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深海考古大發現!揭開南海西北陸坡沈船神秘面紗

2024-06-17推薦

6月13日,國家文物局在中國南海博物館召開「考古中國」重大計畫重要進展工作會,介紹對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沈船遺址開展的深海考古調查進展情況。在深海沈睡500余年後,兩個遺址先後有900余件文物被提取出水,驚艷世人。

此次一號沈船遺址遺物中瓷器占比最大,有青花、青釉、白釉、琺華、紅綠彩等眾多品種,其中尤以琺華釉瓷器最為明艷亮麗,奪人眼球。

記者: 這些東西在我們現在看來都叫文物,但是如果放在當時的那個時間段,運出去的,它們算是高檔的瓷還是算是普通的日用瓷。

南海西北陸坡沈船遺址考古調查計畫成員 李劍: 這些瓷器如果放在明代中期的交易上來看,這些都屬於高檔船貨,可以說它是屬於高級客製。

二號沈船遺址與一號沈船遺址相距約12海裏,遺物以原木為主,另有少量的陶器瓷器等。

南海西北陸坡沈船遺址考古調查計畫負責人 宋建忠: 這些木頭很重,一般我們理解的木頭漂在水面上,它全部沈在海底,而且更重要的是你可以看到它完好無失真,我們從切開的剖面上看,它的密度還很高。我們查到一條史料,明代中期嚴嵩被查獲以後,在他的家裏查出了將近七千雙烏木筷子,就是這些烏木做的,所以可想而知,烏木在當時被這種權貴階層所重視的程度。

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沈船,位於海南島與西沙群島之間的南海海底,遺址水深約1500公尺。2022年,在中科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一次科考活動中,兩處沈船被偶然發現。

記者: 兩處沈船是同一次發現的還是幾次發現的?

南海西北陸坡沈船遺址考古調查計畫負責人 宋建忠: 同一次,2022年10月,他們連續兩天發現兩條船,根據他們提取回來的一些陶瓷器,基本上落在了明代中期正德年間,就是一號沈船大概處在正德時期。二號沈船根據船上的瓷器判斷,大概是弘治,兩條船大概在一個航道上,所謂這條航線,我們現在叫古代的海上絲綢之路,大概就是從我們廣東、福建的沿海離開以後,沿著南海西北陸坡這個位置再往下,再到馬六甲海峽,可能到那個區域再進入印度洋。

2023年5月,在國家文物局的統一部署下,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組成聯合考古調查隊,對南海西北陸坡兩艘沈船進行考古調查。其中,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的深度參與,為完成此次任務提供了強力保障。因為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裏,中國人無法到達深海,更談不上進行深海考古挖掘。

南海西北陸坡沈船遺址考古調查計畫負責人 宋建忠: 我們中國的水下考古開始的時間是1987年,我們都知道南海一號的歷史,南海一號發現就是1987年8月發現的,同時這一年也是我們中國水下考古的一個起步。

南海一號是南宋初期一艘在海上絲綢之路向外運送瓷器時失事沈沒木質古沈船,發現於1987年,並最終於2007年被中國成功打撈。其實早在15世紀,歐洲就開始了水下文物的打撈探查。但水下考古真正從海底探寶中脫離出來成為獨立學科,是1960年。而中國的水下考古事業還要再晚20多年。1986年,英國尋寶人哈徹在中國南海南部發現一艘清乾隆年間沈沒的貨船,短時間內用暴力方法打撈10余萬件瓷器和一百多塊金錠,並將這些文物交由荷蘭阿姆斯特丹一家拍賣行進行公然拍賣,獲得天價利益。這一事件刺激了中國決心發展自己的深海考古事業。

南海西北陸坡沈船遺址考古調查計畫負責人 宋建忠: 這對於我們有一個深深的刺痛。在這種背景下,中國才開始覺醒要發展這種水下考古的事業,從零起步。1987年的11月,在當時的中國的歷史博物館成立了我們國家的第一支水下考古的機構,叫水下考古學研究室。

技術缺乏,起步艱難,但從1987年開始,中國考古人仍然先後圓滿完成了南海一號、華光礁一號、南澳一號、丹東一號等水下沈船遺址的考古發掘和保護工作。

按照一般的定義,深度在海平面200公尺以下的海洋屬於深海區。地球海洋中,水深每增加10公尺,水壓就會增加大約一個大氣壓。阻礙人類進入大洋深處的最大要素,除了黑暗冰冷的海水和兇猛的海洋生物,就是大海深處讓人恐怖的超高水壓——一般人能承受3個大氣壓的壓力,也就是水下30公尺深的壓力,而在海洋深處巨大的壓力之下,沒有過硬的潛水器,深海考古也就無從談起。

但中國一直在積蓄力量。2017年8月,中國第二台深海載人潛水器「深海勇士」號,在南海進行首次載人深潛下水成功,作業能力達到水下4500公尺。這一深海利器自此拉開了中國深海考古的序幕。

南海西北陸坡沈船遺址考古調查計畫負責人 宋建忠: 對於中國科學院深海所來說,他們建造的載人潛器就相當於一個平台,就是為了提供給各個海洋、涉海的部門或者科研院所、大學,你來進入深海進行你各自領域的這種研究,都可以搭載它去下潛,比如他們做海洋生物的,做海洋地質的,海洋地礦的尋找,包括我們這種深海考古,所以說我們才有這麽一個契合,就開始了一個合作。

2018年,由兩名資深潛航員操作,宋建忠乘坐「深海勇士」號進行了中國深海考古第一潛。

「深海勇士」號每天可以工作8個小時左右,從2018年4月到2022年8月,考古人員乘坐「深海勇士號」先後進行了14個潛次的深海考古調查,也發現了一些零星的文物和小規模文物群。

記者:但是在深海的話,如果我們把線索發現,還有科技能力抵達的話,和近海相比是難還是易?

南海西北陸坡沈船遺址考古調查計畫負責人 宋建忠: 相對來說,從發現的難度,深海更容易,就是深海的遺存包括沈船,有一個和近海最大的不同,它基本上不被掩埋,都在海床上暴露著。海洋學上叫沈積率,1000年也就只有10厘米的掩蓋,所以說它的遺存都在海床上暴露著。

此次南海西北陸坡深海沈船考古任務,主要分為地球物理探測、影像測繪和文物提取等部份。目標是透過測繪完成沈船遺址水下真實場景三維影像重建,並提取1000件左右文物樣本。簡單來說,先要看到遺址全域的樣子,再根據研究需要動手提取文物,同時保證每件文物的位置能夠得到記錄和復原。

2023年5月23日,宋建忠乘坐「深海勇士」號,第一次到達一號沈船遺址。

記者: 你看到什麽給你印象最深?

南海西北陸坡沈船遺址考古調查計畫負責人 宋建忠: 在潛器下潛的過程當中,我們是不開燈光的,完全是漆黑一片。當我們到達沈船現場的時候,燈光一開啟,你會看到很震撼的場面。從條形區的散落帶我們開始向核心區推進的時候,看到沈船上甩下來的貨物,比如有陶器瓷器,大概有300多米長,有50多米寬。

一號沈船遺址由核心區、環形區和條形區組成,最高處與最低處相差約3公尺,由船體和大量堆疊有序、碼放整齊的瓷器、銅器、竹木器等構成。

南海西北陸坡沈船遺址考古調查計畫負責人 宋建忠: 南海一號沈船它的長度有20公尺,寬度大概9公尺多,南海一號發掘完以後,整個陶瓷器的數量是達到了18萬件。西北陸坡一號沈船它的長度要在30公尺以上,要比南海一號要多出來10多米,寬度要達到11公尺。這個體量應該是要大於南海一號的,所以我們判斷西北陸坡一號沈船文物的數量,我們一直有個說法叫不少於10萬件,這是一個比較保守的說法。

測繪完成,真實場景三維影像建立起來以後,就開始了文物提取。潛水器裏的考古人員手中有一沓打印好的圖片,是事先已經確定好要提取的文物的照片。由它向駕駛潛水器的潛航員指認,潛航員操作機械手將文物小心翼翼抓取到采樣籃裏。

記者: 你們打撈的時候是揀你們覺得值錢的先撈,還是按照一個什麽標準,用這個標準來衡量誰先誰後?

南海西北陸坡沈船遺址考古調查計畫成員 李劍: 我們會根據我們的研究方向,我們首先要看這個東西是否能夠滿足我們的研究,是否能夠滿足我們對於沈船現狀的調查,以及對於沈船整個形貌的調查,以及它的狀態是否穩定,是否滿足提取的需要,我們在圖上標好位置,我們按圖索驥。

「深海勇士」號的兩條機械臂尾端連著機械手,一只是金屬制成,另一只為了此次任務專門套上了一層柔軟的矽膠,用來「握住」文物,避免金屬直接觸碰文物表面。對每一件被提取的文物,考古人員都要記錄其原來所在的位置、狀態,以及提取過程的視訊。而提取出來的文物,被迅速送往實驗室進行清理和保護。

二號沈船遺址則由核心區和散落區組成。其中,核心區南北長約21公尺、東西最寬約8公尺。

南海西北陸坡沈船遺址考古調查計畫負責人 宋建忠: 二號沈船和它不同,二號沈船它的陶瓷器主要是生活用品,它的貨物是一船的原木。這個原木我們後來也經中國林科院木材所進行了鑒定叫烏木,烏木在明代是一種進口的珍貴木材,所以我們判斷這種木材就是中國進口的,它是回來的一條船,所以像這樣同時在一個考古中,我們發現一條出去的船,還有一條回來的船同在一個海域,這是歷史上第一次。

南海西北陸坡沈船遺址考古調查計畫負責人 宋建忠: 為什麽叫烏木,就是漆黑一片,它本身就是黑色的。你看我們船體剛才介紹,船體的木頭或者船板都不存在了,那都是被蛀蟲給吃掉了,但是這個烏木你看,沒有蛀蟲。一個我覺得是硬度,或者啃不動,還有一個就是烏木在這個【本草綱目】裏提到了,還是一種藥材,也許它的藥性作用,或者對於那些生物來說是不能吃的。

深海考古解密沈沒於水下的歷史。500多年前,有兩艘大船先後行駛在中國南海西北陸坡附近,一條船滿載瓷器前往海外,另一條船則裝滿珍貴的烏木行駛在回家的路上。但它們前後沈沒在了1500公尺深的海底。500多年的時光,遇難者的遺骨甚至包括船板等有機物早已沒有任何的痕跡,只留下滿船的文物供後人參詳。

記者: 從現有你們掌握的這些文物的分析來看,船主有可能是什麽人?

南海西北陸坡沈船遺址考古調查計畫負責人 宋建忠: 明代是實行嚴厲的海禁政策,民間這種貿易是不允許的,至少從政策上不允許,但是到了明代中期以後,尤其到了「土木堡之變」以後,國力突然下降,它的精力包括財政的虧空,已經支撐不下去了。雖然海禁在禁止這種民間貿易,但實際上,貿易在逐步越來越興盛,把它叫民間走私也罷,把它叫視而不見也罷,或者甚至像廣東這種沿海甚至出台一些鼓勵的政策,叫正德抽分,就開始抽稅,就是你只要給我上稅,我就讓你出去,所以說大概這兩條船就處在這個時期背景下。究竟是什麽人來組織這一船,比如西北陸坡也好,體量這麽大,船貨這麽豐富,品級這麽高,絕不是一般的中小的或者說民間的商人,史料上也有記載,有一些大的官宦或者豪紳豪門,甚至不排除有一些官方背景的,他們在組織貨源。

和一號沈船上的精美瓷器不同,二號沈船上發現的陶器、瓷器形式樸素,被認為是船員日常使用的器具。

記者: 從這些文物裏面,隨船的日用品裏面,得到的最有效的資訊是什麽?

南海西北陸坡沈船遺址考古調查計畫負責人 宋建忠: 一個是這些醬釉罐子基本上還是我們國內,所以我們判斷它還是中國人的船,出去以後,比如說出去的時候帶來一船的瓷器銷往了東南亞,在那銷完以後換回來一船的原木,這些瓷器就是我們船上的這些人,船員的或者隨船的人員的生活用品,恰恰也反映了這條船的身份和它的性質。

500多年前,有那麽一群中國船員,他們就是用這些陶瓷器飲水吃飯,在2號沈船上勞作起居,他們在異國他鄉經過了長途跋涉,也一定急切地渴望回到家鄉,但最終長眠於南海西北陸坡這片海域。那麽,究竟又是什麽原因導致兩艘大船沈沒深海的呢?

南海西北陸坡沈船遺址考古調查計畫負責人 宋建忠: 這個海域我們周邊看了,它沒有島礁,也就是不可能存在觸碰島礁的,我們推測它只能是遇上大的風暴,本身船貨,比如說裝載超載,為了利潤的最大化,如果遇上不好的天氣,大的風浪很可能出現這樣導致沈船。

從2023年5月20日開始,經過三個階段63個潛次的深海測繪和文物提取,南海西北陸坡1號、2號沈船遺址考古調查工作已經基本完成,但和水下不下10萬件文物相比,已經提取出水的900多件文物只是冰山一角。

記者: 海上盜墓,有可能嗎?

南海西北陸坡沈船遺址考古調查計畫負責人 宋建忠: 相比陸地而言,這個一定是難度很大的,成本很大的,普通人是進入不了的,包括我們為什麽說深海的沈船。你看我們發現了以後,應該說這500年來沒有任何人進入過,只有我們今天有深海技術才進入了,那也不代表不會被人惦記,或者不會被有些利欲熏心的人去進行一些鋌而走險的這種行為,所以也是要加強這種管理,或者監測、監控,各種手段都要上的。

5月6日,國務院核定公布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沈船遺址為水下文物保護區,並詳細標註了保護區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