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輝縣出土,禁止出境!一枚「銀帶鉤」的千年奢華

2024-08-14推薦

時尚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遠看頭,近看腳,不遠不近看中腰。意思是說,透過腰帶就足以看出一個男人的品味和身份。

其實,以「腰」取人的講究並不是現代才有,兩千多年前的古代男子就已經透過腰間的配飾來「炫富」了。

今天,帶大家認識一件低調奢華有內涵的「帶鉤」。

戰國銀帶鉤:禁止出境展覽

帶鉤,是古代貴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帶的掛鉤,古又稱「犀比」。

這件「帶鉤」的大名叫做——鎏金嵌玉鑲琉璃龍首銀帶鉤,1951年河南輝縣固圍村出土,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是國家公布的195件(套)禁止出境展覽的絕世文物之一。輝縣在戰國時屬魏,固圍村當時是魏國貴族的墓地,此帶鉤應是魏國貴族們所使用。

鎏金嵌玉龍首銀帶鉤,是戰國中期的文物。長18.7厘米,寬4.9厘米。帶鉤為銀質琵琶形,器表鎏金嵌玉鑲琉璃珠,青白玉龍首鉤,背面無鉤鈕。

鉤面高浮雕雙夔龍纏繞兩側,中間鑲嵌三枚白玉谷紋玦。每玦中孔又各嵌入蜻蜓眼琉璃珠,中間玦中該珠缺失。腹末端似乎原來也有鑲嵌物,可惜已脫落不見。

這件帶鉤設計極富巧思、紋飾繁縟,集鎏金、鑲嵌、鑿刻等多種工藝於一身,巧妙搭配不同質地、色澤的材料,包金鑲玉,又嵌琉璃,五色相宜,精美富麗,可謂帶鉤中的極品,也是戰國復合工藝制作的代表性器物。

鎏金嵌玉鑲琉璃銀帶鉤,還有一個珍貴之處在於鉤身的材質—— 銀!

根據相關史料記載,戰國是帶鉤使用的高峰期,其中以銅質的最為常見,鐵質次之。

盡管當時人們對金、銀效能的認識已有了進一步提高,相關制造工藝也十分成熟,但由於兩者是稀有的貴金屬,受開采、冶煉及社會、政治、經濟等因素影響,金、銀帶鉤的數量遠比銅、鐵質的要少;而銀器的數量又比金器少。

西漢鎏金全獸形銅帶鉤,長20厘米,寬4厘米。 現藏於新鄉市博物館

這是因為, 自然界中有天然黃金存在 人們可以透過采集獲得 。 (考古證明,至遲在夏商時期,中國先民已經完全能用黃金來制作飾品及用品。) 銀卻必須透過冶煉獲得 ,所以銀器的出現晚於金器,目前所知時代最早的銀器出現於戰國時期。

又因為銀器不如金器閃耀華美,人們更傾向於打造和使用金器,所以實際上銀帶鉤的數量更少。

輝縣出土的這件帶鉤主體為銀質,據發掘者郭寶鈞先生講:「墓經盜掘之後,中心精華已無,……余物偶存而已。」 此帶鉤正是歷經盜掘後為數不多的幸存之物,雖墓主身份已不可考,但從其工藝繁復及奢華程度來看,應為王者之物。

特別是將金屬鑄造和琢玉工藝結合起來,金光外顯與寶玉內斂相得益彰,「確實可代表當時工藝技巧的最高峰,為此墓遺物精品之一」。

戰國錯金(金屬絲鑲嵌工藝)琵琶形銅帶鉤現藏於新鄉市博物館

它的出土,證明了中國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能綜合運用鑄造、焊接、銼磨、拋光、鑲嵌、膠粘等極其復雜的工藝流程,制作出精美絕倫的金銀器。

帶鉤—古代男子的腰間潮流

古代衣服沒有紐扣,需要在腰間加以綁系。除用絲帶外,也可用革帶。革帶常用獸皮,因為較硬,需用帶鉤來連線,相當於今天的皮帶扣。一般由鉤首、鉤身、鉤紐三部份組成,鉤首用於勾連,鉤紐則起固定作用。

明代【無款夫婦容像】中的帶鉤細部

以帶鉤連線的腰帶,是古代中國的特有發明,也是中國傳統服飾中歷史最長、持續最久的腰帶樣式之一。自西周至漢晉,男性貴族服飾中,皮帶要是憑借帶鉤系結,所謂「 帶約其要(腰),鉤掛於帶 」(王充【論衡】)。

帶鉤的形狀大致可分為水禽形、琵琶形、獸面形、曲棒形、竹節形等,也有個別的異形鉤。材質多見金、銀、銅、鐵、玉,裝飾技法有錯、鏤、鎏、嵌、刻等。

清代白玉龍帶鉤·長10.8厘米,寬3.1厘米, 現藏於新鄉市博物館。

它是古代的雕品,也是實用器,是中國男性在服裝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焦點,因為它的顯而易見,因此成了男人服飾文化中一個標誌,預示著佩戴者的地位、財富以及品位。它滲透在古代男性生活著裝中始終不離不棄且代代相傳。

王侯之鉤、官宦之鉤、百姓之鉤分得清清楚楚,那些王侯為了展示自身的財富,紛紛以帶鉤精湛的技藝、材質,告知世人他們的身份地位,代表著那個時期社會中最高風雅的時尚。

戰國嵌綠松石琵琶形銅帶鉤,長12厘米。, 現藏於新鄉市博物館。

無論是那些遊走於各國諸侯間的縱橫家們,還是得意或失意的文人墨客,自然也會像現代名流追求「名奢限量」「小眾客製」款一樣,身配著獨特審美品位、發散著強烈藝術氣質的帶鉤。

【淮南子·說林訓】 :「滿堂之坐,視鉤各異。 」一個小小的帶鉤,就可以讓人一目了然於那些堂前高坐的男人們的地位身份,品位愛好。

帶鉤·歷史小故事

帶鉤雖小,卻承載了片刻的歷史風雲。一枚小小的帶鉤曾經挽救過一位春秋霸主的性命,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覆寫了歷史。

【史記·齊太公世家】有「使管仲別將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帶鉤。……桓公之中鉤,詳死以誤管仲」的記載。

春秋時期,齊桓公在還是公子小白的時候,曾在莒國避難,其兄公子糾在魯國避難。後齊國出現變故,王位空缺,貴族大臣請二人回國繼位,約定先到國都者為君。管仲為了讓公子糾搶先即位,在半路截擊射殺小白,關鍵時刻正是小白腰間的帶鉤替他擋住了箭,小白佯死騙過管仲,提前到達齊國即位,後來成為歷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中的第一霸。【史記·晉世家】中有「管仲射鉤,桓公以霸」,同樣記載了這一歷史事件。

後成為齊國國君的齊桓公,在鮑叔牙的推薦之下,不記前仇,重用管仲,終於完成霸業,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帶鉤之約。

東漢·異形銅帶鉤,長3厘米, 現藏於新鄉市博物館。

古代帶鉤一般為男子所佩,不過有一個與帶鉤相關的故事,卻發生在一位少女身上,這一段歷史與漢武帝有關。據說漢武帝有回巡遊打獵,經過一處,聽人說有一奇女子,十分美艷,卻一手握拳。好奇的漢武帝尋訪美人,最後贏得美人為懷,開啟手心,發現裏面緊握的是一枚精致的玉質帶鉤,後來這位美人因此得名鉤戈夫人,也就是漢昭帝劉弗陵的母親。只是,故事的最後漢武帝因為擔心太子年幼,她會像呂後那樣專權,便賜死了她。【史記 · 外戚世家】【漢書 · 外戚傳】和【漢書 · 孝武鉤弋趙婕妤傳】對這一段歷史都有記載。

【 結 語 】

一枚小小的帶鉤,閃耀著古人精湛的技藝和特有的人文風韻,延伸著三千年文明長河中無數動人的故事。

我們無從知道,這枚鎏金嵌玉鑲琉璃龍首銀帶鉤的主人是否也經歷過公子小白的兇險?是否也有一個讓他不舍卻又必須舍棄的「鉤弋夫人」?富貴權勢,在時間面前終究也是一場煙雲,只有這旁觀的「見證者」還在默默訴說著從前的往事......

而生活在現代的我們,透過這枚帶鉤得以窺見古代文明的輝煌,深感要珍惜更要傳承和保護好這寶貴的文化遺產,讓這些瑰寶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資料來源】中共輝縣市委宣傳部,王元黎【風雅牧野:文物中的古代文明】·河南人民出版社,中國國家博物院網站,禾璧經典收藏【遺失的風韻:帶鉤—古代男子的腰間潮流】

【聲明】部份內容來源網路。版權、轉載問題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