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你以為付出「無條件的愛」,卻讓孩子走了好大的彎路,後悔不已

2024-05-16育兒

沒有陽光,萬物無法生長;沒有愛,孩子的精神人格無法發育成長。

只有無條件的愛,才能真正滿足我們內心的終極渴望。無條件的愛,意味著不改變對方,不評判對方——如其所是,接受對方的一切。

剛開始學習家庭教育,很容易刻板的理解「無條件的愛」,就像我自己。一邊沈浸在雞湯文字裏自我感動,一邊為了自己的童年沒有得到無條件的愛而委屈:我就是因為小時候父母沒有給我足夠的愛,沒有無條件的愛我接納我,所以我現在這麽自卑、這麽……

所以,從現在開始,我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無條件的接納,無論他做什麽,我都要去共情他、理解他,接納他!

這話聽起來是沒錯,可是漸漸的,你會發現事情開始向另一個方向偏離:孩子似乎變得越來越任性、嬌縱!

在家裏,脾氣說來就來,甚至罵人砸東西,有些孩子還會打爸媽!

在學校,常常被老師投訴不守紀律,上課註意力不集中,學習習慣不好。

本以為至少咱們是快樂的,可是盡管我拼命的誇,他卻自戀又自卑,一會兒自我感覺好到爆炸,一會兒又崩潰的大叫「我是個笨蛋」!

為什麽會這樣?

因為你把「無條件的愛」理解成了「無條件縱容」。

就像教一個人開車,你允許他踩油門的同時,忘了教他什麽時候必須踩剎車!你說這有多危險?

那「愛」和「縱容」的界限在哪兒?怎樣又愛、又管教?

咱們舉兩個例子,一個關於脾氣,一個關於遊戲。

發脾氣的孩子

孩子因為一些事情生氣了——比如作業太多、不想收拾房間、跟同學鬧矛盾等等,我們都可以接納——誰能不生氣呢,允許孩子生氣,願意聊就聊一聊,不願意聊,讓他自己冷靜一下也可以。

但是孩子因為發脾氣砸東西、罵人,甚至跟父母動手,這時就要明確的制止,堅定的告訴他:你不可以這樣,我知道你生氣了,但不可以砸東西。

然後,可以采取不予理睬的方式,冷處理。

等孩子冷靜下來之後,可以跟孩子聊聊生氣的時候用什麽方式幫助自己冷靜下來,比如在紙上亂畫,深呼吸,抱抱毛絨玩具等等。

也可以在家裏布置一個溫馨角落,生氣的時候可以躲進去冷靜和充電。

我們可以允許孩子的情緒,但是給孩子的行為劃清界限,這是告訴孩子什麽時候必須踩剎車。

放不下遊戲的孩子

小兒子小時候喜歡玩遊戲機,玩起來也是容易停不下來。特別是我出門後,他總是忍不住要玩一會兒,然後一會兒就變成了一直玩,作業也忘記了。

即使定了規則,孩子還是總控制不住——幾次出現這樣的情況之後,我問他:咱們說好的規則,為什麽不遵守呢?

孩子告訴我:「我就像玩一會兒,結果就忍不住了,我不是故意的,就是忍不住……」

我知道這是孩子的前額皮質(大腦負責踩剎車的區域)還沒發展好的緣故,所以,我跟孩子商量,怎麽能幫他一下。最後決定,在非遊戲時間,把這些誘惑你的東西鎖起來。

然後,我買了個帶鎖的盒子,出門前把遊戲機、遙控器都鎖進去,孩子也不惦記了。漸漸養成習慣之後,即使不鎖盒子,大部份時候,孩子也能遵守規則了。

在這個例子裏,接納孩子的自控力不足,不因為他沒有做好就大發雷霆,而是跟他一起想辦法。所以「鎖起來」就不再是一個「控制手段」,而是幫助他的方法。這就像學開車時,教練一側也有個輔助剎車一樣。

孩子也因為感受到接納而不是責備,欣然的接受這個方法,事情就這樣解決了。

當面對孩子的行為時,我們需要在愛與縱容之間找到平衡點。

理解孩子的情感和需要,給予他們無條件的愛和支持,同時也要明確界定行為的規範,引導他們學會自我控制和負責任地行事。只有在這樣的教育氛圍中,孩子才能茁壯成長,建立健康的人格和積極的行為習慣。讓我們努力成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良師益友,共同創造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