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崩潰!孩子在學校被打怎麽不還回去? 「老師說了不讓打人。」

2024-05-29育兒

關註微 信公眾 號—— 毛選育兒論, 做父母如此簡單。

g今天中午,和朋友一塊去學校門口接孩子放學。

朋友家孩子洋洋一見到媽媽,眼淚就止不住地流。

一問,原來是在學校跟同學鬧矛盾了。

那位同學的橡皮掉地上了,洋洋撿起來,還沒來得及問是誰掉的橡皮,這個同學就一把把橡皮搶走,氣呼呼地說: 「你偷我橡皮幹什麽?」

洋洋說: 「這不是我偷的,這是我從地上撿的。」

結果,那位同學就用腳踢洋洋的小腿。

洋洋媽媽掀開褲腿一看,腿肚都紅了一塊。

朋友生氣地說: 「他打你了你怎麽不還回去?你看看,踢這麽紅一塊。」

洋洋委屈地說: 「老師說了,在學校不讓打人。」

朋友很無奈, 「 我們在學校不打別人,但是別人打你了,你還不還回去,就會哭,都說了多少次了,就是不知道還手 。」

這麽一說,洋洋哭的聲音更大了。

「快別說他了,先冷靜一下,孩子其實也很委屈,明明自己被欺負了,告訴你了結果又挨一頓吵。」

我對朋友說:「其實, 不會還手的孩子,都掉進了霸淩思維的陷阱裏。 」

每一次霸淩新聞的出現,尤其讓做父母的我們無比生氣和痛心。

我們不希望孩子成為施暴者,更不敢想象假如自己孩子被霸淩的景象。

所以,這些話一定要給孩子講明白。避免孩子掉進霸淩的思維陷阱裏。

1,重新認識霸淩,它有很多存在的形式

下面幾道題,可以和孩子們一起分析,辨別什麽是霸淩。

10歲以下的孩子請思考下面幾種情況:

1,把同學推倒在地。

2,給其他同學起綽號。

3,把同桌的書包藏起來。

4,對著同學大聲喊叫。

10歲以上的孩子請思考下面幾種情況:

1,一位朋友的手機收到了一條高年級學生發來的惡意簡訊,這些簡訊包括罵人和下流的笑話。

2,你的朋友作業做得很好,但是得到其他同學的嘲笑。

3,去學校的路上,你朋友被年長的學生叫到名字,並且說了一些看起來並無傷大雅卻很「搞笑」的詞。

4,你聽到其他同學分享了一個關於你朋友令人不快的謠言。

5,你看到一個匿名使用者在社交媒體上發表關於朋友的令人不快的評論,你的其他同學開始在學校分享這些。

6,你們一群人決定周末去看電影。有同學建議你把一位朋友排除在外,開玩笑說他是失敗者。

7,你看到一個學生對別人穿的校服說了一些不友好的話。

8,一位學生因為她家裏有事,請了一周的假,回來卻被嘲笑和辱罵。

有人說,小孩子,打打鬧鬧很正常,不要小題大做,動不動就上升到霸淩這個話題。

但是,上面的這些行為都是霸淩存在的形式,有顯而易見的言語和行為上的霸淩,也有不易被發現的行為,比如,匿名在媒體上發表不當的言論,暗戳戳地在背後孤立別人,等等。

這些行為孩子往往並無法分辨出來,到底是在開玩笑,還是已經算是霸淩了。

孩子不知道這是在被霸淩,怎麽知道要去反抗呢?

孩子被叫了綽號,或者被開了一些看起來無傷大雅的玩笑,別人笑嘻嘻地說:「 逗你玩兒呢,開玩笑呢。 」就把孩子打發了。

而孩子只會感覺無所適從,卻不知道,這只是霸淩的第一步。

2,如何幫助孩子理解「老師說不讓打人」

孩子在學校被別人打了,我們不妨先放下握緊的拳頭,理性分析三分鐘。

站在老師的立場上: 這個孩子打人,這個孩子需要被教育。

如果另一方還手,就需要教育兩個孩子,互毆起來,場面不容易被控制,其他同學也容易被影響。

這個工作量就大了,要了解事情的原委,判斷是非對錯,還不能判了冤案,不然孩子回家給父母說明情況,父母一氣上訴給校長,這事兒不就更不好解決了。

還要安撫其他同學的情緒,再警示同學以此為戒等等,後續收尾的活兒也不少。

所以,如果可以,老師最希望在霸淩還是小火苗的狀態就盡快掐滅,不要起沖突,不要讓矛盾升級。

站在孩子的立場上: 不得不服,孩子在家一個樣,到學校一個樣。老師的話簡直就是「聖旨」,孩子真的不敢「抗旨」。

老師說了不讓打人,他打我了,說明他不是好學生,我要記住老師的諄諄教誨,不能打人。

父母那叫一個氣,怎麽辦?再揍孩子一頓,孩子更委屈了,分分鐘自閉給你看。

3,先保存自我,再討論責任,父母要能為孩子兜底。

打人是不對,但是,打回去,性質就不一樣了。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我們中國人要不要打回去?必須打回去!因為這是爭取民族解放、捍衛自由的正義戰爭!

同樣,別人打你,你必須還回去。因為這是保護自己的正義鬥爭。

被霸淩的孩子,往往都是那些安靜的好孩子。

因為孩子的軟弱,才助長了施暴者的猖狂。

被欺負的孩子需要同情嗎?不,同情只會讓孩子更加畏縮。唯有反抗,才能逃脫霸淩的怪圈。

核心問題恰恰出在這一步, 孩子就是出不去手啊。

不妨我們再試著冷靜三分鐘,分析一下根本原因:

1,老師說不讓打人,打人不是好學生,會被批評。

2,父母告訴孩子,不可以打人,打人不是好孩子,有話好好說,打人太沖動了。

3,各種繪本、動畫片宣揚小朋友不可以打架,愛打架的小朋友大家都不喜歡和他玩了。

當「不能打人」這句話一遍又一遍地重復,就像悟空頭上的緊箍咒一樣,一旦想去動手,緊箍咒就開始告訴你, 不能打人,打人不不是好孩子,打人不對。

孩子一想反抗,就想到頭上的緊箍咒,然後內心就特別擰巴,最後怎麽樣了呢?

施暴者得寸進尺,最終,孩子精神受到刺激,陷入抑郁的泥潭,甚至,失去生命。

我們對這樣的悲劇說不。堅定地告訴孩子,還回去!

別人先動的手,你能還回去,是勇敢地保護自己,爸爸媽媽為你能有這樣的勇氣感到驕傲。不要害怕,你還手的這種「打」,是正確的。

把孩子心理上的壓力降到最低。有爸媽為你兜底,打回去,保護好自己,沒毛病。

最後,再討論論責任的事。

告訴孩子,即使是在學校還手了,由於違反了學校的紀律被老師懲罰,也不要去做一個乖孩子。

紀律歸紀律,原則是原則。

作為成年人,我們比孩子更清楚社會執行的潛規則—— 壞人一直在試探這個世界的底線,束縛的反而是好人。

4,打回去太冒險?萬全之策要謹記。

接上面,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

孩子敢還回去,這個想法值得鼓勵。

但是,我們不支持盲目的沖動。

人在江湖,自己身上有多大點功夫還是要掂量掂量的。

有時候,打人的同學人高馬大,你要孩子還回去,這不給孩子挖坑讓孩子跳嗎?

先看下大自然中的例子。

在森林裏,有獅子靠近獵物——水牛。水牛有什麽反應呢?

第一步,水牛會先低吼,向獅子展示自己不好惹。

第二步,獅子繼續攻擊,水牛用牛角用力抵獅子。

第三步,打不過,扭頭跑。

【南齊書·王敬則傳】:「敬則曰:‘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

這個走,放在現在字典裏的意思就是跑。跑就是萬全之策。

這裏有三個時機:

1,別人打你之前,你已經跑了,哎,打不著。

2,別人打你了,你還擊完,趕緊跑了,哎,又沒打著。

3,別人打你了,你不敢還手,跑了,哎,打著了,但跑得快也對。留的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最最最不應該出現的情況就是坐以待斃,別人欺負孩子,孩子也不吭聲,也不告訴父母,默默地一個人承擔了所有。不要做這樣的傻孩子。

理論歸理論,實踐起來還是有一定的難度。

當我和朋友再次聊起洋洋的經歷時,她後悔地說道: 「哎,之前就是怕他跟同學鬧矛盾,經常叮囑他不讓他動手,卻忽略了別人欺負他的時候,更應該有保護自己的意識。」

是啊, 每一個孩子都是媽媽的心頭肉 ,孩子慢慢長大,他們都會離開媽媽過自己的生活。他夠勇敢嗎?有勇氣嗎?能保護得了自己嗎?

與其不斷擔心,不如教會他實實在在的本領。

告訴孩子要勇敢地拿起自己的小拳頭,敢於沖破那道「不敢還手」的心理防線,甩掉「打人不對」的緊箍咒,保護自己不被受傷。

無論怎麽做,保護好自己是最重要的。

還回去也是沒有錯的,很明顯打不過,就跑的快點,也是沒有錯的。

父母要做孩子堅強的後盾,他才會有更足的底氣強大。

也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遠離霸淩,擁有快樂和被關愛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