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中國成功救治最小胎齡超早產兒

2024-03-14育兒

超早產兒肉肉出生時體重不到一瓶礦泉水的重量。 南方日報記者 朱洪波 攝

又一個超早產兒被成功救治。

2023年10月22日18點56分,胎齡只有21周4天的超早產兒肉肉(化名)提前129天來到這個世界。出生時體重僅有450克,不到一瓶礦泉水的重量,全身皮膚透明呈膠凍狀,大腿只有成人的手指一樣粗,整個人還沒有成人的巴掌大,救治難度極大。

歷經143天,在深圳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全體醫護人員的全力救治與精心照護下,3月13日,肉肉終於迎來回家的日子。

情況突變

寶媽孕21周4天產下超早產兒「肉肉」

「肉肉」的媽媽黃女士(化名)婚後一直想要個寶寶,但一直不順利,6年都沒能如願,無奈只能借助輔助生殖。懷孕前期還比較順利,但在孕20周時下腹不適,在當地醫院就診發現宮頸縮短,同時合並感染。

情況危急之時,黃女士和家人決定到深圳市婦幼保健院進一步治療。入院後產科予以積極的抗感染治療、保胎治療,仍然不能阻擋「肉肉」想提前探尋世界的腳步。但若此時立即終止妊娠,由於胎齡過低,胎兒娩出後被救治存活的機會極低。經多學科會診討論後,深圳市婦幼保健院產科在嚴密監測保障母子安全的前提下,采取了一系列治療措施,盡可能延長孕周。

住院期間監測寶媽感染指標升高,予以升級抗生素治療,然而效果並不明顯。2023年10月18日,寶媽宮頸口全開放,10月22日淩晨出現宮縮,胎心監測提示頻繁胎心減速。自10月21日開始,新生兒團隊就嚴陣以待,直到10月22日上午仍沒有娩出。正當大家稍微松一口氣,10月22日晚上產科突然呼叫:即刻分娩。

此時已是下班時間,新生兒科復蘇團隊緊急啟動救治預案,呼叫上級醫師和在班人員提前到場,核查搶救物品,保暖保濕,啟動呼吸機、超聲機,抽取肺表面活性藥、腎上腺素……為小「肉肉」生後「黃金1小時」的救治保駕護航。

經過產科醫生緊張忙碌的操作後,小「肉肉」順利出生,全身皮膚青紫呈膠凍狀,眼裂都沒有長開,大腿只有成人手指那麽粗,整個人看上去僅僅比註射器長一點點,沒有自主呼吸。

小「肉肉」被立即轉移到預熱好的復蘇台,新生兒科醫護復蘇團隊在最短時間內完成一系列「溫柔」操作——保暖、薄膜覆蓋、戴帽、擺正體位、連線心電監護、氣管插管、正壓通氣、氣管內註入肺表面活性藥。復蘇成功後,「肉肉」被轉入新生兒科重癥監護病房(NICU)進一步救治。

「肉肉」爸爸記得他緊張到不敢看,但「肉肉」能順利出生轉移到病房已是不易,活著就有希望,至於未來他不敢多想。

回想起當時場景,黃女士說,盡管產前有預期,也檢索過相關資料,咨詢過很多專家,但面對21周的早產兒,她還是大腦一片空白,不知所措。沒有任何語言能形容那一刻自己身上的情感和絕望。

連續闖關

過渡至無創呼吸、克服敗血癥感染

安全轉移到新生兒科重癥監護病房後,醫護團隊在「肉肉」臍部成功置入「生命通道」,為「肉肉」提供營養和輸註藥物,並且方便采血,監測呼吸及內環境情況。在醫護團隊的通力協作下,「肉肉」呼吸、迴圈、靜脈營養等支持治療在出生後黃金1小時內全部完成。

然而最考驗醫護團隊的是,隨時可能發生的腦出血、腦損傷、敗血癥、液體失衡、體溫失調、營養不良、內環境紊亂、呼吸衰竭、迴圈衰竭、動脈導管開放、腸道穿孔、腸壞死等各個臟器的並行癥。寶寶皮膚非常薄,幾乎透明,角質層還沒有發育,稍有不慎就會發生全身敗血癥,隨時有生命危險。

雖然團隊已有不少22周超早產兒救治經驗,但對於21周的寶寶仍缺乏成熟的經驗。鑒於上述諸多難題,新生兒科醫護團隊為寶寶制定了精細的診療計劃,密切監測「肉肉」的細微變化,給予精細的呼吸、迴圈、營養等綜合管理。為了給「肉肉」營造一個舒適的模擬「子宮」環境,護理團隊給「肉肉」制作了舒服柔軟的「鳥巢」。

超早產兒出生早期容易出現顱內出血,任何一個細微操作都可能發生嚴重顱內出血,引起嚴重神經系統後遺癥甚至腦癱,要求任何一項治療護理工作都要慎之又慎。管理上采取集束化操作,減少聲、光刺激,讓「肉肉」安安靜靜成長,最終沒有發生任何形式的顱內出血。

歷時52天(糾正胎齡28+6周),肉肉成功拔除氣管插管,由有創呼吸支持過渡至無創呼吸支持。一次就撤機成功,得益於醫護團隊全面、準確的評估,也反映了寶寶生後肺發育良好,沒有因為胎齡過小而受影響。

盡管醫護團隊悉心照護,但因「肉肉」胎齡太小,皮膚嬌嫩,免疫力低下,還是出現了敗血癥。醫護團隊及時有效地控制了感染,把寶寶從死神手中拉了回來。除此之外,超早產兒容易發生動脈導管未閉、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早產兒視網膜病、早產兒腦白質損傷、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等,在NICU全體醫護人員的齊心協力下,「肉肉」披荊斬棘一步一個腳印,闖過重重難關。

創造紀錄

接近世界上目前存活的

最小胎齡超早產兒紀錄

在歷經波瀾壯闊的80天後,科室安排媽媽過來陪護。「肉肉」從不到一斤長成現在胖嘟嘟模樣,黃女士不禁潸然淚下。她給「肉肉」起這個名字的初衷就是想讓寶寶多長「肉肉」,如今天遂人願。

回想起「肉肉」在新生兒科重癥監護病房的幾個月,黃女士見不到他,但堅持擠乳汁讓「肉肉」爸爸每天送到醫院,為他提供母乳餵養。雖然歷盡艱辛,但這一切的付出都值得。回憶這段時光,爸爸媽媽最害怕的就是接到醫院電話,沒有電話的時候想寶寶,接到醫院電話的時候心臟怦怦亂跳,害怕聽到不好的訊息,那種煎熬刻骨銘心。

3月13日,「肉肉」迎來和家人團圓的時刻,從開始的熬過1天、熬過1周、熬過1個月,小家夥不知不覺在醫院度過了143個日日夜夜。出院時,「肉肉」糾正胎齡達41周,體重為8斤,不需要吸氧,自己吃奶良好,各項生命體征均穩定。這是深圳市婦幼保健院成功救治的最小胎齡超早產兒,創造中國救治存活的最小胎齡超早產兒紀錄,接近世界上目前存活的最小胎齡超早產兒紀錄。

據了解,目前國內尚無21周超早產兒存活記錄。全世界範圍記憶體活的最小胎齡超早產兒是2020年美國出生的21周1天雙胞胎之一,出生體重420克(雙胎的另一胎生後1天死亡)。21周超早產兒也被視為人類生存極限。

新生兒科主任楊傳忠介紹,「肉肉」早期雖遇到很多困難,但對於一個21周的寶寶已算是比較順利。氣管插管機械通氣的時間比較短,而且一次就能撤機成功,同時沒有出現任何形式的顱內出血,沒有出現腦白質損傷;早產兒最常見的支氣管肺發育不良也僅僅是輕度,去氧很早,目前呼吸平穩;體重增長良好,發育正常。

在治療這些生存極限的超早產兒時,特別是生後的「黃金一小時」和「黃金一周」,是早產兒存活以及發生嚴重不良預後的關鍵階段,尤其是顱內出血和腦白質損傷。當然,一步一步、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探索、改進和積累,這也基於團隊前期多例22周超早產兒救治的實踐經驗和每一位醫護的辛勤付出。

采寫:南都記者 李榕 通訊員 範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