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白雲怡
9月4日,2024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拉開帷幕,全球的目光再次聚焦於近年來中國與非洲關系的深化與拓展。中非經濟合作如何改變了非洲大陸的面貌?又正展現出哪些新趨勢?日前,肯亞政府顧問、世界銀行前經濟學家姆旺吉·瓦奇拉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企出海非洲有助於當地實作經濟轉型,助力非洲擺脫其舊有的「資源榨取式」發展模式,而中國中小型企業也將在中非經濟合作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中企出海推動非洲經濟轉型
「過去這些年,中國與非洲的合作從某種程度上改變了非洲大陸的面貌,對地區國家產生了巨大而積極的影響。值得註意的是,這一影響是雙向的,非洲也影響到了中國。」瓦奇拉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過去,非洲主要依賴於對自然資源的開采和出口來推動經濟增長,而非發展制造業、服務業或其他更具增值潛力的經濟活動。現在,非洲正在擺脫這種舊的「資源榨取式」發展模式,而中國在其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該經濟學家認為,中國能夠成為世界制造大國有幾個關鍵因素,包括高品質的基礎設施、具有價格競爭力的本地制造業人才,以及其他國家將制造外包給中國並購買最終產品的意願。非洲決策者正在尋找在工業化方面取得類似進展的方法,但非洲缺乏中國工業化發展的關鍵要素。對非洲來說,最可靠的方法是在非洲本土加工非洲的礦產和商品。
瓦奇拉分析稱,近年來中國企業不斷出海到非洲,在非洲設立工廠或營運基地,可以推動非洲實作上述經濟轉型。中國在非洲建設的基礎設施上也產生了價值鏈,中國制造的消費品也推動了非洲中產階級的增長。在這一背景下,非洲政府未來應努力打造更開放、透明、公正、無歧視的營商環境,為中國企業在非洲經營提供更便利化的條件。
中非合作有哪些新趨勢?
瓦奇拉表示,中非經濟合作正顯示出一些新的趨勢和更有增長前景的領域。比如,農業和糧食安全領域是未來中非合作最有潛力的領域之一。2063年是非盟成立100周年,到那時,在非洲自身和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支持者的共同努力下,非洲應該能夠克服當前的挑戰,生產足夠的糧食來養活非洲大陸的人口。這一目標並非遙不可及,中非合作可以助力這個目標的實作。
綠色發展是另一大富有潛力的合作領域。這名經濟學家表示,平衡非洲和中國之間貿易的其中一種方法,是鼓勵中國在非洲加工用於生產電動汽車電池、太陽能電池板和風力發電裝置的銅、鐵和鋁,這將為非洲帶來就業機會,一定程度上緩解非洲國家在創造有價值的就業機會方面的壓力。此外,中國的汽車制造商也可在非洲和當地夥伴建立合資工廠,生產組裝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板、風力渦輪機等裝置。
瓦奇拉對記者表示,在上述背景下,接下來中非經濟合作或將進入一個新階段,即中國的小型私人投資者將發揮更大的作用。「過去,人們通常更關註在非洲投資的中國大型國有企業,但在實踐中,中國在非洲的形象其實更多是由中小企業塑造的。今天在非洲營運的中國企業裏,已有70%以上是中小企業,他們是非洲普通人接觸的主要物件。」他認為,未來的中非經濟合作或許不會像以往那樣「富有戲劇性」,但將會對普通非洲人的日常生活產生更多影響。
中非合作更註重「共情」
「中非合作的一大吸重力在於沒有附加條件。這是無價的。我們不喜歡帶有附加(政治等)不相關條件的貸款,它會束縛我們的手腳,讓我們難以前進。」瓦奇拉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
在瓦奇拉看來,中國與非洲的合作更註重「共情」和非洲人自己的能動性。「中國與我們合作時,更關註我們的感受,也給予非洲更多自主權。比如在鐵路修建等計畫中,我們和中國合作時的發言權明顯更大,因此我們也能(為合作計畫)作出更多貢獻。」此外,一些西方國家和機構不願在非洲進行投資建設,特別是在撒哈拉以南地區,他們認為這些地區的風險多於機遇,而中國在這些地方則開展了積極的行動。
瓦奇拉同時駁斥了部份西方輿論針對「中國為非洲國家制造債務陷阱」的論調。「事實上,非洲的主要債權方是一些國際機構。」他表示,2022年的數據顯示,債券持有者、世界銀行、非洲開發銀行和法國持有非洲外債的65%。
在這名非洲經濟學家看來,中國對非洲的影響不只在於經濟合作,中國的發展模式也在為非洲國家提供靈感和啟示。「我同非洲的許多政策制定者都有過交流,他們都迫切想知道中國究竟是怎樣讓這麽多的人口在這麽短的時間裏擺脫貧困。」瓦奇拉表示,盡管非洲無法完全復制中國的成就,但非洲也在努力實作「非洲式的現代化」,「如果我們的人民可以在五年、十年、十五年後看到自己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改善,那就是我們的成功。」▲#百家快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