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孩子對父母非罵即打,不願意聽嘮叨是表面,背後真相父母要覺醒

2024-08-13育兒

孩子面對稍不滿意,不順著自己心意時,就對父母又打又罵,這時要怎麽做?

可能有很多人會說:這還得了,直接打回去啊,一次打不過癮,就一天打個三五次。每次都打得狠點,哪怕打殘了,也不能讓孩子這麽造!

每次聽到這些時,我心裏都會很難過。一方面為父母的艱難,無力和絕望而難過,另一方面為孩子的無辜而難過。

父母面對寵在手心裏的孩子,是真的付出了所有,不應該被孩子這麽粗暴回應。

但孩子的行為也是受了父母的影響,一定是孩子內心積壓了很多的憤怒和不滿,「小野獸」的爆發,只是被父母寵壞了的孩子而已。

對於孩子來說,他打罵父母的行為雖然不對,但也只是基於他們的人生經驗和習慣,做出的本能反應,那就是退行到了嬰兒模式:要不到就鬧,鬧不過就又踢又打,就各種不講理的折騰大人。

目的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只是為了維護自己利益的一種極端模式。

我一直不認為這是孩子的品質問題,尤其是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他們只是追求自由、獨立和心隨所願。

一旦沒被滿足要求時,被寵壞的孩子,就會激發內心的「獸性」和自私,才會變得面目猙獰和不可理喻。

這幾天在陪跑父母教育時,我也遇到一個無助的媽媽,對孩子除了電子產品外是有求必應,什麽都尊重,什麽都好商量,還主動滿足孩子的各種需求和要求。

我在跟媽媽溝通的過程中,覺得這個媽媽很棒呀,很懂教育,很有理性。我在跟她聊的過程中,也發現她的領悟能力和學習能力特別強。

我還在納悶,為什麽這麽一個學習型和成長型的媽媽,在面對自家孩子問題時,會無所適從,倍加焦慮呢?

接觸了幾次,我終於發現了一個問題:媽媽的情緒極不穩定。遇到一個芝麻大的小事,就會極其焦慮,翻來覆去睡不著,憂思過度。

媽媽頻繁的問我一個問題:怎麽讓孩子恢復過來?我該怎麽辦?我要怎麽做?

這讓我慢慢有一種新的想法,眼下或許孩子的問題並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問題是媽媽的情緒體系和心力全面紊亂。

也就是說,孩子的確有問題,但比孩子問題更突出的是媽媽的問題。

但作為媽媽來說,她很自然的會想到:我沒關系,我可以自行調整,不用管我,先來管孩子。

聽到這樣的話,我會很感動也會很無奈。感動的是,媽媽太無私了,自己已經明明那麽難過了,還一心只想著孩子,覺得自己的問題不足掛齒。

只要能搞定孩子的問題,媽媽自己無所謂,所有的苦她都能吃,所有的傷都能自己背負,所有的痛苦都能自己消化。

無奈的是,媽媽沒有意識到想要解決孩子的問題,必須要解決媽媽自身的問題,尤其是情緒和身體以及心力的恢復。

這麽說吧,媽媽要是每天吃不下,睡不著,睜眼想的就是孩子要怎麽辦?整日無精打采,精神渙散,孩子的問題就像堵在心口的大山。

這樣窒息感的生活,只會讓媽媽的心情跌落。即便媽媽裝出表面上的平胡,內心的不平靜也會隨時讓媽媽爆發情緒。

從說話、眼神、動作、表情以及跟孩子的溝通方式,都會變相告訴孩子:是你這麽差勁,是你這個不成器的孩子,才會毀掉媽媽幸福的生活。

當孩子接收到這樣的訊號時,孩子不僅不會心疼媽媽,反而會更變本加厲的做個「小霸王」,來顯示主權。

孩子從媽媽的情緒裏捕捉到不滿,失望,憤怒,無奈的訊號時,孩子不會變得更好,只會變得更差,更暴躁。

媽媽的愛,不是隱忍,不是小心翼翼,不是忐忑不安,更不是自我犧牲,而是溫暖、溫柔、平胡和平等。

愛孩子,是尊重孩子的想法,看見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共情孩子的感受,但在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要溫柔而堅定的說不。

媽媽對孩子的愛,要溫柔而堅定,要對越界的事情說不,而不是溺愛,但凡孩子的所有要求,一概滿足。

溺愛不能讓孩子變成更懂事,只會讓孩子更加肆無忌憚,沒有邊界感,只要不滿意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反抗和想怎樣就怎樣。

每一個脾氣暴躁的孩子,都是溺愛加嘮叨的結果,都是冰與火碰撞後的極端反應。

這時父母不要著急去解決孩子的問題,先後退一步解決自己的問題,尤其是情緒管理和自我關愛。

一個不會愛自己的媽媽,很難去全身心的愛孩子,或者在愛的過程中,自己先行一步崩掉了。

因為媽媽自己是沒連心力的,她的身心都已經到了崩潰的臨界點,這時孩子也會變成定時炸彈,而媽媽的情緒和焦慮就是引爆裝置。

真希望媽媽能看到這一點,想解決孩子的問題,先解決自己的問題,想更好的愛孩子,先學會更好的愛自己。

沒有自我關愛,就沒有和諧的親子關系,有了親密的親子關系,一切都沒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