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中國人智商不比歐美人低,為什麽近代的科學進步卻都出現在歐美?

2024-01-25推薦

我在【別再吹白種人高人一等了,我們黃種人才是前進演化程度最高的人類!】一文中指出了我們黃種人比白種人前進演化程度更高的觀點,而且我們黃種人的腦容量以及平均智商值也要比歐美人要高,有興趣的友友可以翻看我之前的文章。

這篇文章的下方評論有一部份網友提出了這樣的疑問:中國人智商不比歐美人低,為什麽近代的科學進步卻都出現在歐美?

原因1、獨尊儒家的傳統氛圍

並不是說儒家思想不好,一個思想好不好不僅是看其內容,更需要看其所處的時代。在2000年前,儒家思想是較為正向,對社會積極作用較多的思想流派。那個時候六藝是一個對人的全面要求,是很有積極性的。

但任何一個事物的發展,都必須要經歷誕生、發展、高峰、衰落的過程,儒家思想也是一樣,只不過在長達2000年的時間裏,衰落後進行重新解讀,又發展持續了幾波,依靠不同的內涵解釋,甚至改革和變化,以適應統治的需要。

當然,這種氛圍與先秦的儒家已經不一樣了。

在後世儒家的氛圍下,士農工商,工排倒數第二,僅高於商人。在社會開放的時候,研究工理學還會寬容,但自從「奇伎淫巧」的帽子甩上後,就一直甩不掉,工的社會地位再次降低,士大夫和讀書人都四肢不勤,又如何塑造一個尊重科技的社會氛圍?

是的,儒家思想是一個統治需要的思想,並不是一個科學需要的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學之後。

原因2、封建統治階層的傲慢

在古代權利集中於皇帝的統治結構下,皇帝的喜好將很大程度決定社會的風向。

貴族階層是封建社會的主要統治階層,當這個階層主要人物喜歡研究科技時,會形成尊重科學的良好氛圍,如明末和清末士大夫與傳教士之間的交流。但如果這個階層主要是磕頭保平安、悶聲賺大錢時,也就沒有研究的興趣。

第一次科學技術爆發的時間是清朝,作為封建集權巔峰的少數民族朝代,掃除了周圍一切威脅後,就沈湎於天朝上國的夢中無法自拔,固步自封,閉關鎖國,對科技斥之以奇技淫巧。統治階層的傲慢,是生存的重要障礙之一。

原因3、發明家的人身安全

古代封建社會這種,皇帝動輒決定一個人生死的環境下,尤其是高度集權的明清時期,「天威難料」,「伴君如伴虎」,上一秒是紅人,下一秒就被抄家,科學研究很可能因為一個發明家的隕落而中斷。這也是為什麽科學革命發生在資本主義國家,而非封建社會的一個重要原因。

發明28連發銃的清朝火器發明家戴梓,其制作的大炮幫助清軍平定葛爾丹,發揮了很大作用,因為出身和政治站位等問題,還是流放致死。

在近代歐洲國家眾多的情況下,發明家被逮捕可以跑到敵對國繼續研究。但古代中國大一統情況下,往哪逃?動輒滿門的情況下,想出現歐洲伯努克家族那樣的科學家世家貴族,都不行。

在清朝,研究出的東西還得看統治者的喜好,不喜歡甚至人頭不保,寫出來的東西,一個「濁清」「不識字」,就一不小心被十全老人給滿門了。

原因4、科舉的變化-六科到八股文

科舉的出現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件,代表著社會人才自下而上的流通更為順暢,對維護國家穩定、文化穩定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在明朝之前的科舉,考試內容較為寬泛,並不局限於儒家經典。

唐朝科舉考試的科目,主要有秀才、進士、明經、明法、明書、明算六科。最重要的是明經、進士二科。明法、明字、明算,考選法律、書法、數學的技術人才,雖然不處於重要地位,但有了總表明一種態度和上升渠道,會吸引相關人才研究和做官。

而進士科之成為考試中的唯一科目,乃是宋代廢盡各科以後的事。但宋代更重視學校的內部考試,如醫學選拔,畢業會考為高等者派任尚藥局醫師以下職,算學實行三舍試補,上舍三等分別授予通仕郎、 登仕郎和將仕郎。

總體上而已,元朝之前,理科雖然地位沒有經學高,但也有一定程度的官方重視和上升渠道,吸引人才研究,推動技術發展。而宋也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最高的時代。

元朝廢除科舉,明朝恢復科舉,但固化了科舉,加入了八股文,理科就逐漸式微了。

明清科舉限定了考試範圍-儒家經典,明確了考試格式-八股文,甚至後期為了出題目,不顧字句整體意義,而拆句子。這種形勢下,大部份讀書人(學霸、天才除外)將主要精力投入到八股文的培訓中,對於其他書籍就較少關註了。

歷史書上說是八股文禁錮了思想,聰明人都去考科舉,又有多少人願意做技術?

原因5、封建社會下行保守-天朝上國

唐朝以後,華夏文明總體上是從開放走向保守,封建社會從高峰衰落的過程。整個社會 一旦保守了,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就大為降低,甚至出現阻礙新事物發展。

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官方說法是明朝中後期,但也有民間觀點說是南宋後期。但不管怎麽樣,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出現的時期並不比歐洲晚。但因為封建勢力太過於強大,資本主義發展不起來。

2000年的封建社會慣性太大了,明後期已經有啟蒙思想(心學)開始洗禮封建思想,但清朝的入關又中斷了這一行程。為了求穩,商人有錢了也是買田地,難以形成合力,以至於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遲遲壯大不到改變社會的程度。

雖然明朝後期有與西方接軌,科學交流,但隨著明朝滅亡,就更加閉關鎖國。後期保守到沈湎於天朝上國的固步自封,拒絕外來交往,直到落後就要挨打,血淚的教訓。

原因6、中國人的崇古思維

三代以來,中國一直敬祖。不僅皇帝需要一個很厲害的祖先,就連很多理論都是往上追溯,以祖師爺越古老越有說服力。馮友蘭老先生在【中國哲學史】裏面說過:

依循過去慣例這個傳統思維方式對中國哲學有巨大的影響。從孔子時代起,多數哲學家都要找古代的權威來支持自己的學說。孔子喜歡援引西周的文王、周公,墨子與儒家辯論時,援引比文王、周公更古老的夏禹。孟子為能淩駕於墨家智商,往往援引堯舜,最後,道家又請出伏羲、神農,比堯舜還要早幾百年。 這樣事實上建立了一種歷史退化觀。他們的主張各有不同,歷史觀卻有一個共同點:人類社會的黃金時代在過去,而不在將來。人的拯救不在於創立新的,而要靠退回到古代去。

在這樣的氛圍裏,崇古這種思維後來變得越來越嚴重,甚至貶低今世。祖宗之法不可變,新事物的出現要面對從古到今的壓力。

原因7、中國人的感性

中國人是講人情的,是有溫度的。但也因為這種感性,影響了對理性世界的觀察。宗族、禮儀、文化、習俗各方面的感性交織,對於古代大多數中國人,出現問題,很難完全用理性去對待,總結問題也是經驗主義,講究實用價值。法律更多的是對道德的補充。

即便古代有很多科學成就,但也是零碎的,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的難度太高。

但科學是理性的,不因個人的意誌,社會的習俗而改變。在需要科學革命的時候,需要理性去總結,去驗證,這是古代中國人的短板。

以上就是我分幾個方面來闡述一下我的觀點,僅代表我個人的觀點,我想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是復雜的,而且每個人都有自己心中合適的答案,所以也歡迎大家補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