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曾國藩談家庭教育:不懂這些,再努力也是白費

2024-06-06育兒

在養育孩子的征途中,你是否遭遇這些煩惱:

孩子頻繁遺忘物品 ,即便你的提醒不厭其煩,問題依舊迴圈往復;

面對挑戰,孩子瞬間情緒泛濫 ,以淚洗面,難以自持;

行動遲緩,非得等到你聲嘶力竭 ,孩子才緩緩行動,仿佛時間在其手中緩慢流淌。

在這個追求完美養育的時代, 育兒之路,布滿挑戰,成為每位父母必經的試煉場

有的父母能夠巧妙化解育兒迷霧,而有的則在問題面前顯得無助。

這一差異,實質上反映的是父母自身是否願意投入努力與自我提升。

回望歷史,有一位先賢堪稱教育典範,其家庭教育理念被贊譽為「家訓之巔峰」。

此人便是 曾國藩

近年來,酈波教授潛心研究曾國藩的教育哲學,凝練成果於【酈波解讀曾國藩教子之道】一書中。

願我們今人,亦能從曾國藩的智慧中吸取靈感,將育兒難題一一化解,共同繪制家庭的美好未來篇章。

專註於內心深處的寧靜,深耕細作

曾國藩榮登進士後,步入翰林院,這對於一名出身鄉野的學子而言,無異於至高無上的榮耀。初入翰林,他生活頗為悠閑,日子多半在玩樂中流逝。

彼時,他自視甚高,認為作為同窗中唯一的進士,占據翰林院這一顯赫職位,已然是人中龍鳳。

這讓他易於因瑣事與人爭執,為貪杯中物而傷感情,甚至輕蔑他人,拒絕往來。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他察覺到周遭同事漸行漸遠,且每位都散發出深厚的學識氣息,這令他深感孤立。

某日,他恍如夢醒,意識到身為進士,自己竟對真正的學術及心性修養一竅不通,這是一大諷刺。於是,他決心拜師於理學大師唐鑒門下,懇求學問與修身之道。

在唐鑒的悉心指導下,曾國藩開始了瘋狂閱讀的日子,堅持每日記日記,練習靜坐以修心。書籍啟迪了他成為「聖人」的宏願,日記成為了自我反思的鏡子,而靜坐則幫助他摒棄了浮躁與虛華。

隨著內心的沈澱,曾國藩在諸多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即便身處高位,忙碌在外,他也不忘關註子女的成長。

他堅守「日課十二條」,並為孩子們制定了「八寶飯」式的日常規範,不苛求成果的數量,但重視持續性的親自實踐。

當長子曾紀澤選擇放棄科舉,轉而探索西方學問,在那個封建保守的時代,此舉無疑將嚴重影響其仕途,但曾國藩非但沒有阻攔,反而給予了充分的尊重與支持。

反觀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讓父母在面對孩子緩慢進步或叛逆行為時,內心難以平靜。

遺憾的是,父母越是焦慮急躁,追求速成,孩子的反應往往適得其反。

教育之路之所以艱辛,或許正源於父母過高的期望與過度的控制欲,而這都需要一顆寧靜的心來進行自我反省。

因此,成為從容不迫的父母,首先需從靜下心來,深刻審視自己的內心做起。

於意誌力上精雕細琢,磨礪決心的鋒芒

父母的意誌力,是子女意誌力的基石。

家庭中,若父母對未來感到迷惘,這份不確定感也會悄然影響孩子,使其同樣陷入方向的迷失。

身為孩子的首要榜樣,父母的行為模式深刻地塑造著下一代。

父母勤於閱讀,孩子們往往跟隨其後;父母選擇安逸,孩子也易養成惰性。

曾國藩以身作則的教子方式尤為顯著,尤其是他戒煙的歷程,成為了家庭教育的生動教材。

年輕時,曾國藩熬夜苦讀,以吸煙緩解疲勞,久而久之,煙成了他不離手的伴侶。

校內禁煙的規定及個人聖賢理想的驅動,讓他首次下定決心戒煙。

他透過摔碎煙具、更名「滌生」等決絕行動,昭示自己革新的勇氣。然而,戒煙之路艱難曲折,多次嘗試均以失敗告終,直到自我反思:小事不能自律,何以成就鴻鵠之誌?

歷經十一年的不懈努力,借助公開承諾與日記監督的方式,他最終戰勝煙癮,這一過程不僅是對意誌的磨礪,也是對下一代無聲的教育。

他以實際行動證明,持之以恒,方能成就大事。

曾國藩的生活習慣,如靜坐冥思、手不釋卷,無形中為子女樹立了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正如酈波教授所言,人需經歷磨礪方能銳利,意誌力的錘煉便是人生的「磨刀石」。

成功者的背後,往往是無數次在意誌力上默默耕耘的結果。

因此,具有堅強意誌的父母,不僅自我要求嚴格,更懂得自律的重要性,不會一邊沈迷娛樂一邊要求孩子專心學業;

他們自主且目標明確,勇往直前的同時,也引領孩子向著光明與成長邁進。

這樣的家庭氛圍,是孩子心靈茁壯成長的最佳土壤。

細酌情緒的微妙變化,修煉情緒的自我調控

曾國藩在青年得誌,獲鹹豐帝青睞後,卻因屢次直言彈劾同僚乃至對皇上有失敬之舉,加之以父喪為由要求官職調整,觸怒了鹹豐帝,終致其兵權被剝奪,遣返回鄉守喪。

歸家途中,耳聞昔日下屬仕途暢達,自己卻困守家園,內心的憤懣與不甘愈發強烈,家中仆人、兄弟乃至弟媳均難逃其苛責,情緒陷入了低谷。

在這苦悶時刻,曾國藩偶拾【老子】【莊子】,書中哲理如清泉緩釋了他的煩躁。

閱讀之間,他開始深刻反省,意識到自身的傲慢與偏激。

重拾自我後,他決心收斂鋒芒,遇事先自省,摒棄了以往的抱怨與急躁。

復職後,他徹底改變了驕傲多言、性情暴躁的形象,人際關系隨之回暖。

面對弟弟書信中的不滿,他耐心解釋,尊重意願,並贊其書法,展現了前所未有的包容與細膩。

對於二子曾紀鴻的懶散與急躁,他沒有厲聲訓斥,而是引導其每日精讀十頁書籍,並要求其作詩作文以供批閱,鼓勵兒子探索學問之路。

當得知二子無意科舉,他非但未怒,反而平靜詢問其興趣所在,並聘請良師指導,體現了深沈的父愛與理解。

曾國藩有言:胸中常懷抑郁,怨天尤人,不僅難以在世間立足,更無益於德行修養,甚至失真身心健康。控制負面情緒,是為自己及身邊人積累福祉的關鍵。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情緒的穩定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陽光雨露;在家庭氛圍裏,父母情緒的平胡為孩子構築了一方安心的天地。

註重情緒管理,這是父母贈予子女最珍貴的禮物,影響深遠,意義非凡。

潛心鉆研於知識的海洋,提升學習的深度與廣度

酈波教授指出,孔子與儒家視學習為至樂之源,認為透過學習達成的自我完善,是無上的快樂與成就。

曾國藩對此有著深刻見解,他認為讀書的目的歸結為兩點: 進德 修業

  • 進德 意味著持續的學習促使個人不斷進步,讓人生飽滿無憾。他本人便是手不釋卷的典範,即便身處軍務繁重之中,依然堅持閱讀。書籍賦予了他寬廣的胸襟與高尚的品德,吸引眾多英才聚集在他的周圍。
  • 修業 則是指在特定領域深入鉆研,以求在社會中立穩腳跟。曾國藩透過終身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政務能力。他不僅堅持每日修身的「日課十二條」,還確保每日閱讀至少十頁歷史書籍,借古鑒今,在動亂時期規避官場風險,展現出非凡的政治智慧。
  • 他對家人的學習同樣重視,鼓勵並要求他們在學業上精進,尤其是倡導專精一門。

    曾國藩不僅頻繁書信勉勵兄弟子侄勤學、善學、深學,還慷慨資助他們接受更系統教育。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他不顧世俗偏見,鼓勵並親自指導二兒媳研讀【十三經註疏】及【資治通鑒】,體現了對知識傳承的平等與尊重。

    家庭中, 父母的終身學習與成長 ,為子女營造了最佳的成長氛圍。

    父母的學習態度直接影響孩子,形成持續學習的家庭文化。

    在「拼爹拼媽」的時代,真正的較量在於父母自身的優秀程度。因此, 唯有家長不斷學習進步,孩子才能在正確的道路上茁壯成長

    曾國藩有言: 人之成長,莫過於自教自學。

    曾氏家族繁星點點、世代輝煌,此乃得益於曾國藩對自我教育的執著追求。

    原以為,育子僅是無私奉獻,而今悟出,其間亦是自我豐富之途。

    真教育,非單向傳授,乃是於引導孩子時,自我探索之旅也。

    養兒育女,實為父母自我修養之深刻實踐。

    唯有父母躬身自省,修身齊家,孩子自然茁壯成長。

    故,欲子女優秀,先自我完善,此乃家庭教育之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