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明末有多亂?國公遍地走,總兵多如狗,軍閥藩鎮化,朝廷濫封賞

2024-08-12推薦
崇禎

明代中後期,武人地位被無限壓制,看過電視劇【抗倭英雄戚繼光】的就知道,第一集,戚繼光承襲了老爹山東登州衛指揮僉事一職,這可是正四品的武職,但遇到了七品的文官,依然要點頭哈腰、抱拳行禮。這就是明代中後期的一個怪現象,文官指揮武將,武將被視為粗鄙野人,仗打得好,是人家文官指揮有方;仗打不好,是武將偷奸耍滑,不肯出力。1644年北京淪陷後,明朝中原、華東、華南、西南還有廣大領土,各地兵馬東拼西湊還有百萬,然而各路軍將在中央混亂失去權威的情況下瞬間反彈,成了一個個唐朝式的藩鎮。

一、藩鎮化的發端——崇禎放縱武將

明朝軍將藩鎮化的苗頭開始於崇禎朝。客觀來說,崇禎為人剛愎自用,急於求成。一方面,崇禎在道德和祖法上受制於文人;但另一方面,崇禎對文人又過度苛責,袁崇煥不過是吹了個五年平遼的牛就被淩遲,崇禎一共17年,卻換了18個首輔,算上群輔共51人,此外,能臣孫元化、盧象升、陳新甲、楊嗣昌、孫傳庭,哪個不是被崇禎逼死。

明朝科舉文官

而和過分苛責文官相反,崇禎對武將倒是格外寬容,結果滋養出許多驕兵悍將,如毛文龍、賀人龍之流。造成明朝最後力量全軍覆沒的松錦大戰,原本洪承疇已經作了周密部署,調集八大總兵,共13萬人,但八大總兵中六個總兵,即吳三桂、白廣恩、唐通、王樸、馬科畏敵如虎,擅自逃亡,造成軍陣混亂,只有曹變蛟、王廷臣聽從調遣,結果二人殉國。松錦大戰一敗塗地,事後論罪,只有王樸被朝廷殺死,其余總兵是戴罪立功,而吳三桂更是先貶後升。

崇禎的這種放縱極大地刺激了武將們的野心,越到崇禎後期,武將們越不聽調遣,已經有了割據的苗頭。

賀人龍

二、藩鎮化的開始——江北和武昌軍鎮

1644年北京淪陷後,南方官僚們扶植了福王弘光政權、魯王監國政權、唐王隆武政權、紹武政權、桂王永歷政權,統稱南明朝廷。南明朝廷鑒於流賊、女真逐鹿中原的特殊情況,為了鞏固統治,遂廣置軍鎮,意圖以唐朝節度使的方式給明朝續命。

弘光初立,為了恢復中原,禦史陳潛夫公開提出以藩鎮為誘餌,提高軍將積極性。「誠分命藩鎮,以一軍出潁壽,一軍出淮徐,則眾心競奮,爭為我用。」雖然朝廷沒有公開同意,但預設了軍將的藩鎮化。

明軍

弘光時期,著名的軍鎮就是江北四總兵,即真州黃得功、壽州劉良佐、徐州高傑、淮安劉澤清,這四路總兵完全就是按陳潛夫的提議設定的,此外還有武昌軍閥左良玉。江北四總兵原為一體,號稱兵馬百萬,根據【小腆紀年】記載「明定兵額,江北督撫、四鎮各額兵三萬」,這樣算四總兵該有戰兵12萬。可明末軍閥拉壯丁成風,不拉出10萬人的炮灰都不好意思和別的軍閥打招呼。所以軍馬人數上,肯定遠遠超出12萬。但四人卷入弘光黨爭,在東林陰謀下,四人被拆分為四鎮。

朝廷給予江北四鎮全權,他們幾乎就是唐朝節度使的翻版。可四鎮之中,只有黃得功抗清,高傑死於內鬥,劉良佐、劉澤清直接率部隊當了漢奸。二劉當漢奸後,馬上利用手中兵力、財力南下攻打朝廷,著名的江陰八十一日圍城戰,就有劉良佐參與。

老連環畫【閻應元抗清】中,閻應元痛斥漢奸劉良佐

武昌左良玉占據長江中遊,號兵80萬,其部隊紀律幾乎和滿清一樣,所過之處寸草不生。但即便如此,他仍被朝廷封為寧南侯,朝廷默許了他對武昌的私有化。也是左良玉率先掀起叛亂,自武昌攻擊南京,弘光朝廷倉促調集江北四鎮回防,這給清軍南下創造了巨大的便利。弘光朝因此滅亡。

明軍軍將

三、藩鎮化的繼續——魯監國和隆武帝

弘光朝滅亡後,魯王朱以海以浙東為抗清根據地,稱監國。唐王朱聿鍵則在福建登基。兩政權並立。

魯王麾下掛印稱將軍者尤其之多,只要能拉起人馬,不論正規軍還是山賊土匪烏合之眾,都有將軍、大帥、總兵的稱號。魯王地盤不過浙東,麾下有30個伯爵、150多個將軍,「府銜鎮體,肩輿黃蓋,相望於道」。

唐王朱聿鍵則完全是被鄭芝龍扶植上去的,雖然唐王想有作為,但受制於鄭家勢力,實際上處境和漢獻帝也差不多。隨著清軍南下,朱聿鍵完全調動不了鄭氏軍隊,只有大儒黃道周毀家紓難,募集了萬名百姓號「扁擔軍」北伐,結果一戰覆沒。

鄭芝龍

四、藩鎮的完成

廣東紹武政權只存在了一個月,毫無作為,幾乎不被歷史提及。而明朝最後的皇帝桂王永歷帝則是藩鎮化的最大受益人。

永歷帝時期,明朝地盤僅剩西南幾省,永歷帝能力實在不行,只知道逃跑,政務完全放手,所以永歷的軍事支柱是大西農民軍,藩鎮完全在永歷朝建立起來了。

大西軍被招安後,首領孫可望乞封秦王,朝廷開始是不同意的。隨著桂林淪陷,永歷帝逃亡南寧,即將進入孫可望的雲南地盤,永歷帝只得封孫可望為秦王以示安撫。有一部著名的黔劇,叫【龍城驚變】,可是把孫可望描繪成了曹操一般的角色,欺壓皇帝,主宰朝廷。【明史】中載,禦史李如月就曾彈劾孫可望「擅殺勛鎮,罪同莽操」。除了孫可望外,張獻忠部下皆獲爵位,李定國被封晉王,劉文秀封蜀王,艾能奇封信國公,白文選封鞏昌王,馮雙禮封興安王。

李定國

永歷入雲南後,當時的東閣大學士文安之鑒於雲貴偏遠,加上滿清倒行逆施激起各路起義,遂上奏永歷帝希望領督師銜,赴湖廣川蜀等地,結交豪強,以爵位誘之,使其匡扶漢室,「念川中諸鎮兵尚強,欲結之,共獎王室,乃自請督師,加諸鎮封爵」。此刻南明朝廷能控制的地盤就剩雲貴了,口頭封爵支票隨便許諾,於是就開始濫封軍鎮。永歷帝任命文安之為川湖督師,加吏兵二部尚書、太子太保,賜尚方劍,便宜行事。文安之也成了大明最後一位督師。

文安之到前線後大搞統一戰線,不論出身,只要抗清,統一封爵設藩,爵位就跟不要錢一樣,大肆批發銷售。於是在湖廣戰場上的各路將領紛紛封爵,真可謂國公遍地走、總兵多如狗。

被視為李闖繼承人的小闖王李來亨,在民族危機面前,毅然接受明朝招安,成為夔東抗清主力,在1656年被封為臨國公。在湖北造反起家的王光興活躍於三峽,被封為荊國公。李闖部將郝搖旗在兩湖戰場,取得全州大捷,被封安南侯。流賊出身的愛國將領還有劉體仁、袁宗第、王友進、塔天寶、馬雲翔、郝珍、李復榮、譚弘、譚詣、譚文、黨守素等,皆有公侯爵位。

永歷帝

根正苗紅科舉出身的士大夫代表,是湖南的何騰蛟。何騰蛟是科舉出身,在忠於朝廷的前提下,仍處於半獨立狀態。何騰蛟主政湖南期間,「湖南北兵餉既在掌握……生殺予奪,撫軍以一人操之」。他被封為定興侯,抗清殉國後,追封為湘王。

此外,只要抗清,不論前科如何,一概承認現有權勢。最著名的就是金聲桓、李成棟這兩大漢奸的反正。他倆因滿清壓迫,權力受到威脅,所以反正。反正之後,金聲桓受封豫國公,李成棟受封惠國公。

文史君說

其實廣置藩鎮這招一定程度上還真的延緩了明朝的滅亡,但也是飲鴆止渴。正如宋人尹源評價唐朝藩鎮的作用「弱唐者,諸侯也,既弱而唐不亡者,諸侯維之也」一樣,明朝的藩鎮也是這種作用。藩鎮有極大的自主性,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中央文官的瞎指揮,所以永歷時期李定國能兩蹶名王,永歷政權能延續至1662年。但藩鎮不聽調遣,所以又造成了弘光朝的滅亡。

參考文獻

【明史】,中華書局1974年。

陳貞慧:【過江七事·裁鎮將】,上海書店1982年。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路搜尋,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