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脈與癥,誰主誰從?

2024-01-01養生

「有是癥,即有此脈」,脈癥相應是我們辨證論治的基礎,然而,事實上我們經常遇到「脈癥不應」的情況,此時如何辨證?

明代醫家張景嶽在【景嶽全書】專門列出「從舍辨」一節,指出:「治病之法,有當舍癥從脈,有當舍脈從癥,凡脈癥不相合者,必有一真一假隱乎其中矣。」

概要言之,凡脈與癥相應相符的為順,脈與癥不相應甚至相違的即為逆;順則易治,逆則難救,已成為中醫界的共識。而脈與癥不相應者,必有一真一假,癥真脈假則舍脈從癥,脈真癥假則舍癥從脈。

舍脈從癥

病患賈某,30多歲,在夏季出現上吐下瀉,身體發熱,口渴,不想穿衣服,需要涼風吹拂才能減少心中的煩躁,且查其脈象洪大。當時除了我之外,受邀會診的其余各位醫者都認為病證很明顯,就是一個熱癥。唯獨我獨排眾議,說其是極重的「寒癥」!

眾人都不解,問我為什麽這麽說。我說你們可能沒發現,剛剛家屬遞給患者的是一杯開水,他一口就喝掉了,我摸過杯子,還燙著呢!眾人恍然,一問患者,他確實喜歡喝熱水,熱的喝下去才舒服。

就憑著這一個「喜歡熱飲」的癥候,導向了疾病的真正原因。我判斷患者是內寒較盛,從而將熱格於外,也即"真寒假熱」。記得以前讀過清代顧靖遠的 【顧氏醫鏡】,就有這樣的案例:「真寒假熱:陰盛之極,往往格陽,……面赤,……手足躁擾,脈來洪大,悉似陽證」。

於是舍脈從癥,用了2劑四逆湯,患者就痊愈了。

舍脈從證法,在臨床治療過程中每每遇到,因其外象與內在不一,臨床常會囿於其中,以致疾病久治不愈,亦更說明疾病的錯綜復雜性。

【景嶽全書·脈神章】說:「凡內出不足之證,忌見陽脈,如浮、洪、數、實之類是也;外入有余之病,忌見陰脈,如沈、細、微、弱之類是也。如此之脈,最不易治。」

他認為「有余之病」應該見「陽脈」,「不足之病」應該見「陰脈」,謂之脈癥相應,這叫「順」。若是「有余之病」見「陰脈」,「不足之病」見「陽脈」,即「癥有余而脈不足,脈有余而癥不足」時,為脈癥不應,故為「逆」,就非常棘手了。

舍癥從脈

又一患者倪某,訴頭痛劇烈,已歷多日,看過很多醫生均不見效,經人介紹求我醫治。診察時發現他的脈象浮數,準備開清風散或是白虎湯治療,但看前醫所開的方,居然都開過了,但為什麽不見效呢?

仔細察脈,發現脈象雖曰浮數,但嫌微細,略不細辨,幾乎難以察覺!於是決定舍癥從脈,不依從其癥候,而根據其虛脈,使用桂附八味加減治療,其中附子加量。

服數劑後患者來報,頭痛已消退。說明該病就是因為下焦虛寒所致,真火上潛巔頂引起。

對於脈象,名醫們都很重視,如果發現脈證不對應的,必窮究其理。張景嶽說過:「雖曰脈有真假,而實由人見之不真耳,脈亦何從假哉?」

醫聖張仲景就十分重視對反常脈象的辨證,這與後世一般的以脈癥相反為兇為逆之囫罔說法不同。

如【傷寒論】132條:「結胸證,其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一般病屬結胸當用下法,但張仲景敏銳地觀察到其脈不沈,反而浮大,此為 脈癥不符,其中必有原因 ,究其病機原來是表邪未全入裏,裏尚未成實。得到這一關鍵性提示後,張仲景強調「不可下,下之則死。」若誤下之,必傷裏氣,引邪入裏,正氣先衰。邪氣復結,正虛邪實,攻補兩難,預後不佳。

【傷寒論】第92條:「病發熱頭痛,脈反沈,若不瘥,身體疼痛,當救其裏,宜四逆湯。」一個「反」字用得極好,發熱,頭痛,身體疼痛本為太陽病之表現,但脈反沈,仔細深入分析。此為裏有虛寒,故用四逆湯先救其裏。

又如【傷寒論】301條雲:「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沈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這裏「發熱」癥狀與其他脈癥不符,張仲景沒有武斷地舍去「發熱」一癥,而是脈癥合參,辨證為少陰兼表證,故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溫經解表。

獨處藏奸

張景嶽說過:「諸部無恙,惟此稍乖,乖處藏奸,此其獨也。」「脈癥不應」之處往往「獨處藏奸」,非心思縝密、獨具慧眼者不能診察。

當脈與癥表面看似不一致的時候,其所謂「假象」的脈象或癥狀,有時恰恰是辨證之關鍵所在,常常具有明顯的提示性作用,實乃「獨處藏奸」。如果盲目舍棄這一關鍵癥狀或脈象,往往會出現嚴重的辨證錯誤,輕則加重病情,重則害其性命。

脈癥不應,往往提示以下這些線索:

  • 邪重病盛,假象乃現
  • 所謂「大實有羸狀,至虛有盛候」。如陽熱亢極,反見沈、遲、澀、小、細等陰脈,此為火熱閉伏氣機、氣血不得暢達而出現的陰脈,正說明火熱之甚。而陰證見陽脈,乃陰寒內盛,格陽於外,反見浮、大、洪、數之陽脈,正說明陰盛之極。

    裏證見浮脈者,可因裏熱外淫,或裏虛真氣浮越於外而脈浮。寒證見數脈者,因寒邪搏擊氣血,脈緊而數;或因寒郁久化熱,而見脈數;或因陰寒內盛,格陽於外而見脈浮大而數。

  • 邪阻脈道,脈不應病
  • 經脈為邪氣(痰、瘀、火、熱、滯)所阻,氣血執行不暢,可導致脈不應癥。如熱證見遲脈者,乃熱閉氣機,氣血不得暢達,脈反見沈、遲、澀、小。

  • 正不勝邪,相反為逆
  • 【靈樞】雲:「脈之盛衰者,所以候氣血之虛實有余不足」。邪正相爭,正氣不足,不能抗邪,脈癥相反。

  • 病變機轉,脈現於證
  • 病有傳變,如在六經病證的傳變中,有時一經未罷又傳它經,則出現脈已變而癥未變。

  • 病癥兼夾,脈與癥反
  • 患者本有痼疾,又添新病,病有主次標本兼夾。或一證未平,他證又起,或兩感於邪,相兼為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