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心理學家之父艾瑞克森,把人生劃分為第8個發展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一個特殊的矛盾,因矛盾而引起的一種自我危機,解決這些矛盾和危機本人格健康發展的前提。
第1個階段:嬰兒期的信任對不信任
嬰兒會努力滿足自己對成功哺育、安全溫暖、舒適排泄的需求。如果母親提供的環境可以滿足嬰兒的需求,孩子就能產生信任感和希望。但如果這個階段被破壞,兒童可能就會產生不信任感和被遺棄感。如果母親對嬰兒饑餓的啼哭反應不及時或者較少給嬰兒擁抱,那麽該嬰兒可能會感覺周圍的環境是不安全的、產生懷疑感——這個世界是不可相信的。
如果這種自我危機一直沒有得到解決,個體在今後生活中就很難信任別人,總會認為其他人是想占他便宜或者朋友是不可信賴的。
第2個階段:幼兒的自主性對羞愧與懷疑
在這個階段,幼兒逐漸學會控制自己的身體。父母應該恰到好處地給予指導,教會幼兒控制沖動,但不應過分嚴厲。成功處理自我危機的兒童可以分辨對和錯,並在大多數時候願意、也有能力做出正確的選擇。過度控制和懲罰的父母會給兒童造成「我總是很差……我不知道怎麽做才能成功」的認識。
第3個階段:兒童的主動性對內疚
進入這一階段,兒童已經知道自己是一個獨立和自主的人,但是對其他事情還不了解。兒童知道了怎樣做出計劃並付諸行動,也知道了如何與同伴相處。沒有形成主動性的兒童可能仍會展望未來,但是因為過於恐懼而不敢行動。如果這種感覺沒有被解決,以後該個體可能會變得不夠主動、不能做出決定、不自信、低成就意願。許多研究都證實,來自不正常家庭的兒童,長大後會產生自尊問題。
第4個階段:兒童的勤奮對自卑
這個時期,兒童透過完成任務,尤其是學業任務,獲得快樂和滿足感。這個階段的順利完成能使兒童有能力解決問題並從中得到自豪感。另一方面,解決不良的兒童會產生自卑感,覺得自己沒有能力正確處理事情,同齡人能做到的事情自己卻無法完成。
第5個階段:青少年的自我認同對角色混亂
在這個階段,青少年會嘗試多種不同的角色,同時整合前階段形成的身份。例如,一個少年可能身兼兒子(或女兒)、學生、朋友等角色,同時還可能是別人的兄弟姐妹。它們是怎麽整合為一體的?青少年同時會試著弄清自己到底是誰以及將來想成為怎樣的人,社會也允許他們在交友和擇業方面享有更大的自由,這些因素都使問題變得更為復雜。
在此階段整合良好的個體會形成一個清晰且多面的自我——將多種角色整合成一個身份,形成「認同」。艾瑞克森認為青少年的自我意識和苦惱來自同一性混亂——對自我能力、交往和目標的不確定。他將這種混亂稱為認同危機。如果不能順利解決這種自我認同危機,個體就會產生永久的認同危機:無法回答我是誰這個問題,並總是試圖尋找答案。
第6個階段:青年期的親密對孤獨
在這個階段,年輕人學著與他人建立深層人際互動。他們容許他人以親密關系的方式了解新建的「自我」。這一階段的目標是尋找相似的夥伴,尤其發展戀愛關系。個體需要與他人建立牢固的社會關系,同時又不迷失自己,如不能做到這一點,個體會感到孤獨和被孤立,而非友愛和滿足。這樣的個體不僅不能建立親密關系,而且會成為「孤獨者」或建立很多膚淺虛假的關系。
第7個階段:中年期的繁殖對停滯
在這個階段,個體開始重視自我對他人的奉獻。奉獻的形式通常是生育和撫養孩子,但是也有諸如社群服務等形式。都是為了能做一些事情回饋社會,並為下一代的成功創造條件。你可能聽說過一些人,他們在取得了物質上的富裕後,又設立了新的目標——包括幫助他人。
例如,一些功成名就的演員和名人,會致力於慈善事業,把自己的時間和金錢投入其中,或者成為一些重要組織的代言人。如果不能建立良好的繁殖觀,個體會感到生活是沒有意義且無聊的。他們可能會取得物質上的成功,但是成功背後的生活卻是缺乏意義的。
第8個階段:老年期的自我完善對絕望
自我發展的第八個階段,即最後一個階段是「自我完善對絕望」。在這一階段,已步入老年的個體會從一生的經歷中汲取智慧,他們回首往事並行現生活的意義、條理和完整。反思是快樂的,當前的追求伴隨著對終身目標的整合。這個階段的失敗意味著會產生一種絕望感:我沒有達成我所期望的生活,而現在一切都為時已晚。
艾瑞克森強調,應對這八個自我認同危機的最佳解決方法是達到平衡,這一點經常被誤解或簡單化。在第一個階段,兒童的目標是建立信任感,但並不是說他們易受騙和天真,對信任的過分強調會與過度不信任產生一樣的問題。個體在這個階段需要學會的是信任的能力,或者說將信任作為第一傾向,同時在需要時也擁有質疑和自律的能力。其他階段也是同樣的意思。在每一階段,有一個特征是應該占優勢的,但是真正的成熟也包括另一個特征。
艾瑞克森自己就是自我發展最後一個階段應對良好的個案。在老年時,他睿智且完成了整合。
,艾瑞克森去世,享年91歲。 1994年,艾瑞克森去世,享年9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