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美媒:中國人打仗很卑鄙,擅長利用數量優勢,美國或輸掉制海權

2024-09-26推薦

二戰結束後,美國就很少吃到敗仗,中國是少數能夠讓美國在戰場上吃虧的國家。當年在北韓戰場上,面對著武裝到牙齒的美國軍隊,誌願軍在裝備簡陋的情況下,硬是打得「聯合國軍」節節敗退,並將戰線維持在38線附近,迫使美軍在沒有取勝的情況下簽訂停火協定。正因為北韓戰場打得非常憋屈,所以美國一直不太願意提及韓戰,其在美國被稱為「遺忘的戰爭」,美國有關韓戰的影視作品也非常少。

而每每提到美軍在北韓戰場上失利的原因,許多美國人、南韓人以及一些不自信的國人,總是聲稱誌願軍是依靠「人海戰術」才打贏的,南韓許多關於韓戰的影視劇,在拍攝誌願軍進攻畫面的時候,也總是刻意拍出烏泱泱一片人集體沖鋒的鏡頭,仿佛誌願軍打仗就沒有任何戰術,只會靠人多來沖破防線。

而但凡對軍事稍微了解的人都知道,自從機槍開始在戰場上普及後,所謂的「人海沖鋒」就變成了一種自殺戰術。幾台重機槍在子彈供應充足的情況下,能夠輕松打退數千名步兵的密集沖鋒。在密集的機槍火力和炮火面前,使用密集的人海沖鋒戰術等於提高對面機槍與火炮的命中率,沖鋒的人越多,敵人殺的越起興。

而面對當時擁有全世界最強火力的美軍,誌願軍如果搞人海沖鋒,就相當於給對面的美國大兵送戰功。太平洋戰爭期間,日軍試圖攻占瓜達康納爾島的亨德森機場,曾組織過人海沖鋒,還是在能見度極低的夜間發起,結果一名美軍機槍手擊斃了近2000名日軍。如果誌願軍在北韓戰場上也采取人海沖鋒戰術,恐怕第二次戰役打完後,入朝作戰的誌願軍部隊就已經傷亡殆盡了,根本沒法打後三次戰役。

事實上,在面對擁有絕對火力優勢的美軍時候,誌願軍更多是利用「三三制」等戰術實施進攻,並利用戰術迂回在局部形成兵力優勢,對敵軍進行分割包圍殲滅。由於誌願軍經常在局部戰場上形成人數優勢,所以許多人都想當然的認為誌願軍用的是人海戰術。其實參戰的中朝軍隊人數,跟聯合國軍的總人數其實差不多,誌願軍能夠在局部戰場上形成人數優勢,那是透過誌願軍將士的「泥腿子」跑出來的。可是在戰場上吃了大虧的美軍卻不願承認,他們只能一口咬定中國用的是「人海戰術」,自己是以少勝多的一方。

直到 今天,美國人 依然認為中國打仗只會靠數量優勢,在陸地戰場上靠人多,在海洋上則靠軍艦數量多。9月19日,美國【國家利益】網站就發文稱,中國已經擁有全世界數量最多的軍艦,能夠像生產香腸一樣造軍艦。

用香腸來形容武器產量,最早源自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當年尼克森向赫魯雪夫展示美國全自動化香腸制造裝置,不甘示弱的赫魯雪夫回懟道:蘇聯正在以生產香腸的速度造飛彈。雖然這種說法太誇張了,但是在冷戰時期,蘇聯的確生產了大量飛彈,數量多到足以將西歐炸回中世紀。

現在美國媒體聲稱中國能夠像生產香腸一樣建造軍艦,雖說有炒作「中國威脅論」的成分在,但中國擁有恐怖的造艦能力,連中國軍迷都用「下餃子」來形容中國的造艦速度,中國擁有全世界最強的造艦能力是客觀事實。

而中國恐怖的造艦能力,在美國眼中卻是一個巨大的威脅,美國媒體甚至聲稱「中國人打仗很卑鄙,總是打不公平的仗」。而所謂的不公平,指的就是中國打仗總是依靠數量優勢,在中國成為全球第一造艦大國後,可以利用軍艦數量優勢來威脅美國的制海權。

雖然在軍艦總噸位方面,美國海軍達到了450萬噸,中國則只有300萬噸,但是中國建造了大量排水量較低的輕型護衛艦、常規潛艇,讓中國在軍艦數量方面多於美國。並且中國還擁有一個巨大的優勢,那就是軍艦艦齡普遍較低,中國目前有相當一部份主力艦艇,都是2010年之後建造的,尤其是作為海軍主力的驅逐艦,超過8成的驅逐艦都是2010年之後服役的052D、055型。

而美國超過一半的航空母艦與三分之一的驅逐艦,都是21世紀之前生產的,未來幾十年內,如果美國的造艦數量不增加,那麽就會出現美國海軍因為軍艦大量退休,而出現在軍艦總噸位方面被中國反超的情況。

另外,中美一旦爆發沖突,主戰場大機率就在亞太地區,中國可以將全部軍艦都集中在亞太地區,坐擁主場之利,軍艦可以就近獲得維修與補給,而美國則需要在全球各地部署軍艦,能夠部署在亞太地區的軍艦數量有限。就比如在太平洋戰爭初期,美軍戰況吃緊的情況下,依然在大西洋地區部署了一定數量的航母與戰列艦。

中國在家門口作戰,同時又擁有軍艦產能的優勢,可用軍艦數量也更多,這就讓美國媒體擔心,將來中美沖突一旦爆發,中國就能發揮「艦海戰術」,利用數量優勢從美國手裏奪取制海權。

別看美國在軍艦品質上還占據優勢,但是實戰證明,在大規模戰爭中,武器數量的重要性大於武器品質。在蘇德戰場上,德國擁有品質更好的武器裝備,一輛虎式坦克能擊敗3、4輛T-34坦克,但是最終卻是蘇聯用更多的大炮、更多的坦克擊敗了德國。

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聯合艦隊在飛行員能力、武器效能方面也占據著優勢,結果等到美國開始發揮軍工產能優勢,日本變得後繼乏力,美國則越打越強,隨著美國的航空母艦、戰列艦數量越來越多,日本的主力艦數量越來越少,太平洋戰爭的勝負就沒有了懸念。

如果說用數量優勢就是「卑鄙的打法」,那麽美軍就是世界上最卑鄙的軍隊,二戰中,美軍在太平洋依靠絕對數量優勢的戰列艦、航空母艦與飛行員,徹底擊垮了日本聯合艦隊;在歐洲戰場,美軍依靠海量的轟炸機、戰鬥機、謝爾曼坦克,擊敗了德國軍隊。

在北韓戰場上,美軍利用數量更多的炮彈、坦克、飛機,經常對誌願軍形成單方面的優勢。海灣戰爭期間,美軍更是依靠絕對數量優勢的現代化戰鬥機、飛彈,將伊拉克軍隊徹底擊敗,美軍打的每一場戰爭,都在武器裝備數量方面占據絕對優勢,每次都依靠裝備優勢碾壓對手,指責中國用「人海戰術」,美國軍隊用的何嘗不是「鋼海戰術」。

而美國之所以現在如此忌憚中國,是因為中國比起美國以往的對手,有一個最大的不同,那就是工業產能。無論是德國、日本還是蘇聯,都無法在軍工產能方面與美國相提並論,哪怕是巔峰時期的蘇聯,也只能在坦克、裝甲車等少數領域形成數量優勢,論整體軍工產能,依然是美國擁有優勢。

但是在上世紀80年代雷根奉行自由市場經濟後,放任美國資本進行了一次「去工業化」,將大量不賺錢的制造業轉移到了國外,只留下了波音等占據壟斷地位的少數制造企業,美國資本更喜歡在金融圈賺錢,而不是投身制造業這種來錢慢的行業。

而蘇聯的解體,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美國軍工制造業的衰退,因為沒有了蘇聯的威脅,美國大量先進武器計畫下馬,許多新型武器的產量也下滑,甚至連F-22的生產線都關閉了。而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以及科索沃戰爭,又讓美國過於高估了自身的實力,這幾場戰爭沒有考驗到美國的軍工產能,都是打了幾個月就結束了。因此美國繼續放任自己的制造業空心化,直到中國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國。

直到歐巴馬執政時期,美國才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制造業嚴重衰退,開始有意重振美國的制造業。然而美國想要重振制造業,面臨著「船大難掉頭」的情況,川普、拜登先後都試圖重振美國制造業,並為此頒布了許多法案,然而直到現在仍然沒有取得多少成效。

在造艦領域,美國衰敗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當年的全球第一造艦大國,竟然已經基本放棄了民用船只的建造,僅剩的幾家造船廠完全變成了「國企」,靠幫美國海軍造軍艦、修軍艦來勉強度日。美國的造艦能力已經退化成:美國海軍想要造船廠每年造2艘驅逐艦,造船廠竟然都完不成任務。

反觀中國這邊,別說每年建造2艘驅逐艦了,只要海軍有需要,每年2艘航母恐怕都能造。中國的造艦速度已經不能用普通的噸位來計量了,而是直接用法國海軍來衡量,中國每年新增加的艦艇總噸位,差不多相當於一個法國海軍了。

所以別看目前美國海軍紙面上的優勢還不小,但是一旦進入比拼軍工產能的階段,美國的劣勢就會迅速暴露出來,一旦軍艦出現損失不起的情況,就會讓海軍在戰術上束手束腳。當年南雲忠一指揮艦隊偷襲珍珠港,為什麽放棄第三波空襲?主要原因就是日本造船能力有限,幾艘主力艦都是寶貝疙瘩,都舍不得讓這些軍艦涉險。

日本舉國之力建造了2艘大和級戰列艦,戰爭前兩年也是舍不得用,打算留著決戰用。保船思想一直困擾著日本海軍的指揮官,背後的根源就在於日本的造艦能力不行,知道自己消耗不起,只能想辦法保住手頭上的主力艦。

慢慢地,美國海軍還會出現這種情況,手頭上的這些航空母艦、驅逐艦有個三長兩短,美國造船廠短期內無法進行補充,美國海軍打起仗來自然有所顧忌。

美國知道自己如何贏得太平洋戰爭,自然就敵視擁有強大工業產能的中國,這代表著中國擁有在戰場上耗死美國的能力,就像當年美國耗死日本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