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調神通竅針刺方是什麽?如何治療卒中後認知功能障礙合並吞咽困難

2023-12-07養生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進展,卒中危險因素日益增加,疾病風險逐漸提高。

腦卒中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復發率、高經濟負擔五大特點, 嚴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已成為重點關註的社會問題。相較於卒中所致的運動功能障礙,卒中後認知功能障礙容易受到人們的忽視,從而影響康復行程。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神經心理學的重視,PSCI逐漸成為神經康復領域研究的熱點。 研究顯示,卒中後認知功能障礙總體發病率高達53.1%,而在腦卒中發生後1年內,大約7%的患者會發生腦卒中後癡呆影響患者對規範治療的判斷力和依從性、增加病死率的同時。

可直接導致吞咽困難,研究表明卒中後認知障礙並行吞咽困難的患者達37-78%。正常的吞咽過程可分為5期,即認知期、口腔準備期、口腔運送期、咽期及食管期。 而認知功能可影響吞咽過程的認知期、口腔期、咽期。

一方面,患者註意力廣度及容量不足,註意維持時間下降 , 認知反應延遲,導致進食時間延長,吞咽效率下降;其次註意力下降易被周圍環境所幹擾,影響主動吞咽過程,食物滲漏、誤吸的風險增加;

另一方面,執行功能下降對口顏面肌肉及舌的運動控制減弱,對吞咽的啟動、食物的咀嚼、攪拌和運送造成影響,食物滯留堆積於口腔內,自主吞咽過程進行困難。 故對於PSCI合並吞咽困難的患者而言,患者的認知障礙影響康復訓練的有效進展;

此外,吞咽困難可使患者催患吸入性肺炎、營養不良、窒息的風險增大, 同時可產生不同程度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而認知障礙進展可進一步加重吞咽困難,致使常規吞咽治療手段效果不佳,治療難度大,患者預後不良,給家庭及社會帶來沈重負擔。

對於此類患者,應早發現、早治療。目前針對卒中後認知功能障礙的治療,主要有口服藥物、作業治療、物理因子刺激和口服中藥、針刺治療等。 吞咽困難的治療手段主要有吞咽康復訓練、物理因子及針刺治療等。

然而,對於PSCI合並吞咽困難的患者而言, 康復界可見研究者采用康復訓練、口服藥物進行治療,但此類研究數量少,療效有待進一步證實 。故目前巫待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可同時改善PSCI患者的吞咽及認知功能,以適應臨床和社會需求。

針刺治療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耐受性、較小的副作用等優點,目前被廣泛的運用於治療卒中後功能障礙,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和認知情況。 但大多數文獻僅研究其中一項,較少關註PSCI合並吞咽困難的疾病特點和治療方法。

目前可查閱到少量康復方面關於該病的研究, 但對於針刺能否有效改善PSCI患者的認知、吞咽功能,目前國內外尚未見報道。導師團隊認為PSCI合並吞咽困難屬中醫「中風」、「暗癢」、「癡呆」等病的範疇,病機系在中風的基礎上,腦為邪實(痰氣、癖血、濁毒)等痹阻。

繼而出現神的功能失調,神亂則形無所主,口咽部失司,表現為認知障礙、吞咽困難,與心、脾、腎等臟腑密不可分。基於針刺治療對PSCI及吞咽困難的良好促進作用, 結合導師的臨床經驗,為PSCI合並吞咽困難的患者創立「調神通竅針刺方」,以通調立法。

選取具有調腦神、通咽竅、調整心脾腎功能的穴位以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並提出調神通竅針刺方是否能提高PSCI合並吞咽困難患者的吞咽功能及認知情況這一假說,設計此類試驗,經預實驗初步證實有效。

但預實驗樣本量小,其信度有待進一步考證。故擴大樣本量,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進一步完善科研設計,本試驗在前期預實驗基礎上,采用隨機對照的研究方法,比較患者治療前後標準吞咽功能評價量表、 蒙特利認知評估量表總分及註意力和視空間/執行功能亞項得分、滲漏/誤吸分級量表、口腔運送時間、前白蛋白等指標的變化。

並以SSA評分改善率作為療效評定指標, 比較調神通竅針刺方在PSCI合並吞咽困難中的治療作用,以期為臨床提供一種簡便而有效的治療卒中後認知功能障礙合並吞咽困難的方法。

且針刺作為中醫適宜技術,具有良好的基層推廣性, 從而更好促進基層醫療的發展,提高患者生活品質並服務社會。

卒中後認知功能障礙伴吞咽困難研究進展

卒中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復發率、高經濟負擔五大特點 ,嚴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已成為重點關註的社會問題。新近研究顯示,卒中後認知功能障礙總體發病率高達53.1%。

PSCI影響患者對規範治療的判斷力和依從性、增加病死率,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社會功能。吞咽過程需要完整的認知功能參與,PSCI可直接影響吞咽過程的多個分期從而直接導致吞咽困難, 研究表明卒中後認知障礙並行吞咽困難的患者達37-78%。

正常的吞咽過程可分為5期,即認知期、口腔準備期、口腔運送期 、咽期及食管期。而認知功能可影響吞咽過程的認知期、口腔期、咽期。一方面,患者註意力廣度及容量不足,註意維持時間下降,認知反應延遲,導致進食時間延長,吞咽效率下降;

其次註意力下降易被周圍環境所幹擾,主影響主動吞咽過程,食物滲漏誤吸的風險增加;另一方面,執行功能下降對口顏面肌肉及舌的運動控制減弱,對吞咽的啟動、 食物的咀嚼、攪拌和運送造成影響,食物堆積於口腔內,自主吞咽過程難以進行。

故對於PSCI合並吞咽困難的患者而言, 患者的認知障礙影響康復訓練的有效進展;此外,吞咽障礙不僅使患者催患吸入性肺炎 、營養不良、窒息的風險增大,同時也使患者產生不同程度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存品質。

而認知障礙作為吞咽困難的危險因素,該病進展可進一步加重吞咽困難,共同導致患者的不良預後。 故本文就近年來關於PSCI合並吞咽困難的研究做一概述。

對於PSCI合並吞咽困難的患者而言, 臨床上可觀察到此類患者註意的廣度及註意維持時間減少,執行功能下降,進食欲望減退,不欲張口進食,餵食後食物在滯留於口腔中無法啟動咽期吞咽,進食時間大大延長。

吞咽時常伴嗆咳;VFSS造影可觀察到此類患者口腔運送時間、軟鱷上擡時間及舌骨運動時間明顯延長,患者還可表現為不能啟動吞咽動作, 並伴有較多口腔及咽腔殘留,滲漏誤吸的風險明顯增高。

認知功能下降所表現出的善忘、智力減退、反應遲鈍等又可劃分入「癡呆」、「 呆病」等疾病,病位在腦。中風後吞咽困難按照疾病表現可歸納於「暗癢」、「喉痹」等病的範疇,病位在腦與咽竅;兩者均屬於竅閉病的範疇。

在【類經】中雲「凡骨之有髓,惟腦為最巨,髓皆屬於腦,腎藏精,精化髓上通於腦,腦為髓海,腎精虧虛則腦髓不充,日久而呆」,提到呆病的發生與腎精虧虛關聯密切。 陳士鐸【辨證錄·呆病門】言「夫心腎交而智慧生,心腎離而智慧失……治法必須大補心腎」。

而【景嶽全書】雲呆病系由「逆氣在心或肝膽二經,氣有不清而然」 ,並提出該病是否能愈在乎胃氣元氣之強弱。認為血管性癡呆主要由於脾胃不足導致五臟虧虛,邪滯腦絡導致該病的發生。可見,認知功能障礙與心、脾、腎等臟器密切相關。

此外,在【血論證·健曰「凡失血家碎得健忘者,每有癖血」。【石室秘錄】提到「痰氣最盛,呆氣最,痰飲血癖則為認知障礙發病過程中重要的病理因素。 【存神煉氣銘】言「身為神可見形為神之宅,神是形叭左」忘深氣之窟宅」。

【千金要方】也提到「神猶君也,氣猶民也」,之君,形壞而神亂。 故當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逆亂致中風發生後,痰癖濁氣等邪實堆積,阻滯腦竅,損傷腦絡、敗壞腦髓,髓減腦消,形傷則神無以居則出現失神、呆傻、善忘等表現。

日久神機失用,君令無所授,則活動能力進一步下降, 可出現吞咽困難、沈默不語等癥狀,形神具病。

綜上,中風導致後認知功能障礙合並吞咽困難 ,系在中風的基礎上,腦為邪實(痰氣、癖血、濁毒)等痹阻,形壞繼而出現神的功能失調,神亂則形更無所主,則表現為認知障礙、吞咽困難,與心、脾及腎等臟腑密不可分。

西醫發病機制研究

吞咽是人體最復雜的軀體反射之一,吞咽反射的神經控制包括傳入神經、吞咽中樞、及傳出神經等三個部份。傳入神經指顱神經的感覺纖維,吞咽中樞包括位於雙側延髓的「中樞模式發生器」及大腦皮層,前者反射性地影響吞咽活動, 後者則能啟動和控制自主吞咽活動,傳出神經包括對顱神經的運動纖維,支配吞咽相關肌群。

吞咽過程的啟動由意識決定,口腔期作為吞咽解剖的起始階段,需要大腦皮質的參與。 當食團由舌根部向咽部推播,則啟動咽期吞咽,此期通常被認為是個半反射性的過程。有學者對正常人吞咽活動進行功能性磁共振定量分析,研究表明在執行自主吞咽時。

主要啟用雙側初級運動皮質中樞的口咽部、運動前區、緣上回、島葉、前扣帶回、顆上回、丘腦等部位。可見,上述部位, 特別是前額葉背外側皮層,是最主要的自主吞咽過程規劃、啟動、和執行運動中樞。

巧合的是,認知功能也涉及包括額葉在內的大腦皮層, 提示吞咽行為與認知功能之間可能存在神經網路的交集。

認知功能可對吞咽過程產生深遠的影響。正常的吞咽過程可分為五期,包括認知期、口腔準備期、口腔運送期、咽期和食管期,任一時期出現問題均可引發吞咽困難。認知期是指機體透過視覺及嗅覺感知食物, 並將食物所引發的感官刺激傳入皮層,進而編寫攝食程式、啟動吞咽動作。

當食團進入口腔後,口腔器官對食物進行咀嚼、攪拌、成團 、轉運等過程需要註意力和執行功的參與和配合。而當食物進入咽後,吞咽中樞逐漸由大腦皮層過渡至腦幹,自主意識不再進行調控。

所以,認知參與了吞咽過程的認知期、和整個口腔期,較少參與咽期與食管期的吞咽。吞咽過程需要完整的認知功能的參與, 認知障礙可導致患者註意力、執行力等方面功能障礙,嚴重者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吞咽功能。

認知障礙對吞咽過程的影響可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認知期,食物的顏色、性質、氣味等資訊會首先透過人的感覺器官被感知到大腦皮層, 從而誘發人產生進食欲望,促進唾液、胃液分泌,認知功能障礙患者對食物的色澤、香味等辨別能力下降。

從而導致食欲減退、不欲進食,進而難以啟動吞咽過程,且唾液分泌不足影響後續口腔器官對食團的咀嚼及攪拌。其次當食物進入口腔期後,執行功能減退可阻礙患者進食計劃的編制, 無法協調面部肌群、咀嚼肌、舌骨肌群等主要參與吞咽的肌肉運動。

無法正常推播食團,導致食物堆積於口腔內 ,無法啟動口腔期吞咽。此外,丘腦及頂葉皮質損害的認知功能障礙患者,皮層接收和處理感覺的能力受損,可伴有口腔及咽的感覺減退,造成口腔及咽食物殘留。

同時,認知障礙的患者常表現為進食時無法集中註意力,容易受外界刺激幹擾,從而影響進食效率及攝食量, 註意力下降導致吞咽的安全性下降,滲漏誤吸的機率增加。

現臨床上較少有關於卒中後認知功能障礙合並吞咽困難的研究 ,主要有針灸治療、作業治療、認知康復訓練、物理治療、藥物治療等。研究顯示,針灸對卒中後認知功能、吞咽功能具有良好促進作用。

現代有學者透過Meta分析研究證實電針治療PSCI安全有效,能改善卒中後患者的認知功能和運動功能;而在治療吞咽困難方面, 針刺也因其良好的安全性、耐受性及副作用輕微等優點,為指南所推薦。

使用針刺聯合康復訓練對PSCI合並吞咽困難及心理障礙患者進行治療 ,穴取廉泉、風池等舌咽部穴位,治療後患者蒙特婁認知評分,漢米爾頓抑郁量表得分以及才藤氏吞咽分級均較治療前改善。

透過對認知減退的假性球麻痹患者進行認知功能訓練,以窪田飲水試驗、SSA量表和VFSS檢查對治療前後患者的吞咽功能進行評估, 表明改善認知功能可提高此類患者的吞咽情況。

使用認知功能訓練治療血管性癡呆患者吞咽障礙,作者認為透過認知訓練增加多方面認知領域的資訊刺激,增強神經可塑性以重組大腦皮質功能,達到改善吞咽功能的目的。

既往研究顯示經顱直流電刺激對患者的認知功能和吞咽功能均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對腦損傷後認知障礙的患者使用tDCS治療,經治療後,觀察組患者吸入性肺炎的發生率以及細菌檢出率均低於治療前和對照組,起到改善吞咽功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