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兒子至少問了我3次:「開學時媽去送我不?」這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2024-09-10育兒

文/往後余生

有時候,我們大人覺得微不足道的事情,在孩子那裏就好像是心中過不去的那道坎兒。

就說沒開學之前,兒子至少問了我3次,他說:「開學後,媽去送我不?」每當這時,我總是回應他一個字:送!

我以為這回答得夠直接了當了吧?誰知,他就給人一種感覺,仿佛聽不懂我說的話似的。

下次,湊到跟前,還會重復以前同樣的問題:媽到底開學送不送我?這樣的話問得多了,我就不免心生疑惑。

這時,我就會反問他:為啥已經跟你說過好幾次了,還老是這樣問?兒子的回答讓人感到有些意外。

也就是說,我們大人覺得已經確定的事情,給他的感覺有些敷衍,不是認真的,他才會這麽反復的問。

一直以來,我的心中就有個觀念,孩子們從小到大,都想讓他們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

包括大女兒讀高中那會兒,就比如每次開學這件事情,我們大人把她帶得所有東西都搬到車上,就完事了。

剩下的去學校的事情,把行李從學校門口搬到宿舍,我們也囑咐她了,那就跟別的同學商量好,互相幫忙一起搬。

那時,我認知裏的孩子獨立就應當是這個樣子。因為,年少的我讀書時也是這樣走過來的,所以,才會讓我的孩子也這麽做。

可是,這種做法好像只針對的是大女兒,等到小女兒和兒子的時候,也許我們大人的時間多了起來,日子過得不像先前緊巴了,就一改先前的做事風格了。

比如小女兒上高中開學,要麽拼車打滴送她去學校,要麽坐班車去,放假的時候接她也是如此。

兒子就更不用說了,總共才上了一年的高中,不是我送,就是他爸接,反正沒有讓他獨自去的時候。

那他為什麽還這麽的不相信我說的話呢?歸根結底,還要源於小時候沒有給足他十足的安全感。

比如夏天的午休,這個事情我提起來就有些心煩。有過這種帶孩子經歷的人都懂,就是大人總想趁孩子睡著了的工夫做些事情。

然而,我們大人越想這樣,孩子也不知是怎麽了,他就越睡不著,好像故意跟大人唱反調似的。

不瞞大家說,我家的大女兒,還有兒子從小就是這個樣子,好像在他們中午的體息時間不讓大人離開,必須在旁邊守護著似的。

我家的三個孩子裏,只有小女兒是那種午休能睡2-3個小時。這個時間段,我可以做做家務,洗洗衣服什麽的,可以幹一些事情。

現在,我才逐漸地回想起來,說真的,環境的影響對一個人來說太重要了。

比如,在老家的環境裏,我的任務主要就是帶孩子,那肩頭的責任還是比較輕的。

畢竟,再怎麽不濟,覺得還有人可以依賴。比如,著急的時候可以找娘家人幫忙。

然而,等到帶孩子們來山裏後,家庭裏的各個方面都需要自己親自去面對。

這其中包括除了孩子們的事情,還要兼顧和老公一塊幹活賺錢養家。那麽,大人做的事情多了,而自身精力是有限的,就有些手忙腳亂。

這時候,其實大人的心也是定不下來的,像中午不可能孩子睡覺的時候,也跟他一起睡覺。

那時候,感覺到家裏的活兒太多了,即便我想和孩子一起睡,腦海裏也會浮現這樣一個畫面:老公在窗外打手勢比劃著,讓我趕緊出去做事情。

還是那句話,我的心有些定不下來。然而,現在才覺悟到,當大人的心是躁動不安時,孩子雖小也是能夠感應到的。

也就是說,我們大人的這種躁動不安的情緒,勢必會影響到孩子,影響到他的一生。

就說兒子已經是高中生了,還依然是如此,對我的言論極其的不信任,要反復地確認才可以讓自己安心。

大家想想看,也就是說,這種內心躁動不安的情緒,一直是陪伴他著成長起來的,直到現在。

所以說,那就可以很好的理解了,為什麽每當他看到別的同學在用功,而他又不想學習時,就會被別人帶節奏被動的去學習。

這時的他的內心是極其煎熬和痛苦的,因為,他覺得假如不學習就會被別人超越,自己的學習也會退步。

這不,新的學期又開始了,總共讀了一個禮拜的書,而他已經跟我至少透過5次電話了。

而電話的內容還是總重復以前同樣的內容,每當看到別的同學用功,他就會莫名的緊張。

然後,被動的極其不情願地再去效仿他們那樣去學習。就在幾天前,我是這樣對兒子說的。

我說:每次你看到別人都在用功,就心情緊張。然而,每次他們都還不是沒考過你嘛!

他說,這倒也是事實!看到我說的話得到了兒子的認可。那麽,下次他再講同樣的話時,我還把這句話重復一遍。

也就是說,重復的力量是巨大的,最起碼是我們大人對孩子的一種肯定和認可,讓他堅信自己是很行的,非常棒的!

同時,與兒子交流時,把他從這個牛角尖裏引出來也很重要。其實,每次他望向別人時,其實,他學習已經很累了,想休息下的。

這時,我就告訴他,不管別人怎樣,應當把註意力轉回到自身上來,想休息就休息,想幹嘛就幹嘛。

因為,有好多孩子跟他一樣,早就想休息了,只是看到別的同學都在用功,只好盲從罷了。

然而,人看上去是坐在那裏的,至於心在何處,只有他們自己知道。假如每個孩子的心都用在課本上,那勢必都能取得一個不錯的成績了。

現在,我對孩子們面對學習的態度,一切順其自然。對他們老是強調,身體第一,學習第二。

至於情緒方面,開心第一,學習是捎帶順便的事情,這個方向一定要搞對了。

前天,兒子打電話又對我說,他已經買好了兩本練習冊,想主動地多做些課外習題。

看來,他的註意力是收回來的,而不是向外發散的,這樣才能聚氣聚集更多的能量用於學習。

以前,我就不懂得這些,只會一味而又單調的對孩子們重復那句「好好學習」的話。

至於怎樣好好學習,覺得那就是他們自己的事情了,不在自己的掌控範圍之內。

然而,胸中有丘壑,胸有成竹的家長,他們是會把自己的子女引向一個更有利於他們發展的方向的。

假如,我沒有做自媒體5年的經歷,沒有2年學習道家思想的心路歷程,又怎麽能夠知道這些呢?

所以,現在越來越覺得,讀書是為了讓我們明心見性,看清一切事物的本質的。

一旦上了讀書這條道,可能前期是有些艱難和困苦的,但這條路越往前走,越覺得前方是一片坦途,越走越順的感覺。

尤其家長們,哪怕自己只是讀了那麽一點點,但受益的是整個家庭。不得不說,這麽做還是相當值得的。

每個人只有接觸了新鮮的事物,才能改變頭腦中的固有認知,就像給我們的身體內註入了新鮮的血液一樣。

那麽,身體內那些陳舊的,破敗不堪的認知就可以新換舊,取而代之了。

畢竟,時代是向前發展的,唯有不斷地提升我們的內在,才會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跟上時代前行的腳步。

而年輕的一代想要脫穎而出,自然也離不開家庭父母的托舉。我們做父母的認知只有達到一個高度了,才會把自己的孩子托舉得更高,這是不爭的事實。

因為認知決定一個人的人生境界,認知也是決定一個人心量大小的至關重要的法寶。

只有人的認知到了,能量也就有了,想做什麽事,那是一念即達,快到連我們自己都有些不相信,就這麽不可思議和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