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經絡、健脾胃,體內痰濕一掃光,這麽厲害的方子你居然還不知道?

2024-04-28養生

說起「痰濕」二字,想必大家一下子就聯想到肥胖、痰多、濕氣重……

但你知道痰濕還能導致 肢體麻木嗎?

在中醫理論中,痰分為有形之痰與無形之痰。有形之痰可看見或可觸及,如咳嗽咳出的痰、皮下的痰核等。無形之痰則只見征象,不見形質。

如果無形之痰看不見倒也沒什麽,麻煩的是這種痰可隨一身之氣流竄全身,外而肌膚、筋骨、經絡,內而臟腑,全身各處,無處不到。

【雜病源流犀燭·痰飲源流】說:「其為物則流動不測,故其為害,上至巔頂,下至湧泉,隨氣升降,周身內外皆到,五臟六腑俱有。」可見其致病的廣泛性。

經脈是人體氣血執行的通道,當「痰」隨體內的氣流動到經脈處,阻滯了經脈,經脈內執行的氣血不能去到它該去的地方,就會導致局部的組織缺乏氣血的滋養而出現麻木、疼痛等癥狀。

這就好比某一處水管堵塞,不能把水輸送到對應的小區,這個小區裏的人家生活品質就會大打折扣一樣。

痰阻經脈怎麽辦?

無形之痰雖然沒法看見,但可透過選用合適的祛痰藥治療,當然前提是得辨證準確。

茯苓丸

茯苓丸,出自【是齋百一選方】,又名治痰茯苓丸、指迷茯苓丸;用於治療痰伏中脘,流註經絡證。

臨床可見兩臂酸痛或抽掣,手不得上舉,或左右時復轉移,或兩手麻木,或四肢浮腫等癥狀。

現代用法:茯苓,枳殼,半夏,風化樸硝,姜汁糊丸,每服,生姜湯或溫開水送下;亦可作湯劑,加生姜3~5片,水煎服,樸硝溶化。

方藥分析

「脾為生痰之源」是中醫學對於痰濕產生的經典認識。

脾主運化水濕,在水液代謝過程中,如果脾虛,津液不化,正常的津液異常聚集,就變成了痰飲水濕。

反過來,產生的痰飲日久不化又會困阻於脾,使得脾運化水濕的功能進一步下降,如此惡性迴圈。

因此,治療痰濕通常從脾入手,化痰、健脾並列,標本兼治。

半夏是茯苓丸中的君藥。最早記載於【神農本草經】。因其生於夏至日前後,此時一陰生,天地間不再是純陽之氣,夏天也過半,故名半夏。半夏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的功效。這裏取其燥濕化痰之功。

生半夏有毒,對消化道黏膜有強烈的刺激作用,服少量即可使口舌麻木。因此內服一般使用炮製品。

炮製後的半夏根據炮製方法的不同可分為法半夏、姜半夏和清半夏。法半夏善治風痰,用於痰飲導致的眩暈、頭痛等;姜半夏長於溫中化痰 、降逆止嘔;清半夏長於燥濕化痰,主治濕痰。臨床上常根據具體情況選用不同型別的半夏。

茯苓能健脾滲濕,為臣藥。茯苓在這裏既能健脾杜絕生痰之源,又能利小便,使痰飲從小便而消。

枳殼行氣寬中,【本草經解】載:「散留結胸膈痰滯,逐水消脹滿」。也就是能促進機體對水液的代謝。

茯苓、枳殼的配伍,體現了中醫兩大治痰之法。

一即上文提到的「脾為生痰之源」,治脾可從源頭上減少痰飲;

二為【丹溪心法】所提:「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而順矣。」也就是透過行氣,促進機體對津液的代謝,達到治痰的目的。

風化是芒硝的一種風化產品。其味鹹,鹹能潤燥軟堅、消痰破結。因痰伏於脾胃,非一般化痰藥能及,故用之。

樸硝與半夏相合,一燥一潤,一辛一鹹,消解頑痰;與茯苓相伍,可從二便分消結滯之伏痰。這味藥在方中用量很小,僅取軟堅消痰的作用,所以不用擔心用後導致腹瀉。

生姜,一方面可溫中、化痰,另一方面又能制約半夏的毒性。生姜與半夏相配,又共同組成了【金匱要略】中化痰降逆的祖方——小半夏湯。

全方四藥合用,化中脘伏痰,助脾運復健,為「治病求本」之方。

可以這樣用

▋ 頸椎病

頸椎病患者,常伴有頭暈目眩、視物不清、肢體麻木等癥狀。古人雲「無痰不作眩」「無風不作眩」,肝風挾痰上擾腦竅,則頭暈目眩、視物不清。如果患者平時恣食肥甘,形體偏胖,就有可能是痰濕所致,考慮用茯苓丸加減治療。

▋ 肩周炎

肩周炎,因好發年齡在50歲左右,又稱「五十肩」。臨床表現為肩部逐漸產生疼痛,夜間為甚,逐漸加重,肩關節活動功能受限而且日益加重。

▋ 皮膚病

「怪病多由痰作祟」,無形之痰可隨人身之氣無處不到,阻滯經絡會導致肢體麻木;那麽阻滯皮膚,皮膚氣血供應不足,就可能引起皮膚病,如白癜風、皮下癤腫、銀屑病等。

▋ 註意飲食消痰濕

產生痰濕的原因雖說與脾虛密切相關,但說到底,痰的物質基礎還是來源於我們的日常飲食。平時吃太多高油、高鹽、高糖的食物,超過了機體的代謝能力,就會釀生痰濁。很多人頭天晚上吃完大魚大肉後第二天就覺得一嗓子痰,就是這個原因。

偶爾大魚大肉產生的痰還只是一時性的,一段時間後透過人體強大的調節能力就能把它排出體外。

但如果每天都這樣恣食肥甘厚味,時間久了就會損傷脾胃,到時候就算不吃肥甘,也會生痰,有的人甚至只吃蔬菜、喝白水都會生痰,這時候就必須要透過藥物調整了。

因此,平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是應該避免食用油膩、重口味的食物。同時註意不要暴飲暴食,暴食也會增加胃腸道的壓力,損傷脾胃;也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偶爾進食過多油膩食物後,可以選用一些消食、化濁的代茶飲。

山藥冬瓜湯:山藥,冬瓜鍋中慢火煲30分鐘,調味後即可飲用。山藥可健脾益氣,冬瓜能化痰利濕。兩種食材煲出來的湯清甜可口,可以作為藥膳長時間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