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2024年中國生育率低:老百姓對「斷絕香火」的冷漠,讓所有人驚 訝

2024-08-20育兒

2024 年 1 月 17 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一組數據表明,2023 年年末全國人口達 140967 萬人。其中,2023 年全年出生人口為 902 萬人,出生率為 6.39‰;死亡人口數為 1110 萬人。

人口總量持續滑落,相比 2022 年減少了 208 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48‰。另外,15 - 49 歲育齡婦女人數相較於 2022 年減少了 300 多萬人。

2023 年中國總和生育率降至 1.0,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排名倒數第二。

為扭轉人口負增長態勢,官方分別於 2016 年、2021 年提出全面開放二胎和三胎政策。

然而,從近年數據來看,這些積極鼓勵生育的政策在人口負增長時代成效甚微。

長此以往,將引發兩大現象。

其一為勞動力人口短缺。 生育率降低的直接後果必然是勞動力的短缺。

相關數據顯示,2010 年至 2022 年,15 - 64 歲的勞動年齡人口規模從 10 億降至 9.6 億,比重從 74%下降至 68%。專家預計,到 2050 年左右可能會進一步降至 58%。

生育率降低導致的勞動規模持續萎縮和勞動力減少,對人口數量紅利造成不小沖擊。

屆時,勞動力成本將再度攀升,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將面臨挑戰 ,一定程度上可能導致經濟陷入低迷。

其二,可能致使我們從人口紅利期邁入人口負擔期,面臨「未富先老」的難題。

社會 養老壓力 也會不斷增大,例如延遲退休政策便是為緩解養老壓力的重要舉措。

這些壓力會分攤到社會大環境中的每個人身上。

「斷絕香火」在一定程度上會加劇養老危機和勞動規模萎縮的狀況,盡管危機仍在持續,眾多人也已意識到問題,但老百姓的反應依舊冷淡,這令人驚訝。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一現象呢?

一、社會結構轉型:繁衍與生存的碰撞

在歷經 46 億年發展的自然界中,生物前進演化出一種特殊機制:當環境不適宜群體生存時,生物會停止繁衍。人類作為生物的一支,從某種程度而言,人口負增長時代的來臨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在眾多街頭采訪視訊中,當被問及年輕一代為何不願生育時, 必然會提到壓在年輕人身上的三座「大山」:高房價、高醫療、高生育成本。

在高壓社會中,年輕人的生存空間並不比前輩更寬松, 多數 90 後、00 後深陷無效內卷之中。

千禧年之前,社會尚未如此內卷,大學生工作包分配,階級未完全固化,資源流動,努力就能成功。

隨著經濟高速發展,社會結構開始轉型,教育普及和科技進步使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面臨的問題也更為復雜。

「高房價、高醫療、高生育成本」這些開發中的弊端年復一年。 當生存成為難題,繁衍便成為被舍棄的選項之一,被當代人戲稱為「避孕藥」。

毋庸置疑,住房和醫療是人生必備,堪稱剛需。然而,當房價與薪資嚴重失衡,房奴只能放棄生育,用 20 多年甚至半輩子去謀求安身之所。

高生育成本也是生育路上的「攔路虎」,育媧人口研究的【中國生育成本報告 2022】顯示,將一個孩子養至 17 歲,全國平均成本達 48.85 萬。

這個數位讓眾多工薪階層望而卻步。如此看來, 放棄繁衍以保障自身有限的生存空間,實乃無奈之舉。

二、多元文化沖擊與自我意識的覺醒

在剖析任何問題時,不能片面強調環境的作用而忽略人的主觀能動性。 高壓環境的確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們的生育意願,但並非決定性因素。

官方積極推出相關政策,努力最佳化環境,為社會群體營造更友好的生育環境。但自 2017 年以來,人口數量連續 7 年下降,政策效果不盡人意。

這一現象與精神層面的變化,即個人意識的覺醒密切相關。

自古以來,儒學體系中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體現了人們對生兒育女的重視,家長催婚時常以此約束子女。

多數父母對孩子選擇不婚不育的丁克行為往往難以接受,但即便父母和大環境有所反對,也無法阻擋年輕一代對人生和自我的深度探索。

自我意識的覺醒成為當代年輕人的顯著特征之一, 所謂自我意識,即對自身主體性的認知,對自身需求的正視與尊重。

在中國,選擇丁克的家庭數量穩步上升。據 2020 年數據,中國丁克家庭規模已超 60 萬,丁克家庭年均增加 767 萬,占家庭總戶數的比重高達 37.95%。

至 2021 年,這一數位仍在增長,具體表現為丁克人口占總人口的 14%。

同時,伴隨多元文化的沖擊,寵物文化風靡全球, 無論東亞的南韓還是歐洲國家,飼養寵物的人群不斷增加,中國亦如此。

部份年輕人甚至表示,養孩子不如養寵物, 這種極端心理進一步凸顯了年輕人對生育的排斥與抗拒,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斷絕香火」現象的蔓延和影響。

總之,生育率低下是一個社會性難題,但事物發展是螺旋式上升的前進過程,矛盾與新生相互依存。當社會和個人對環境做出更好的調整時,迎來轉機的那一天並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