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除腹瀉、便秘,益生菌對這10類常見兒童常見病也非常有用!

2024-01-29養生

益生菌制劑臨床較常用,其可分為原籍菌(如酪酸梭菌、雙歧桿菌、腸球菌、乳桿菌)、共生菌(如地衣芽孢桿菌、枯草芽孢桿菌、蠟樣芽孢桿菌)、真菌(布拉氏酵母菌)。那麽,兒童疾病如何選用呢?

一、益生菌制劑在兒童胃腸道疾病中的選用

01 腹瀉病

急性腹瀉病 可選用益生菌制劑,如酪酸梭菌二聯活菌散、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散/膠囊、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雙歧桿菌乳桿菌三聯活菌片、酪酸梭菌活菌散、枯草桿菌二聯活菌顆粒、蠟樣芽孢桿菌活菌膠囊、布拉氏酵母菌散、地衣芽孢桿菌活菌膠囊、鼠李糖乳桿菌GG,其可縮短腹瀉病程,降低長期腹瀉風險,提高臨床療效。

遷延性腹瀉 可選用益生菌制劑輔助治療,如酪酸梭菌活菌散、雙歧桿菌乳桿菌三聯活菌片、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腸溶膠囊、枯草桿菌二聯活菌顆粒、布拉氏酵母菌散,其可糾正腸道微生態失衡、縮短病程、提高臨床療效。

抗生素相關性腹瀉(AAD) 的預防可選用益生菌制劑,如酪酸梭菌活菌散、酪酸梭菌二聯活菌散、雙歧桿菌乳桿菌三聯活菌片、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散、枯草桿菌二聯活菌顆粒、地衣芽孢桿菌膠囊、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凝結芽孢桿菌活菌片、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腸溶膠囊、布拉氏酵母菌散,使用抗生素的同時使用益生菌制劑可明顯減少AAD的發生,減輕其嚴重程度。同用益生菌制劑與抗生素最好間隔2-3h以上。酪酸梭菌、芽孢桿菌等芽孢桿菌類受抗生素影響較小,布拉氏酵母菌對抗生素不敏感,可與抗生素同用。

02 腸易激症候群(IBS)

可輔助使用益生菌制劑,如布拉氏酵母菌散、鼠李糖乳桿菌GG,能明顯降低腹痛嚴重程度、改善IBS腹痛癥狀、減少腹痛頻率。

03 幽門螺桿菌(Hp)感染(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的治療

根除Hp治療主要是含鉍劑的四聯療法,可輔助使用益生菌制劑,如酪酸梭菌二聯活菌膠囊、雙歧桿菌乳桿菌三聯活菌片、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散、布拉氏酵母菌散,能提高Hp清除率。

04 功能性便秘

可選用益生菌制劑,如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散、凝結芽孢桿菌活菌片,其增強腸道的運動頻率、明顯改善糞便黏稠度、緩解排便疼痛與困難。

05 乳糖不耐受(LI)

LI可分為原發性乳糖酶缺乏、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繼發性乳糖酶缺乏、發育性(新生兒)乳糖酶缺乏。推薦酪酸梭菌二聯活菌散、雙歧桿菌乳桿菌三聯活菌片、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散、枯草桿菌二聯活菌顆粒。

二、益生菌制劑在兒童肝膽疾病中的選用

膽汁淤積性肝病 可選用益生菌制劑為輔助治療,如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散,其可恢復腸道菌群紊亂、平衡免疫、修復腸道黏膜屏障、促進膽汁排泄、預防細菌與內毒素移位、促進肝功能恢復、改善臨床癥狀。

新生兒黃疸/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 可選用益生菌制劑,如酪酸梭菌二聯活菌散、枯草桿菌二聯活菌顆粒、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腸溶膠囊、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散/膠囊、雙歧桿菌乳桿菌三聯活菌片、凝結芽孢桿菌活菌片、酪酸梭菌活菌散、蠟樣芽孢桿菌活菌膠囊、地衣芽孢桿菌活菌膠囊、布拉氏酵母菌散、鼠李糖乳桿菌GG,其縮短黃疸持續時間、降低膽紅素濃度、縮短病程。

肝硬化 治療可選用益生菌制劑,如酪酸梭菌二聯活菌膠囊、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膠囊、雙歧桿菌乳桿菌三聯活菌片、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腸溶膠囊、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酪酸梭菌活菌膠囊、枯草桿菌二聯活菌腸溶膠囊、地衣芽孢桿菌活菌膠囊、布拉氏酵母菌散、鼠李糖乳桿菌GG,其能恢復腸道菌群、降低血氨水平、保護腸黏膜屏障功能、降低內毒素水平、降低肝性腦病與自發性腹膜炎等並行癥的發生風險。

三、益生菌制劑在兒童過敏性疾病中的選用

過敏性鼻炎 可輔助使用益生菌制劑,如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散、布拉氏酵母菌散,其能緩解鼻部癥狀、改善肺通氣功能、提高生活品質。

濕疹 可選用益生菌制劑為全身輔助治療,如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散或膠囊、凝結芽孢桿菌活菌片、布拉氏酵母菌散、鼠李糖乳桿菌GG,其能明顯緩解濕疹癥狀與降低其復發率、提高療效。

四、益生菌制劑在兒童呼吸系統疾病中的選用

兒童反復呼吸道感染 可選用益生菌制劑,如酪酸梭菌活菌膠囊、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布拉氏酵母菌散、鼠李糖乳桿菌GG,其能明顯減少感染發生次數、發熱與咳嗽持續時間。

註意事項

益生菌制劑可見胃腸道反應(如腸道瓦斯形成)、過度免疫刺激、全身感染(嚴重神經系統疾病與惡性腫瘤者可有酵母菌、芽孢桿菌敗血癥等;免疫功能受損者可有桿菌相關菌血癥、心內膜炎)、機體代謝活動受損等。合並嚴重基礎疾病、腸黏膜屏障嚴重破壞、有免疫缺陷者謹慎使用。布拉氏酵母菌散禁用於對果糖不耐受、中央靜脈導管輸液、葡萄糖-半乳糖吸收障礙症候群、患有先天性半乳糖血癥者。

參考文獻:

1益生菌兒科臨床套用循證指南(2023)[J].中國實用兒科雜誌,2024,39(1):1-15

2微生態制劑兒科處方稽核建議[J].中國實用兒科雜誌,2022,37(6):415-421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