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荷蘭首相訪華談得如何?歐媒稱「美國人死盯」

2024-04-01推薦

3月底,荷蘭首相呂特訪華,此行在包括荷蘭在內的歐洲引發熱議。荷蘭本地媒體Elsevier Weekblad周刊稱,呂特此行聚焦中荷的合作空間,並自稱是「中國人的老朋友」。荷蘭報紙Leidsch Dagblad則報道稱,荷蘭將大規模的芯片出口至中國,存在較高的市場和政治風險,尤其面臨著來自美國對荷蘭光刻機巨頭阿斯麥的壓力。

中荷在芯片領域的分歧和可合作空間,是中歐貿易關系的一個縮影。一方面,歐洲的對華政策很大程度上受美國的影響;另一方面,中歐在科技上相互競爭的趨勢也越來越明顯。事實上,中國與歐盟的競爭不僅僅存在於半導體行業,近年來,中國的電動汽車也逐漸開啟了歐洲市場,這給不少歐洲的老牌造車大國帶來了不小的震撼。

目前,歐盟已啟動一項措施,要求中國制造的電動汽車必須在歐盟海關登記。與此同時,歐盟正在對中國電動汽車行業進行「反補貼調查」,並考慮對進口電動汽車征收追溯性關稅。針對這一決定,中國商會對歐盟表示失望,強調歐洲對電動汽車的需求不斷增長,並敦促為中國企業提供公平的商業環境。

荷蘭首相呂特在荷蘭駐華大使館接受媒體存取。圖源:Quartz新聞

中歐能否加深合作 仍受美國影響

呂特此次訪華,無疑是想緩解中歐經貿間的緊張氛圍。然而,討論中歐關系時,美國因素不可忽略。

在川普任內,美國不僅結束世界貿易組織,還對中國和歐洲揮舞貿易大棒。從某種角度來看,美國的貿易保守主義擡頭,促成了中歐之間經貿上的進一步結合,【中歐雙邊投資協定】在川普任期內有一定的進展。

與此同時,川普政府在軍事上對北約盟友的「嫌棄」態度,令美歐進一步疏遠。在川普眼中,北約歐洲成員國的年度國防預算普遍不到總GDP的2%,就是在搭美國軍費的「順風車」。在此期間,法國總統馬克龍還發表了著名的北約「腦死」論,稱美國和北約盟國之間,在戰略決策上毫無任何方式的協調合作。

而川普的繼任者拜登,以自詡「全球主義者」的身份上台後,開始聯合所謂的「全球誌同道合的朋友」來圍堵中國,美歐關系似乎重修舊好。在拜登上台之前,歐洲議會無端凍結了【中歐雙邊投資協定】的審批行程。

上台後的拜登,也繼承了川普的貿易保護主義,他既沒有重新開機與歐盟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定的談判,也沒有重新加入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在美國國內的立法行程上,拜登政府推動了「芯片法案」和「通脹消減法案」來保護本國的制造業,而這兩個法案很大程度上是不利於歐洲廠商的。

實際上,美國的壓力也嚴重影響了歐洲的營商環境。呂特結束訪華回到荷蘭後,就需要處理一件棘手的事情——光刻機巨頭阿斯麥再度表達了離開荷蘭的意願。當前,荷蘭內部的跨國公司殼牌和聯合利華已先後離開荷蘭,如果阿斯麥在這個時候離開,對荷蘭來說將會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法國總統馬克龍與荷蘭首相呂特對美國「通脹消減法案」表示擔憂。圖源:POLITICO網站

雖然烏雲密布 但必定有再現彩虹之時

在去年舉行的中歐戰略對話上,歐盟外交與安全高級政策代表荷西普·博雷利這樣形容中歐關系:「它反映了非西方國家希望在全球更加活躍、擁有更多發言權的合理願望。我們尊重這一點。歐盟並不害怕中國的崛起,也不想阻擋中國的崛起。相反,我們希望中國更多地參與解決氣候變遷、全球健康或開發中國家債務重組等全球問題的集體努力。我們準備在這些領域與中國成為合作夥伴。」

此次呂特訪華,再一次展現出中國與歐洲的合作空間遠大於分歧。或許中國電動汽車產業對歐洲傳統汽車產業造成了不小的壓力,但是更低的價格同樣也有助於歐洲達成自身所訂立的節能減排的目標。即使沒有中國的電動汽車,美國的特斯拉以及「通脹消減法案」也沒有讓歐洲車企有好日子過。與此同時,美國今年將迎來又一次總統大選,川普的卷土重來,以及拜登任內種種實質的「美國第一」政策,無疑為歐洲各國敲響警鐘,那個維護開放穩定全球化的美國已經不復存在了。歐盟是時候需要考慮自身利益了,而不僅僅是維護口號上「誌同道合」的盟友。

對於中歐之間的競爭,歐洲應該要想的是如何提升電動汽車的技術。而在這一方面,中國與歐洲有很大的合作空間。事實也確實如此,盡管歐盟最近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但德國企業仍然致力於中國市場,德國汽車制造商也正繼續加大在華投資以擴大業務。

作者丨王希聖,深圳衛視直新聞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