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把子女養成仇人,是父母最大的悲哀

2024-03-13育兒

不久前,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視訊:

小孩在高鐵上不慎打翻了一瓶牛奶,乳白色的液體弄臟了車廂。

他媽媽的第一反應,不是安慰孩子,不是處理現場,而是扇了孩子一巴掌。

這一幕,被一位博主拍到傳於網上,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

許多網友表示,自己童年也有類似經歷:

「提出想吃一碗5塊錢的燒鴨粉,被爸媽當著許多人的面扇了幾巴掌加混合雙打。」

「摔了糖罐子,被打斷肋骨和一顆牙齒,大冬天讓我在雨夜面壁思過。」

「從小到大我都很懂事,學習成績也好,但有一次我不小心燒柴火把飯煮糊了,爸爸一棍子打得我站不起來。」

……

原來,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孩子的避風港。

教育家錢婷婷曾經這樣說過:

「育兒是一門科學和藝術,我們必須不斷學習並持續改進。

我們要用自己的心靈去感知孩子的需求,並用自己的耐心去支持他們的成長。」

不管原生家庭有多不幸,仍希望你能掙脫黑暗的束縛,並把溫暖傳遞給下一代。

尊重孩子,是教育的前提

美國作家馬奎斯曾說:

「孩子們需要自己去探索,去發現自己的價值和特點。我們不是真正的教育者,我們只是引導者。」

有些父母,潛意識裏認為孩子是自己的附屬品。

「因為我生你養你,所以你要絕對聽話。」

「我是你爸/媽,我說了算。」

他們試圖透過控制孩子來獲得掌控感,滿足自己的自戀需求,卻在無形中剝奪了孩子成長的自由,也讓自己陷入了狹隘與偏執的囚籠。

電視劇【他從火光中走來】中,女孩孫夢在大學交往了一個男友,但父母卻極力逼她分手。

本來就已抑郁的女孩一時想不開,準備跳樓自盡。

黃景瑜飾演的消防員,從女孩的遺書中了解到她喜歡和男友去吃燒烤。

於是他迅速買來烤串,試圖用熟悉的味道喚醒女孩的美好記憶。

女孩聞到烤串的香氣,眼中逐漸泛起一絲波瀾。

最終,在消防員的耐心勸導下,女孩放棄了輕生的念頭。

然而就在這時,女孩的母親急匆匆趕來。

她看到被救下的女兒,不僅沒有應有的喜悅,反而憤怒地扇了女孩一巴掌,咆哮道:

「你瘋了?你怎麽能幹出這種事,爸媽養你這麽多年,養出你這麽個玩意來!」

這一巴掌如同晴天霹靂,將女孩剛剛燃起的希望之火瞬間撲滅。

到了晚上,她再次站在高樓,一躍而下。

只是這次,再也沒有人能阻止她。

而她的父母,卻還在責怪警察出警太慢,未曾意識到自己的言行對女兒造成了多麽深重的傷害。

生活中,不乏有父母存在這樣的行為:

給孩子設定不切實際的目標,做不到就嚴厲斥責,甚至施加體罰;

監控孩子的日常生活,試圖掌握他們的一舉一動;

偷看孩子社交媒體上的聊天記錄,侵犯他們的個人私密;

幹涉孩子的交友、擇校,甚至職業選擇,剝奪他們的自主權;

……

然而,孩子,首先是一個人,其次才是我們的子女。

正如紀伯倫在【先知】中所寫:

「你們的孩子並不是你們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自身的渴求的兒女。

他們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因你們而來,盡管他們在你們身邊,卻並不屬於你們。」

尊重孩子,是愛的前提。

真正的愛,不是束縛,不是控制,而是理解與接納,是讓孩子在愛與自由中,成為最好的自己。

父母的情緒,影響孩子的一生

有這樣一段話:

「父母的情緒好能讓孩子感到愉快、自信,是促使孩子進步的助推器;

父母的情緒不好,會讓孩子感到郁悶、自卑,是促使孩子消沈、學業止步不前的導火線。」

文學家胡適,雖然早年喪父,但在情緒穩定母親的保駕護航下,逐漸成長為一個溫文爾雅、有長者風度的思想家。

當胡適和他大哥說錯話、做錯事的時候,母親都會細心記下。

等到周圍人都散去的時候,才耐心地教導孩子認錯。

母親的大嫂和二嫂脾氣暴躁,經常板著臉、撅起嘴,打罵小孩子出氣,甚至嘴裏不依不饒、指桑罵槐,嚇得孩子們哭聲連連。

在這樣的環境下,胡適的母親依舊保持著柔軟,營造積極、溫暖、舒適的家庭氛圍。

胡適後來誇贊道:

「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父母的情緒,塑造孩子的性格。

就像英國媒體人沙曼·蘇德蘭曾說的那樣:

「孩子需要的是不斷的愛和扶持,而不是過度的擔憂。」

情緒穩定的父母,才能創造松弛感的家庭氛圍,養出高幸福感的孩子。

反省上一代,治愈下一代

誰都無法選擇自己的親人,但當我們長大成人後,或授權以反省父母錯誤的教育模式,避免重蹈覆轍。

有一次,一位朋友的女兒在端一鍋排骨的時候,不小心摔了一跤,把整鍋都甩出去了,女兒內疚地哭了起來。

朋友以為女兒燙到了才哭,當得知女兒是因為害怕,她笑著安慰道:

「來,和媽媽一起收拾一下,今天家裏的狗走了大運啊,能吃頓好的了。」

女兒破涕為笑,而朋友鼻子一酸,聯想起自己幼年因為打碎一個碗,被媽媽追著打、被爸爸辱罵了整整一年的經歷。

如今她才後知後覺:

那不是天大的事,也就一個碗而已。

幸好,她沒有長成自己討厭的模樣,而是在安慰孩子的時候,治愈了當初那個深陷混亂、恐慌不已的自己。

曾看到這樣一個故事:

小女孩毀壞了小提琴,傷心欲絕。

媽媽的做法是給她一個大大的擁抱,爸爸則是尋找修理小提琴的方法。

而女孩的弟弟也被感染,表示自己可以贊助二十元,買新的小提琴。

很多人看完才明白:

原來,教育也可以溫柔且有力量。

有話好好說,有事一起扛。

給孩子足夠多的包容和理解,他們才能不緊繃、不內耗,才能不用那麽小心翼翼、畏手畏腳,才能生出信心去面對生活的風風雨雨。

一個家庭最大的騙局,莫過於有些父母打著「為你好」的名義行控制之實,肆意發泄自己的情緒,卻忽視了孩子的個性發展和真實感受。

他們以家長的權威自居,高高在上,暴力溝通,卻從未真正走入孩子的內心。

這樣的教育方式,最終給孩子留下的,往往是巨大的心理創傷。

當然,雖然我們常說原生家庭影響重大,但它絕不應成為逃避自我成長的借口。

無論原生家庭如何,那些童年不被愛的人,依然有機會重新養育自己。

我們無需為父母的錯誤買單,而是可以勇敢選擇,以溫暖的方式愛自己和下一代。

讓過往的傷痛成為成長的墊腳石,讓心靈的創傷得以撫平。

願我們都能擁抱自己,療愈過往,用愛鑄就更加美好的未來。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