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奧運會上的中美競爭,讓中國人覺醒

2024-08-12推薦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沈逸】

2024巴黎奧運會已經落下帷幕,只要你關註了這屆奧運,就很難否認一個事實——奧運會本身就是國際政治的重要組成部份。

李發彬和歐紫霞擔任棋手,中國代表團手持五星紅旗入場。@新華網

不僅如此,「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行程也賦予奧運會以截然不同的意涵,觀看奧運會的中國民眾,也從中獲得了全新的認識和體驗:客觀上,無論中國存在多麽美好的主觀意願,但是美國已經用自己的優勢能力,將奧運會塑造成為中美戰略競爭在經濟體育領域的一個縮影,這場競爭不僅僅是在賽場上展開的金牌爭奪戰,更是在全球影響力、國家形象和規則話語權上的全方位較量。

實事求是地說,從顧拜旦開始,客觀上奧運會歷來都是國家實力和民族自豪感的展示場,而在中美戰略競爭的背景下,巴黎奧運會已經超越了傳統的體育賽事,被美方建構成了中美競爭的新場域。

參加1896年第一屆奧運會的希臘運動員

此次奧運會的關鍵議題之一,即興奮劑及其檢測的嚴格實施,就是中美戰略競爭的一個焦點:美國給出的策略選擇,是興奮劑檢測的武器化,即首先透過西方主串流媒體,用不實資訊抹黑中國運動員;然後透過與WADA等機構賽局,迫使中國運動員接受足以幹擾正常比賽的檢測,而持續對美西方運動員保持顯著寬松態勢;最終發揮在全球,尤其是簡體中文社交媒體平台長期思想與文化殖民式規訓而獲得的軟實力,對中國進行系統性的圍剿。

此次外媒沒有充分註意到個別具有指標意義的「刪號」事件,但其實中國民眾從中產生的最大收獲,是發現此前對國際規範與競爭規則,基於誤導和文化差異,已經出現了必須得到有效矯正的不當實踐模式。這種認知及其擴散,預期會對中美關系產生更加深遠和深刻的影響。

金牌榜的排名同樣是這場競爭的視覺化焦點之一。從認知上,中國民眾,運動員,教練員,以及相關部門工作人員,都長期被客製版本的資訊與知識,灌輸了「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超前的、後現代的認知,而「金牌不重要,獎牌不重要」也作為西方國家的「先進性」的顯著標誌,長期支配了有關奧運會的輿論場。

2024年巴黎奧運會,美西方在金牌數、獎牌數、排名榜單等多個方面毫不掩飾的「錙銖必較」,對中國來說,就是一種認知上的覺醒:中國民眾意識到了規訓的存在,並且開始對那些無法及時覺醒,繼續以「代言人」姿態對本國民眾進行系統規訓的中國媒體、相關部門工作人員以及活躍網民,實施了系統性的中國特色的網路行動,即真正由人民主導的反思。

這種實質性的認知覺醒,配合新一代中國運動員的出色表現,用一種另類的方式,展示了中美戰略競爭的展開路徑:中國必須在與美國進行戰略競爭的同時,對自身的認知模式和行為模式進行實質性的調整,從而才能真正適應中美之間的戰略賽局新態勢。這也可以看作是中國改革開放新時期最重要的戰略任務之一。

巴黎奧運會成為中美競爭的新場域,其背後深刻反映了兩國在國際舞台上日益加劇的對抗。競技體育已不再僅僅是技術和體能的較量,更成為了展示國家軟實力、維護國際形象的重要手段。在這種背景下,巴黎奧運會上的每一個計畫、每一場比賽,都已經成為中美戰略賽局的一部份。無論是在興奮劑檢測、金牌榜排名,還是在國際體育組織中的話語權爭奪上,中美兩國的競爭已經延伸到了奧運會的每一個角落,成為全球戰略競爭的一部份。

在本屆奧運會上中國男子4X100公尺混合式接力奪金,打破了美國在這一計畫上40年的壟斷

這個過程其實還是美國主導建構的結果,中國則具有非常典型「被擠壓-深度刺激-覺醒-反制」的特征。那一批曾經在特殊時期力量對比懸殊的外部環境下被塑造的所謂「國際化」中國精英,在這個賽局的場景中也正在接受來自中國民眾的檢驗,檢驗的標準則只有一條:是否有足夠的能力,以可見的行動,實作對中國國家利益的正當維護。過度「國際化」乃至「聖母化」的個體,在此過程中將被系統性地演化和替代。

依靠使用傳統標簽「修昔底德陷阱」為中國戰略競爭尋找時髦外套的歷史學家尼爾·佛格森,在一篇關於巴黎奧運會與中美戰略競爭的文章中指出,奧運會已成為中美戰略競爭的象征,類似於冷戰時期美蘇之間的較量。然而,佛格森的分析雖然揭示了中美在奧運會上的競爭,但忽略了兩國對這一競爭的根本性理解差異。

中國將巴黎奧運會視為一個公平國際規則主導下的公平競爭平台,強調對規則的尊重與遵守,至少在美國用實際行動證明中國這麽理解是錯的之前,中國都是這麽認為的。在中國的視角中,奧運會不僅是展現國家實力的舞台,更是國際合作與體育精神的象征。因此,當出現爭議或誤解時,中國的官員和媒體往往會優先考慮如何說服本國運動員和觀眾,接受並認可國際規則。這種態度不僅體現了中國對國際秩序的尊重,也反映了其希望透過遵守規則來贏得全球認可的願望。

在中國的體育哲學中,面對奧運會這種國際賽事,心態上還是接受和學習國際規則,以尋求國際社會的「認可和接受」。在此過程中,中國的先發精英有顯著的親英美特征,歐美主導制定的規則,包括對規則的改變,除非真的觸及生存性底線,否則都被看作是「理所當然的國際社會」的「必要組成部份」。中國政府和體育界高度重視對體育精神的推崇,認為只有在公平競爭的前提下,國家的榮譽才是值得驕傲的。因此,當中國運動員遭遇不利判決時,包括此次興奮劑檢查被武器化濫用,對美國過於寬松,中國方面的反應,比如那個在全體網友註視下刪除帳號的人,首先做的,就是用有典型的「煤氣燈」規訓特征的強勢解釋,確保運動員和公眾能夠理解和接受這些判決,而不是對外指責或者質疑規則本身。

然而,美國的視角則截然不同。佛格森將巴黎奧運會比作冷戰時期的美蘇競爭,這一比喻在某種程度上揭示了美國對當前中美競爭的看法。對於美國來說,巴黎奧運會不僅是體育賽事,更是全球霸權鬥爭的一部份。美國政界和媒體傾向於將金牌榜的競爭視為國家實力的象征,並以此來維系其全球領導地位。

因此,在美國的理解中,奧運會不僅是競賽平台,更是維護全球權力格局的工具。所以,美國沒有興趣與中國競爭,美國只有興趣贏得與中國的競爭,具體落實到奧運會,就是美國要拿到盡可能多的金牌,同時用各種方式阻止中國拿到金牌。在這種冷戰思維的驅使下,美國不僅在金牌榜上對中國進行強力競爭,還透過全球反興奮劑機構對中國運動員進行密切監控,甚至被指控將這些機構「武器化」,以打壓中國的體育成就。此外,美國媒體對中國運動員的抹黑報道也時有出現,這種做法不僅影響了中國運動員的國際形象,還進一步加劇了中美之間的對立情緒。

前奧運遊泳冠軍菲爾普斯出席聽證會,稱世界反運動禁藥機構(WADA)對中國運動員的檢測還不夠,然而在法國僅僅10天時間內,中國遊泳隊接受的藥檢達到了近200次

美國對巴黎奧運會的理解,似乎更像是對冷戰時期美蘇競爭的回歸。在這一框架下,美國將體育視為戰略競爭的一部份,動用各種手段,包括輿論、規則解釋以及國際組織的影響力,來確保在這場競爭中占據上風。這種做法不僅體現了美國對霸權地位的焦慮,也反映了其在面對中國崛起時的防禦性姿態:顯然在很多領域,美國除了發揮美利堅特色的「資本-技術」模式,用包括但不限於「紫薯隊」在內的方式贏得競爭之外,其實已經沒有什麽有效的應對策略和手段了。

人們透過對巴黎奧運會的觀察不難發現,中美兩國在全球事務中存在根本性的理念差異:中國傾向於透過遵守和融入現有國際規則體系來提升其全球地位,而美國則傾向於透過修改規則或強力施壓來維持其領導地位。換句話說,中國關註程式正義,美國表面上看是強調程式與規則,其實關註的是最終結果,並拒絕接受除了美國贏之外的任何結果。在這點上,與美國「懂王」對總統選舉結果的認識,有異曲同工之妙。

從奧運會衍生開去看,中美兩國在巴黎奧運會上的表現,揭示了其對規則和競爭的不同理解,這種理解差異正是中美戰略競爭當下面臨的核心挑戰。中國願意透過參與全球競爭來提升自身的實力和地位,而美國則似乎更傾向於確保自己始終處於勝利者的位置,不惜透過修改規則或使用非正式手段來達成這一目標。

一方面,中國展現出了對規則的尊重和對公平競爭的渴望。在巴黎奧運會上,中國運動員遵循國際體育組織制定的各項規則,並透過不懈地努力和訓練來爭取優異的成績。當遇到不如意的結果時,中國方面通常選擇承認並接受這些結果,而不是質疑規則或試圖改變比賽結果。對於中國來說,比賽不僅僅是為了勝利,更是為了透過競爭來提升自身實力和積累經驗,以便在未來的賽事中表現得更好。

這是中國傳統溫良特質在競技體育領域的體現,但是中國這種行為並沒有被美西方認可和接受,甚至進一步加劇了來自西方的攻擊:因為溫良,所以沒有實質性反制,所以,攻擊的成本趨於無限小,收益區域無限大。這種認識具有歷史性,體現了中國如何透過自我克制實作自身發展的心路歷程,但是現在到了需要對此類認知進行調整的時候了!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美國對中國的打壓,持續不斷破除著中國歷史性形成的錯誤認知,盡管目前可能面臨一些挑戰和壓力,但只要中國人系統性地完成了這種「祛魅」和覺醒,只要假以時日,透過我們的努力,中國最終能夠一步步扭轉這樣的局面。

巴黎奧運會閉幕式上,中國運動員孫穎莎代表亞洲運動員和世界運動員代表一起吹滅聖火IC Photo

另一方面,美國在規則和競爭上的態度則更為系統全面地展示了衰朽霸權的復雜性。對於美國來說,勝利本身比規則的公平性更為重要,競技體育比賽的金牌成為持續鞏固美國大國競爭認知信心的關鍵錨點。巴黎奧運會可能會成為這種心態集中爆發的第一個場合,預期後續2028年奧運會將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畢竟美國現在看到中國選手站在領獎台上的心態,已經非常接近1930年代德國某人看到傑西厄文斯站在領獎台轉身就走,拒絕握手、拒絕頒獎的那種心態。

面對中國的崛起,美國並不滿足於在現有規則下與中國公平競爭,而是更傾向於透過修改規則、操控國際機構甚至是抹黑對手的方式,來確保自己在這場競爭中的勝利。這種做法不僅破壞了國際規則的公正性,也為全球體育競爭註入了不確定性。

美國的這種心態可以延伸到其對全球事務的處理方式上:美國更願意透過施加壓力、運用強權手段來維護自己的利益,而不是透過公平競爭來贏得全球的認可。這種行為模式不僅加劇了國際社會對美國的不信任,也使得中美之間的戰略競爭更加復雜和不可預測。中國必須解決這個挑戰,為全球重塑一個更加穩定、公平的競爭環境。

2024巴黎奧運開幕之前,很多人還在感嘆「這屆奧運的熱度好像不高了」,誰能想到從那個群魔亂舞頗具爭議的開幕式,到跌宕起伏「活劇」連台的比賽過程,從國際組織的賽局較量到互聯網空間的民間行動,再到金牌榜上白熱化競爭的終局——某種程度上,巴黎奧運會在這個夏天給全世界帶來了超越體育賽場的「精彩」和「啟發」。

對於中國人來說,我們不僅透過奧運會看到了中國新一代青年的自信、實力和傲骨,批評了一些脫離群眾的精英的虛偽和落後,更是透過體育賽場這面鏡子,讓我們在賽場之外更大世界的競爭中擁有了更加清醒的頭腦和更加明確的路徑。如果還有人在相信什麽所謂「金牌不重要」,那麽我想說,這些就是本次奧運會帶給我們比金牌更加珍貴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