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中醫入門:區別津和液,為血的同源,津液的生成輸布

2024-06-22養生

中醫認為,津液是津與液的合稱,是機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包括各臟腑形體官竅的內在液體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腸液、唾液、關節液等,還有孕婦體內的羊水亦屬於津液,習慣上也包括代謝產物中的尿、汗、淚等。津液以水分為主體,含有大量的營養物質,津液是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

"老師,我一直在思考精血同源的理論,可我總覺得有些地方理解不深,您能幫我解惑嗎?" 小王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絲期待。

謝老師微微一笑,坐在古樸的椅子上,端詳著小王的眼神。" 精血同源,是中醫理論中的重要概念。精能化血,血能養精,兩者相輔相成,互為根本。 " 謝老師開始為小王詳細解說。

小王認真地拿出筆記本,專心記錄每一個細節。他聚精會神地聽著謝老師的解釋,時而點頭,時而思考。

精血同源的精能化血

小王坐在謝老師的對面,他的眼睛閃爍著聰明的光芒,專註地聽著謝老師的解釋。 謝老師說道:" 首先, 水谷之精和腎精是血液化生的基礎物質。 "

謝老師的語氣溫和而嚴謹, 繼續說道," 你是否還記得, 我們的身體需要的是氣、血、津液等精微物質,而這些都是由食物轉化而來的。這個轉化的過程,就是脾的主要功能之一,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脾主運化’。 因為人體的生命活動需要依賴於這個過程,所以脾胃被稱為‘後天之本’。 脾運化吸收的水谷之精,其精粹部份化為營氣,與津液入於脈中,化赤為血。 "

小王專註地聽著,一邊記筆記一邊點頭示意著繼續。" 另外,腎藏精,精髓為化血之源。由於腎為藏精之臟,故腎精化血也很重要。腎之外華為發,腎精化血,榮養頭發,故稱‘發為血之余’。 腎精的虧耗會導致血虛病證,常見有頭發枯槁脫落之候 。" 謝老師言簡意賅地傳達著知識。

小王若有所悟地點著頭,心中充滿了感慨。每一次與謝老師的交流都讓他受益匪淺。他深知這些古老的醫學理論是中醫傳承的珍寶。

精血同源的血能養精

" 其次,血以養精。血液充養臟腑可化生臟腑之精,血液滋養於腎,使腎精充實。 血液充盈則精足,血液虛少則精虧。 肝血不足與腎精虧損相互影響,常表現為頭暈眼花、耳聾耳鳴的病證。 " 謝老師繼續深入淺出地解釋。

津血同源的血可化津

"謝老師,關於精血同源的理論,能否也請您為我解惑一下呢?" 小王恭敬地問道。

謝老師微微一笑,點了點頭。他語言嚴謹而富有啟發性。" 血和津液皆為液態物質,與氣相對而言,皆屬於陰,均由水谷精微所化生,同具營養和滋潤的功能,兩者之間可以相互滋生、相互轉化,稱為‘津血同源’。 津血同源的理論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血可化津,二是津能生血。 "

小王聰明的大腦迅速吸收這些資訊,他思考片刻後再次發問:「那麽,謝老師,您剛才提到的血可化津,具體是怎樣的情況呢?」

謝老師微笑著示意小王坐下,語氣溫和地解釋:「 中醫認為,血液由營氣和津液構成。血行脈中,血中之津液可滲出脈外而為脈外之津液。

小王問:「這對於我們診治有什麽提示嗎?」

謝老師說:「 若失血過多,脈中血少,脈外津液進入脈中以維持血量,可引起脈外津液不足,故失血患者,除表現面白、舌淡等血虛癥狀外,多見口渴、尿少等津液虧虛的癥狀。 因此,對於失血者應慎用發汗等方法治療,以防進一步耗傷津液。【靈樞】,‘奪血者無汗’。

【靈樞·營衛生會篇】。如說:「血者,神氣也。故血與氣,異名同類焉,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意思是,血液耗傷過度的人,不宜再去發汗,汗出過多的人,也不可再損傷其血。

(1)、奪血者無汗:心主血,汗為心之液,汗血皆同源。所以【傷寒論】對於亡血者、失精者、衄者、瘡者皆忌重劑發汗之品,就是本「奪血者無汗」之理而來。

(2)、奪汗者無血:是指出汗過多,或者津液耗傷的病人,不要再傷其血分,因津液皆源於血液,否則,必然加重病情。成無己註【金匱】 時說:「水竭則無血。」若汗出過多的病人,再度使用刺血療法或投以傷血之劑,必然會引起傷津脫液之變。

小王迅速翻開筆記本記錄下這段有關血可化津的詳細解釋。謝老師鼓勵地拍了拍小王的肩膀:「很好,記得要理解這些理論,並在實踐中加以運用。」

津血同源的津能生血

小王又問:「謝老師,津血同源的津能生血又是為什麽呢?」

謝老師微笑著,意味深長地說:「 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組成部份,脈外之津液進入脈中則化而為血。若大汗、劇烈吐瀉,或嚴重燒傷,脈外津液不足,則血中之津液滲出於脈外,以補充脈外津液,從而導致血脈空虛、津枯血燥等病變。

小王一邊認真地做著記錄,一邊思考著謝老師的話。他覺得這種一問一答的方式對於學習非常有效,深深感受到了謝老師的嚴謹和親切。謝老師又說:「 因此,對於大汗、劇烈吐瀉等津液耗傷者,應慎用破血逐瘀之峻劑,或放血療法,以防進一步耗傷血液。 【靈樞】,‘奪汗者無血’。

「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的原則與其造成危害的臨床表現,在【傷寒論】中闡述的尤為具體,如【太陽篇】說:「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緊急,直視不能眴,不得眠。」經常鼻衄或其它嚴重失血,已傷其津,若再發其汗,則津液更傷,經絡失養,津液不充而見額上陷,脈緊急,牽引其目故直視而不能轉。亡血失津,神無所附,則不得眠。反過來,在病變時,大汗不止耗傷津液也必傷其血,汗出過多津傷,血化源不足,血耗則神不安而心慌,所以【太陽篇】又說:「汗家重發汗,必恍忽心亂」大吐、大瀉過甚,則可傷其津液,故汗法皆當禁之。

小王思索片刻,又問:「老師,津和液的區別一直感到疑惑。您能否給我解答一下?」

謝老師微微一笑,把手中的古籍合上放下,開始解答小王的疑惑。「 津液,是我們中醫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們分別指的是人體內的正常水液,包括了臟腑、形體、官竅的內在液體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小王聽得津津有味,專心聆聽著謝老師的講解。

津和液在性狀、分布和功能上有所不同。 」謝老師深吸一口氣,繼續說道,「 津質地較清稀,流動性較大,布散於體表皮膚、肌肉和孔竅,並能滲入血脈,起滋潤作用;而液質地較濃稠,流動性較小,灌註於骨節、臟腑、腦、髓等,起濡養作用。

【靈樞·決氣】說:「腠理發泄,汗出溱溱,是謂津。」「谷入氣滿,淖澤註於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

小王聽得入了迷,連忙掏出筆記本,在紙上認真地記錄下謝老師的解釋。

謝老師看著小王專註的神情,心中暗自欣慰,繼續解釋:「 津與液雖然有一定的區別,但兩者同源於飲食水谷,生成於脾胃,並可相互滲透補充。所以,中醫臨床一般都是津液常並稱,不作嚴格區分。 津與液的區別,主要用於臨床對津液損耗而出現傷津、脫液病機變化的分辨。

謝老師又說:「津液的生成和輸布,是中醫學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概念。」

他從古籍中找到了相關內容,一邊讀一邊解釋道:「 ,主要源自於飲食水谷,在脾胃運化及其他臟腑的共同參與下生成。胃主受納腐熟,吸收飲食水谷的精微,包括津液。小腸主液,可吸收腸中較多的津液。大腸主津,可吸收食物殘渣中的津液,促使糟粕成形而為糞便。

小王聽得津津有味,忍不住打斷:「原來如此,津液的生成原來與我們的臟腑功能有著如此密切的關系。」

謝老師笑了笑,繼續說道:「是的, 津液的輸布則主要依靠脾、肺、腎、肝和三焦等臟腑的生理功能的協調配合。 脾氣散精以輸布津液。脾輸布津液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是將津液上輸於肺,透過肺氣的宣發肅降,使津液輸布於全身而灌溉臟腑、形體和官竅。二是直接將津液向四周布散至全身。

小王聽得津津有味,不禁感嘆:「原來人體內部的臟腑之間如此復雜而又精密的協作,真是令人嘆為觀止。」

謝老師點點頭,繼續說道:「 肺通調水道而行水。肺為水之上源,肺氣宣發,將津液輸布至人體上部和體表。腎主水。腎氣及腎陰腎陽對胃的‘遊溢精氣’、脾氣散精、肺氣行水、三焦決瀆以及小腸的分清別濁等作用具有推動和調節作用,維持其穩定發揮輸布津液的功能。

小王聽得入神,他內心想著:「原來人體內的津液不僅僅是由單一的器官生成和輸布的,而是需要多個臟腑協調配合完成的。」

謝老師見小王聽得津津有味,便繼續說道:「 肝調暢氣機以行水。肝主疏泄,調暢氣機,氣行則津布。三焦決瀆為水道。三焦水道通利,津液得以正常輸布。津液的正常輸布是多個臟腑密切協調、相互配合的結果,是人體生理活動的綜合體現。

小王聽罷,心中豁然開朗,他感激地對謝老師說道:「謝老師,您的解釋讓我對津液的生成和輸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會好好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