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健脾先祛濕,祛濕要溫腎,一個中成藥,上補脾、下溫腎,濕除身輕

2024-05-11養生

為什麽說健脾先祛濕,祛濕要溫腎呢?

平時在門診上會遇到各種各樣脾胃不好的人,像反酸、打嗝、腹痛腹脹、沒胃口、稍微吃多一點就不消化、大便黏膩不成形、四肢困重、疲乏無力、面色萎黃、頭上、臉上出油等等。

藥也吃了,總感覺沒多大用,可能是你補錯了!

其實上面說的這些情況就是脾虛濕氣重的表現,如果只是單純的補脾而忽略了祛濕,那是肯定沒用的。

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是倉稟之本,是人體內的太陽,它喜燥而惡濕,脾喜溫而惡寒。

濕乃陰邪,需要用溫陽的藥物去化掉。那這個時候就要溫腎。

所以說健脾先祛濕,祛濕先溫腎,那麽怎麽來溫腎、祛濕、健脾呢?

下面給大家分享一款中成藥:五苓散。

這個藥方很簡單,由豬苓、白朮、澤瀉、茯苓、桂枝組成。這個方子源自東漢末年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名方。

歌訣

五苓散治太陽腑,

白朮澤瀉豬苓茯;

桂枝化氣兼解表,

小便通利水飲除。

什麽意思呢?來看看這個方子是如何溫腎、祛濕、健脾的:

蓄水證:小便不利、頭痛、想喝水,舌苔白、脈浮、喝不下去水。

痰飲:臍下脹滿、頭暈、呼吸上氣不接下氣。

水濕內停:下肢或全身水腫,拉肚子,小便不利。

方中的澤瀉為君藥,甘寒滲利,入腎與膀胱經,擅長利水滲濕消腫;茯苓、豬苓同用,利水消腫、又兼顧健脾而促進水濕運化為臣藥;炒白朮、肉桂兩者結合既輔助君藥、臣藥利水除濕,又助膀胱氣化而促進水液代謝,還制君藥之寒性,共為佐藥。

因此,以上這5味藥合到一起,共同起到健脾、祛濕、溫腎,解決脾胃虛弱、濕氣重的問題。

每個人情況不同,中醫講究辯證論治,如有需要請找專業醫生指導,切不可自行盲目使用,以免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