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當寶寶出現掐人、打人行為時,爸媽別急,這是成長的訊號

2023-12-11育兒

和表妹聊視訊,經常聽到她抱怨小侄女妞妞愛掐人、打人。「這個孩子 脾氣 可太 了,每次 掐的 我都 好痛 ,有時候打媽媽的時候,還很用力,每次我都打她手,給她教訓,讓這小家夥知道不能隨便掐人、大人。這要不管,以後不定厲害成啥樣呢!」

「可以問問姑姑,小時候你可比妞妞厲害多了!」聽到我的話,妹妹哈哈大笑。「其實面對妞妞掐人、打人這種行為,你應該感到高興。」

聽到我的話,她滿臉疑問: 「怎麽小孩子動手掐人、打人還成好事兒了?」

掐人,打人,是成長訊號

很多人應該都跟表妹一樣的疑問:為什麽說小寶寶掐人、打人是好事兒呢?因為這個行為對於1歲左右的小寶貝來說,是一種成長訊號。

首先,是寶寶手部在探索。

拍打、掐人的動作一般在 6~8個月 的時候就會 出現 ,我家妹妹差不多是8個月大的時候,變得喜歡掐人。一開始的時候,我也好奇,為什麽小小的她,能幹出掐人的事情。後來才知道,是所有的小朋友都會出現的一種成長現象。

出現拍打、掐人後,小朋友的 手部 也開始 迅速 發育 ,比如可以捏起掉落的餅乾屑(嬰幼兒餅乾),或者一些較小的玩具,他們也可以用大拇指和食指拿起來。而這兩個指頭,恰好就是小朋友掐人時候用到的。

因此,他們並不是因為不喜歡誰而去掐他,拍打他,而是一種正常的生長發育。而且,對於寶寶來說,手指的探索發育,正是他們 智力發育 的訊號。就像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的:「兒童的智慧,全在他的指尖上」。

其次,是一種情感表達。

小侄女妞妞喜歡粘著奶奶,祖孫二人一塊玩, 情緒興奮 的時候,妞妞就會 用手拍打 奶奶的臉、頭、胳膊,有的時候還會 拉扯 奶奶的 頭發

對於妞妞這種行為,妹妹經常會責怪, 害怕縱容 慣壞 寶寶。其實這種情況寶媽不需要擔心,這是孩子 表達開心 的一種方式。

最後,是模仿大人行為。

新手爸媽被寶寶掐到,或者啪啪打幾下後,一般都會反擊。一方面是因為娃下手 不知輕重 ,爸媽確實感覺到疼痛,另一方面會想著要 制止 他們這種 動手的行為 。因此,就會順手打寶寶的手,並且告知他們不可以打人。

事實上,家長的這種擔心,寶寶並不是十分了解,對他們也沒有起到多大的震懾作用。但是他們 模仿能力 ,故而,有時候會 學著爸媽 的樣子,繼續 動手打人

不責怪,不打罵

新手爸媽面對寶寶動手掐人、拍打的行為,總是忍不住想要數落,甚至還會面帶兇色的拍打小手。這樣的做法會給小寶寶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1、寶寶心裏不開心

被爸媽訓斥後,寶貝的心情自然是不愉快的。但對於嬰幼兒來說, 快樂 的心情,可以 刺激大腦 分泌成長素, 神經元突出 生長,對於寶貝的身體成長與智力發育很關鍵。如果經常讓寶貝不開心,是會影響到他們身心健康的哦!

2、失去手部探索欲

當寶寶的手部探索欲總是被阻止後,他們就會失去探索欲。而這不僅 影響智力 的發育,也會 影響手眼協調 能力。

對於一個新生兒來說,他定然不會因對某一個人不喜歡而去掐人,打人,這些是他們的「無心之過」,更是成長表現,因此新手爸媽,要了解寶寶這個行為背後的特性,對孩子不打罵,不責怪。

打人、掐人要做好引導

如果害怕孩子掐人、打人的行為會延續到長大,並且威脅到其他的小朋友,那麽爸媽要做好成長中的引導。

方式一:理解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不同

日本作家伊阪幸太郎在【一首小夜曲】中有一句值得父母深思的話:「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父母是孩子 最初 教育者 ,更是 一生 引導者 。如果不了解寶貝們的成長特點,不能理解到孩子的行為,就會做成一些傷害孩子的事情。

所以,爸爸媽媽應該學著了解孩子,除了知道掐人、打人的方式,是成長的標誌以外,也要觀察是不是有情緒上的不滿,尋求大人的關註等,以便及時的做到關註與耐心的引導、教育。

方式二:營造一個穩定的成長環境

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父母什麽樣子,孩子就會長成什麽樣。對於寶寶來說, 父母 一言一行 是他們 認識社會 途徑

所以,新手爸媽們一定要註意自己的言行,並且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避免讓他看到一些動手打人的動畫片之類。

我的一位朋友,她的兒子很喜歡看阿特曼,為了哄好兒子,她經常播放。久而久之,這個孩子只要一興奮,就會模仿阿特曼的動作去打別的小朋友。在穩定的成長環境中,盡量避免讓孩子看電視、遊戲中一些打架的畫面。

方式三:引導孩子學會正確的情緒表達

如果3歲以後,還是會出現掐人、打人的行為,一定要及時引導孩子 學會正確 情緒表達 。比如,當你開心的時候,可以說給爸爸媽媽聽;不開心也可以分享給其他人;生氣的時候可以畫畫,可以打毛絨玩具,但不能動手打人。

Tips:給孩子正確的引導後,他們會知道該如何發泄情緒,也就避免出現打人等不好的行為。

淩晨媽媽來叨叨:

3歲以後有掐人、打人的行為會與成長正常現象有關,但並不意味著不會出現故意的行為,因此父母要多關註,多觀察孩子的行為,以便讓自己做出更精準的判斷,做到更好的引導。

(本文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