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作為歐洲經濟的領頭羊,現在卻深陷泥潭,增長乏力,通脹高企,昔日的榮光正在褪去。更悲哀的是,面對困境,德國不僅拿不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反而在甩鍋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試圖將自身的問題歸咎於中國和俄羅斯,這實在是令人感到可笑。
據【參考訊息】報道,德國媒體刊發評論文章,標題很犀利——【失敗者需要假想敵】。
這篇文章的主旨是,歐洲的媒體都想著一件事,那就是把責任歸咎於他人。
但真正導致德國告別出口巔峰的,並不是中國,而是美國。
德國陷入能源危機
德國經濟困境的真正原因
德國經濟的困境並非一日之寒,更不是中國造成的,而是其自身政策失誤和外部壓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作為歐洲最大的經濟體,德國的GDP增長停滯,失業率上升,制造業萎縮。
這不僅僅是周期性波動,而是反映了德國經濟模式面臨的結構性挑戰。長期依賴出口的經濟模式在全球貿易格局變化的背景下顯得越來越脆弱。同時,能源轉型的高昂成本、人口老齡化、數位化轉型滯後等問題也在侵蝕德國的經濟實力。
這些問題的累積效應,使得德國經濟的復蘇之路變得異常艱難。而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就是美國。
美國一直奉行「美國優先」政策,對包括德國在內的盟友也毫不手軟。從貿易戰到科技戰,從能源制裁到產業鏈轉移,美國的一系列舉措嚴重損害了德國的經濟利益。
德國總理朔爾茨
美國是吸血鬼
美國對德國經濟造成的傷害是多方面的,而且往往被有意忽視。
首先,美國在歐洲挑起的代理人戰爭,特別是烏克蘭危機,嚴重破壞了德國的能源安全。 透過破壞德俄能源合作,美國不僅打擊了德國的經濟基礎,還為自己的能源出口創造了市場。
其次,美國透過各種政策手段,如【通脹削減法案】,誘使德國企業將生產線轉移到美國,這實際上是對德國的「去工業化」。
德國【商報】就直言不諱地指出,昔日德國和日本都是「世界出口冠軍」,現在不得不告別巔峰,有自身失誤的因素,但不能忽視強大競爭對手的制裁壓力——這個競爭對手是美國而不是中國。
這裏說的制裁,不是說美國直接制裁了德國,而是說美國對中俄等國的制裁,間接影響了德國。
比如說,美國在5G領域對華為的制裁,就變相打壓了德國高科技產業。這些行為暴露了美國維護霸權的不擇手段,即使是盟友也不能幸免。
美國政客抵制日貨
這場面日本很熟
日本對美國這一套操作很熟悉。
上世紀80年代,日本半導體產業的崛起威脅到了美國的技術霸權。美國透過301條款、日美半導體協定等手段,強制日本限制半導體出口,提高價格。這不僅重創了日本的半導體產業,也為日本經濟的長期停滯埋下了伏筆。
德國在歷史上經歷了陣痛之後,高速發展,成為當年日本一樣的「出口冠軍」,結果又被美國給收拾了。
這就是霸權主義的本質,無論是德國、日本,還是其他盟友,在美國眼中都是潛在的競爭對手。美國維護霸權的邏輯是,不允許任何國家挑戰其主導地位,即使是最親密的盟友也不例外。
而且當美國自身經濟陷入困境時,它往往會透過收割盟友來自救。 無論是透過貨幣政策輸出通脹,還是透過貿易政策轉嫁危機,美國都會毫不猶豫地把鐮刀揮向盟友,畢竟世界上絕大部份已開發國家都是美國的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