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孩子越催越慢,那是因為方法沒用對,記得早點換掉

2024-06-08育兒

文/蘭媽談育兒

「都幾點了?趕緊吃完飯去上學」

「紅領巾戴了沒?作業呢,有沒有檢查」

「你是不是想氣死我啊,我都提醒你多少遍了,為什麽這些事情還是沒有做」

這樣的「爭吵」,在表嫂家裏幾乎每隔幾天就會爆發一次,嚴重的時候一天還能吵好幾場

剛開始的時候,面對這樣嘴碎的批評嘮叨,侄兒昊昊還並不怎麽反駁,要麽坐在一旁 一言不發 ,要麽低著頭看不清表情

可隨著年齡逐漸增大後,昊昊的抵抗力就越來越明顯了

很多時候表嫂一說話他就生氣地捂住耳朵,然後用 惡狠狠 的眼神瞪著對面的媽媽

讓他寫作業,不寫

讓他吃飯,不吃

讓他把學習桌整理一下,也不聽

那種明顯的「你說什麽不聽」、「做什麽也不理」的情況下,昊昊和表嫂的關系一度降到冰點

直到一次家長會時,表嫂把這件事情說給班主任求助,老師給她的說法是:

「孩子磨蹭不是病,做什麽事都喜歡拖延的孩子,其實就是想做他自己,允許這一點發生,那管理孩子身上的問題就簡單多了」

確實如此,孩子磨蹭就是希望做他們自己

想多玩一會沒有時間觀,作業太難了不想寫,或者不想聽父母的嘮叨而故意反抗……

這些都是孩子想根據自己的意願行事

當我們發現孩子越催越慢、越催越反抗時,那就說明方法沒用對,及時發現並糾正,孩子身上的自覺性才能得到有效發揮

特別是以下幾種錯誤的管教方式,記得早點換掉

01

把批評打壓

以興趣激發內在動力

真正自覺優秀的孩子,從來都不是催出來的,而是激發他們熱衷於某件事的內驅力

朋友小章,是一位特別聰明的全職媽媽

她曾經對我分享了輔導孩子寫作業的一段有趣事兒

兒子鈴鐺,剛讀小學的時候總是背不下來課文

急火攻心 的小章,每次都認為孩子就是貪玩,讀課文的時候沒有認真,才會一點兒記性都沒有

本以為,把錯誤擺在眼前孩子就能避免再次出現,下一次讀課文的時候也能 集中註意力

可沒想到,孩子根本不願意聽到這樣的話

每次一說起沒有好好讀書時,那氣得冒煙的 倔脾氣 就上身了

就像是桌子上擺著一道不愛的蔬菜一樣,你說孩子挑食,那孩子索性就借著挑食的由頭徹底坐實了 「不吃蔬菜 」的習慣

明白這個道理後,小章就更改了管教措施:把批評打壓換成拍手鼓掌的激勵

這個靈感還是來自餐桌的那道蔬菜

聽說, 從小到大 從來不吃蔬菜的鈴鐺,有次在親戚家裏被哄著吃了半盤子胡蘿蔔、和青花菜

原因是那家親戚特別懂得誇人,他看到鈴鐺大大的眼睛、白白的皮膚就直誇:

「這麽漂亮的眼睛,還有白嫩的皮膚,一看就知道平時沒少吃胡蘿蔔和青花菜,聽說這兩道菜就是亮眼睛和補充身體水分的」

聽完這些,鈴鐺竟然 破天荒 地把準備夾肉吃的動作,改為夾胡蘿蔔、和青花菜了

看到大家紛紛贊美他「 不挑食」 的好習慣後,嘴裏吃蔬菜的味道就更香了

透過這件事,小章發現了靈感,孩子不想吃蔬菜的時候就誇他眼睛亮、皮膚好,讓孩子了解吃蔬菜的好處後自然就能 感興趣

孩子背不出課文的時候也是一樣,每次忘詞想不出來的時候,小章就用 生動場景描述 勾起孩子對關鍵詞的記憶

當孩子透過場景描述能很快記起課文內容後,那興奮地邁起歡快小碎步的開心模樣,隔著螢幕都能感受到對學習的熱情綻放

自此,小章家裏一說背課文就 死氣沈沈 的畫面就變得活躍起來,遇到忘詞時也懂得透過腦補場景提高閱記程度

這就是以興趣作為內在動力激發

正如理論知識裏的杠桿原理一樣,只要支點和杠桿足夠給力,那就能撬起平時不容易完成的體力活

孩子學習也是一樣,找到讓孩子感興趣的支點,他們就能發展出積極向上的學習動機

02

把催促抱怨

換成高效的時間計劃

孩子之所以越催越慢,這是受到超時效應影響

當同一件事情,受到 過多、過久 的嘮叨刺激時,就會引起內心的不滿與反抗

女兒有個玩得比較好的同學,她的媽媽找了一份賣鞋子的工作,每天中午放學都是讓孩子直接去她工作的店裏,吃完飯然後寫作業

可後來讀三年級之後,孩子說什麽都不去店裏了

媽媽在哪家餐館點餐,她就去哪家吃飯,吃完飯後也是在人家的店裏寫作業

有一次,臨時有事沒時間做飯就帶女兒在外面吃飯,湊巧還碰見女孩也在餐館吃飯,一個人吃完飯後趴在桌子上看起來落寞又孤單

我們看見後,問及為什麽不去媽媽店裏時,孩子給出的回答是:

「我看見她就煩,明明吃完飯就準備寫作業的,她一嘮叨我就不想寫了」

這就是所謂的超時效應

某一句話的過強、過多刺激,都會引起孩子極其不耐煩的反抗心理

曾經還聽過一位媽媽吐槽

那時,她的兒子讀四年級,得知學校布置的作業不是很多,也就沒有天天追著問作業完成情況

可奇怪的是,孩子每天寫完作業再打卡閱讀就已經很晚了

看看群裏的打卡時間,兒子也幾乎是最晚的那一個,有時候擔心太晚會吵到其他家長,媽媽還特意叮囑讓兒子回家先打卡、後寫作業

結果,作業完成的時間就更晚了,經常寫到深夜十一點多

媽媽帶著疑問刻意觀察,卻發現兒子雖然每天回家後都在寫作業,但寫作業的過程卻是沒有一點計劃

一會寫寫語文,一會寫寫數學,一會又把英語作業放下去上廁所,之後再吃會零食,躲在妹妹後面看看動畫片……

於是, 一來二去 的情況下,時間一點點地流逝,孩子的作業卻沒有一科被 正兒八經 完成

這也是典型的時間觀念缺乏

一個沒有時間規劃的孩子,稍稍遇到一點外界影響就很容易成為一盤散沙

就像「思想裏的巨人,行動裏的矮人」這句話,孩子不是沒有宏圖偉誌,只不過是在思想和行動方面,更容易受到 行為限制、畏難心理 所困

沒有開始前把一件事情想象得 周密完美 ,等到真正行動時又 畏前畏後、遲遲不見行動

這個時候催促抱怨只會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使他們變得更加 畏懼害怕 ,也容易形成 好吃懶做 的「自欺型格」

想要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那家長們就要把催促抱怨換成高效的時間計劃了

比如,讓孩子在固定的時間內完成作業,九點之前為寫作業時間,九點之後為休息時間,即便是作業沒有寫完也要收起來不能再寫了

關於沒有寫完的作業,那就讓孩子第二天自己到學校跟老師交代

這種規劃內的時間束縛,可以給孩子帶來一定 緊迫感 ,也能讓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更具 條理性

還需要註意:

如果是低年級的孩子,可以打印一張固定的時間計劃表,讓孩子每天按照對應的時間養成良好作息習慣

如果是高年級孩子,就可以改用靈活的打卡制方法,孩子每天可以自由安排時間,但每天完成的作業需要在清單上做好「對勾」標記

如此,在高效的時間計劃裏孩子能明確什麽時間該做什麽事情,他們對待學習的投入也就更加積極認真了

03

把要求落實

換成行為的同化效應

孩子做事情拖拉、磨蹭,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自己的問題

有次家長會結束後,一位媽媽私底下向班主任求助

她說:

「我的孩子寫作業一點都不認真,每天回家一有時間就偷著玩手機,即便是寫作業也是隨便糊弄一下,剩余的時間根本就沈迷於玩樂上」

「我跟她的爸爸,也不知道因為這件事嘮叨過多少次,可她就是不聽,說多了還直接跟我們嚷嚷」

「為了不打擾她寫作業,我們看手機都是悄悄地,根本就不敢把聲音開大」

聽到這裏,老師當時就解釋說:

「孩子的寫作業效率不高,通常都是註意力不集中,就像手機調成靜音就不會影響到孩子嗎?當然會影響了,如果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家長在一旁玩手機,即便是沒有聲音,孩子也會忍不住時不時地瞄向家長,如果家長此時的面部表情再因為手機而豐富,那孩子的心思也就跟著跑了」

仔細想想,事實上還真是如此,孩子 集中註意力 的時間也往往低於成年人

有這樣一位爸爸,每天下班回家後都喜歡以玩遊戲的方式解壓

女兒跑到他身邊求抱抱,每次都說:「等會,等會」

後來,孩子長大後,爸爸催她「趕緊寫作業」,孩子給出的回答也是「等會,等會」

如果多玩了一會手機被發現,孩子也會直接反問「勁說我,你還是天天抱著手機不放」

爸爸給出的回答是:「我是大人,你是小孩子」

女兒繼續反問:「大人怎麽了,小孩子怎麽了,你們大人更應該給我們小孩子做好榜樣,要不然都拿不住有說服力的理由挑毛病」

不得不說,女孩的話直戳心窩,孩子的所有行為和態度,也基本上都是受到身邊人群的參照影響

曾經,蘭媽還參觀過一個學霸的家庭

這個學霸是個男孩子,家裏還有一個弟弟

爸爸呢,自己開公司,每天都有忙不完的業務,並沒有天天盯著孩子成才的時間督促

可走進他們的家裏, 映入眼簾 的卻是濃濃的書香氣息

首先,客廳整潔利落,飄窗擺著一架鋼琴,電視櫃上有一台吉他,沙發邊上還設計了嵌入式書櫃,裏邊擺滿了各種名書古籍

其次,往樓上走是臥室和書房,書房是單獨隔開的一間屋子,裏面擺著兩套學習桌椅,每一張桌子看起來都整整齊齊,沒有一點淩亂的樣子,就連每一本書上都做好對應的分類規劃,學習時候查閱起來一目了然,看著就給人賞心悅目的感覺

後來,回家再看看家裏隨便亂擺亂放,就連地板的角落裏都被丟著的幾本書,我突然明白了習慣和環境的重要性

習慣是孩子形成學習態度的基石,而環境則具有行為上的同化影響

爸爸媽媽喜歡看書,孩子好奇書裏面有什麽,會忍不住跟著一起探索書內文化

如果爸爸媽媽喜歡看手機,那擡頭可見的嘴角上揚,同樣也會讓孩子把吸重力放在手機裏

所以,環境才是決定孩子學習、和寫作業效率的關鍵

想要從根源上杜絕拖拉磨蹭,那家長就要做好行為上的同化影響

想要孩子放下手機少沈迷遊戲,那在孩子面前手機就是單純的通訊工具,除了聯系就再無它用

想要孩子回家後積極寫作業,那就要跟孩子在同一個時間內做出規劃,比一比誰能先完成任務

想要孩子早睡早起養成良好作息,在要求孩子這麽做之前,最好先把這些事情做好,也可以同時邀請孩子一起參與

那麽,關於孩子越催越慢這件事的有效改善方法,大家還有哪些不同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