追求。正如他所言: 「人生不能像動物一樣白來人間一趟。」

他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創造出了一個充滿詩意與遠方的庭院空間,讓我們在其中領略到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

王大濛的蒲園,不僅驚艷了我們的眼球,更讓我們感受到了他對生活的熱愛、對草文化的傳承以及對美的獨特追求。

在這片綠意盎然的庭院裏,我們仿佛找到了心靈的歸宿和寧靜的港灣。

每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之際,王大濛便會靜坐於蒲園之中,品一杯清茶、賞一盆菖蒲、聽一曲古樂。

此刻的他仿佛與世隔絕,置身於一個充滿詩意與寧靜的世界之中。

而這座為他心愛的小草而建的庭院,也成為了他心靈的棲息地和精神家園。

回歸自然

在這個喧囂而浮躁的時代裏,王大濛用他的蒲園,向我們詮釋了一種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生活方式。

他讓我們看到了生活中最簡單、最純粹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