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健商」養成:老齡化中國的社會性命題

2024-06-01養生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止2023年末,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2.97億,占全國人口的21.1%,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2.17億,占全國人口的15.4%。另據聯合國相關數據預測,到2035年,中國老年人口將超過4億人,占總人口的31%。

在老齡化社會正在加速到來的時代背景下,健康,對於國人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但是,到底什麽是健康,每個人的理解或有差別。

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了著名的健康理念: 「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 對於健康的淺層且精準的理解,應該就隱含在這二十一個字之中。

中古時代,中國人已將預防與養生放到醫療的最高位置,人們透過醫治疾病和創傷,逐漸掌握了防病養生之道,包括治療和預防兩個部份。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和生活品質的提升,人們對於健康的認知不再僅僅局限於身體健康,而是延伸到了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的整體提升。

健商(Health Intelligence Quotient,HQ,即健康商數)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出現的新概念,它不僅關註個體的身心健康,更強調對生活壓力管理、情緒智慧和社交技巧等多方面的綜合素養。

全民健商的建設,將成為新時代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健商,起於健康,但不止於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有一條非常細致的科學解讀: 一個人身體健康的相關性中,15%與遺傳有關,10%與社會條件有關,8%與醫療條件有關,7%與環境因素有關,除此之外的60%,則取決於個人的生活行為。

由此可見,醫藥對人類健康的貢獻只占8%,占大半的是個人的生活行為。

健商,簡而言之,即個人在進入千變萬化的生活環境之後,透過知識、技能和心理來調整和提升自身健康的能力。 它包括但不限於身體、心理、社會關系。 在當今社會,健商的重要性不亞於傳統的身體健康,因為它關乎個人幸福感、工作效率以及社會和諧。

進入老齡化社會的中國,更應持續加大對於健商的普及力度,將「預防優於治療,科學生活習慣、積極生活心態」的健商理念向全國各地推廣,這樣才有助於降低慢性疾病的風險,提高生活品質。

在這一基礎之上,是對國人心理素質的提升。 面對日益復雜的社會環境,良好的心理韌性與情緒管理能力成為應對壓力的關鍵,健商教育能夠提升公眾的心理素質。

當良好的生活習慣與強大的心理素質實作後,人們的社會適應力將得到進一步增強,這也是健商的高階訴求,即涵蓋人際交往技巧,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促進社群和諧。

全民健商路徑:普及、政策、技術

對於全社會而言,健康是社會經濟發展和勞動力再生產的基礎; 對於國家而言,健康能夠創造和增加物質財富,是社會穩定和諧的基石; 對於個人而言,健康不再僅僅是一種生理狀態,它還是人們適應、反映和控制生活挑戰的一種能力,是個人與社會共同積累和分享的財富和資源。

作為一個與人們所熟知的智商(IQ)、情商(EQ)相並列的概念,健商的內涵是健、壽、智、樂、美、德組成的「人生最佳境界」。 這種境界不能透過醫學的外部作用來實作,而只能透過「自我保健」才能做到。 以「健商」為指導的自我保健講究「趨利除弊」,有利因素與不利因素之比即為健商。

中國社會的全民健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這一過程中,至少需要從四個方面著手。

第一步,也是最基礎的層面上,我們需要從青少年 教育 體系介入,在學校教育中融入健商課程,讓孩子們從小培養健康意識和生活習慣;

其次,應透過媒體和 社群 活動,普及健商知識,提升大眾的自我保健能力;

在教育與社群的推廣過程中, 政策 的支持與引導也不可或缺。 政府應制定相關政策,鼓勵企業為員工提供健商培訓,創造健康的工作環境;

當然,所有的政策與落實,都需要有 技術 作為抓手。 當前,完全可以利用數位化平台,開發與健商概念相關的應用程式,提供個人化的健康管理和咨詢服務。

全民健商的建設是一個長期且系統的工程,它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努力。 只有當每個人都具備良好的健商,我們的社會才能真正實作全面發展,邁向一個更加健康、和諧和永續的未來。

死亡教育,是健商的重要板塊

在全民健商的時代背景下,死亡教育作為健商的一部份,顯得尤為重要。 它不僅涉及到生命的終結,更是對生命意義、尊嚴和接受過程的深刻理解。

在中國人的傳統意識中,對於死亡有著天然的敏感與忌諱,一方面我們認同死者為大,並有著「壽終正寢是人生的最佳歸宿」的共識,但與此同時,很多人在面對自己身邊最親近人時,往往不敢直面死亡,因此產生了各種各樣的麻煩與痛苦。

從這個角度講,中國應該盡快普及新時代的死亡教育,讓人們懂得一個道理,死亡是所有生命不可避免的終點,但高品質的死亡體驗,必然是健商中的加分項。

與死亡教育相關的相關舉措中,提升生命意識是一切的基礎,死亡教育可以幫助生命個體理解生命的有限性,從而珍視當下,活出生命的價值,學會感恩與珍惜。

透過死亡教育,人們可以學習如何處理對死亡的恐懼和焦慮,培養樂觀面對人生起伏的態度,這是一種悲觀與樂觀的平衡。

此外,溝通是死亡教育中的重要環節,中國人應理解並試著進行有效地、有尊嚴的生死對話,使家庭成員、朋友之間在面對親人的離世時有情感支持和應對策略。

以上幾點,是死亡教育的初級階段,也是所有人都應最快掌握的相關理念。

在這些內容之上,來自哲學、倫理命題之下的死亡理解,也應適時向全民推廣。

首先,應引導人們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死觀念,激發對生命意義的哲學思考,促進個體的靈性成長。

其次,應透過培訓和資源分享,提升公眾對臨終關懷和善終知識的了解,促進自我照顧和互相支持的能力。

此外,在法律與倫理層面,應教育公眾關於遺囑、遺產規劃和器官捐贈等相關問題,確保身後事得以妥善處理。

將死亡教育納入健商體系,旨在幫助個體形成更為成熟、全面的人生觀,增強面對生命挑戰時的韌性和接納能力。 這不僅有利於個人心理健康,也有利於構建和諧的社會氛圍,因為理解和尊重死亡是理解生活的重要組成部份。 全民健商的推廣,就是要讓每一個人都能在生命的全周期中,無論在生或死,都能擁有更高的生活品質和精神境界。

寫在最後

2023年中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達到29.70%,比2022年提高1.92個百分點,繼續呈現穩步提升良好態勢。 但是據大數據顯示: 中國目前心腦血管疾病人數3.3億、高血壓患者人數2.7億、糖尿病患者人數1.168億 (每年以1000萬遞增)、肥胖人數2.8億、血脂異常人數4億、76%白領亞健康、慢阻肺死亡率17.6% ,均名列世界第一。 從以上數據表明中國居民的健康現狀十分堪憂、不容樂觀,同時中國已進入老齡化時期,重視並提高自己的健商不容遲緩。

健商代表一個人的健康智慧及其對健康的態度,但與情商、智商不同的是,健商的天賦因素並不明顯,更多的是依靠人們後天的努力與學習,一個人的情感、心理狀態以及生存環境和生活方式,都可以對其健康產生直接影響。

在可以預見到的未來幾十年內,中國社會的老年人將越來越多,生活品質與生命體驗的提升,將決定著老齡化社會的和諧、穩定,乃至國家的經濟、產業發展等諸多方面。

因此,我們將健商作為未來社會的基石來推廣與普及,絕非危言聳聽,而是一個大勢所趨的應時之舉。


毛大慶博士,人口學、城市更新與區域經濟學學者,註冊建築師,專欄作家。

優客工場(納斯達克:UK)創始人,優享創智(共享際)創始人。

任中國科協八屆、九屆、十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九三學社中央促創委副主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專家顧問、北京市政協港澳台僑工作顧問、盤古智庫學術委員副主任、中國與全球化智庫常務理事、中國建築學會專家庫專家。

著有【城市更新空間內容探索】、【城市人居生活品質評價體系研究】、【永不可及的美好】、【無處安放的童年】、【一口氣讀懂新加坡】,譯著【奔跑的力量】、【朝聖波士頓馬拉松】、【鞋狗】、【為誰留的空椅子】、【鑿開公司間的隔柵】、【布隆伯格傳】、【成就斜杠人生】、【全黑軍團】、【發明:詹姆士·戴森的創造之旅】、【進無止境】、【高成長思維】、【全球新常態】。

馬拉松愛好者,中國探險協會百馬跑者分會會長、「毛線團」公益跑團創始人。截至2024年5月,已完成全程馬拉松203場。榮獲2016年CCTV體壇風雲人物體育精神獎(提名獎)、2017年「中國馬拉松年度人物」榮譽稱號,2022年2月受邀作為2022北京冬奧會第97棒火炬手傳遞奧運聖火,2023年第七屆世界馬拉松WMC777完賽選手,第十屆「中國當代徐霞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