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5個癥狀表示:你的內臟受到寒濕困擾了!

2024-05-26推薦

明明胃口不好,吃的不多,體重卻又增加了;明明晚上睡得很早,第二天還是感覺很累;明明才洗的頭發,第二天就開始出油打綹兒。

你可能猜想過諸多原因,但絕想不到,這些都是你體內濕氣淤積引起的!

現在就來比對以下癥狀,自測一下你是否有濕氣?

1. 昏昏沈沈、易犯困、睡眠品質差,起不來

2. 睡覺留口水、口臭、身體有異味

3. 面色暗沈、眼睛腫、有眼袋

4. 頭發愛出油、面部油亮

5. 不想動、四肢沈重疲乏,酸疼不靈活、胸悶且愛發火

6. 食欲不振、口裏總是黏乎乎、胃部脹氣、消化不好

7. 舌苔厚膩、舌體胖大、舌頭邊緣有凹凸不平的齒痕

8. 大便稀黏腥臭、粘廁所不易沖掉,或者大便擦不幹凈

9. 小肚子大、常有脹氣,身體浮腫、體重增加

10. 滲液性皮膚病,如濕疹或某些癬

以上情況有2-3種,就是身體在提示你:體內濕氣比較重了。

一、我們為什麽要祛濕?

古人總結出六大類自然界的氣候變遷,即「風、寒、暑、濕、燥、火」,稱為「六氣」,但當身體內正氣不足、適應力和抵抗力下降的時候,「六氣」就成為「六邪」,我們稱六種病邪。

「濕邪」即其中一種,也就是常說的「濕」或者「濕氣」。

古話說「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六邪之中唯「濕」更容易滲透也更難祛除。

因為,濕與寒在一起就成了「寒濕」,與熱在一起成了「濕熱」,與風在一起就是「風濕」,與暑在一起就是「暑濕」。

所以,「濕」傷人隱隱不覺,卻能讓整個人處於亞健康狀態,更易感受外邪而生病。只要濕邪不去,吃再多的補品也都如同隔靴搔癢。

二、大眾對「濕氣」的3大誤解

濕邪有內外之分,「外濕」是由於氣候潮濕、涉水淋雨、居室潮濕等侵襲人體導致的;而「內濕」則是一種病理產物,與體內臟腑功能有著直接關系。

但二者互為因果,外濕會加重內濕,內濕又會引起外濕。因此,要是不及時祛濕,濕氣會越來越重,甚至陷入惡性迴圈。

但對濕氣,很多人都存在不少誤解:

誤解一:秋冬幹燥沒有濕氣?

很多人認為雨水多的夏季才是濕氣盛行的季節,而到了秋冬,天氣幹燥,因此沒有濕氣。

但其實,秋冬季「寒」,而「寒必伴有水」,寒氣重一分,濕氣亦重一分,寒濕互結。

因此,冬天時很容易形成「寒濕」,而夏季則較多是「熱濕」。

誤解二:遊泳、汗蒸會加重濕氣?

先說遊泳,在遊泳過程中,大量的水濕會透過毛孔滲入體內,但是遊泳屬於一種全身性的有氧運動,對四肢、軀幹、脊椎、心肺功能都有比較好的鍛煉作用,而適當的鍛煉,可以促進血液迴圈,增加水分代謝,以加速濕氣的排出。

因此,很多人在遊的時間久了上岸後都有尿意,這裏就可能是水濕轉化成了尿液。

想要避免或減少冬泳的濕氣,做好以下三點即可:

①陰天或天氣較冷,亦或是水溫較涼的話盡量不要遊泳。

②控制好遊泳的時間,每周2次左右,每次半小時即可。

③遊泳後一定要沐浴幹凈,並及時擦幹身體。

而像汗蒸、泡澡等水溫較高,可以幫助開啟全身皮膚的毛孔,人往往會微微出汗,而同時濕氣也會隨著汗液一起排出。

這種排濕法特別適合不愛運動的人,但時間過久,可能引起脫虛,甚至缺氧,一定要把握好度。

誤解三:祛濕就得多吃辣?

民間有許多祛濕的方法,最常見的是吃辣椒。很多人覺得吃了辣椒,會辣出一身汗,這個就是排濕了。那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在中醫上,辣椒味辛,有溫散的功效,讓人發汗,的確可以驅散體內的濕氣。但是這裏所指的濕氣是「寒濕」。

對於濕熱體質的人而言,吃辣椒不僅會加重濕氣,還會出現長痘痘、喉嚨痛、口腔潰瘍等;特別對於易過敏體質、胃不好的人及有哮喘的人,吃辣椒則會加重病情。

俗話說「十病九寒。」「濕氣在,百病害。」寒濕重的人,很容易被各種疾病困擾。

濕氣在體內久積成毒,進而影響身體機能的正常運轉,形成「濕邪」,嚴重的甚至會引發其他的疑難雜癥。

當我們的身體濕毒過重的時候,身體是會有一些癥狀的,這也暗示了我們的身體出現了問題。

如何判斷「寒濕」和「熱濕」

寒濕的人舌苔白膩,有胸悶、腹脹、惡心嘔吐、口淡不渴、手腳冰涼的癥狀,而若是脾虛較嚴重,則還會伴隨腸鳴、腹瀉、四肢沈重。

熱濕的人舌苔黃膩,有口幹、口苦、小便黃且氣味重、怕熱的現象,而且多有皮膚問題,如毛囊炎、膿包痤瘡等。

秋冬之際多寒濕,因此以下這些疾病困擾,你一定要留意!

三、寒濕傷身的5個級別

中醫認為,寒濕容易阻遏氣機執行,損傷陽氣,傷遍全身。按照癥狀不同,可將寒濕分為五級,大家應根據自身體質狀態,辨別調理。

一級寒濕:多在表皮

以皮膚瘙癢、濕疹濕瘡為主要表現,感受寒邪或濕氣後瘙癢多會加重,一旦撓破,脂水淋漓,猶如水泡挑破了一般。

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可以在醫生指導下服用中成藥二妙丸,或者外用爐甘石洗劑等。一級寒濕相對比較好調理,註意日常飲食起居即可。

1. 飲食上推薦吃海帶薏米冬瓜湯,有清熱解毒、祛濕健脾、緩解肌膚瘙癢等功效。

2. 同時,建議居住環境要適宜,如果空氣濕度較大,最好開啟風扇、空調,借助這些電器保持室內空氣的流通。

二級寒濕:多在肌肉

以酸困累乏、腰酸乏力、關節酸重等為主要表現。

中醫認為,脾主肌肉,脾虛運化水濕無力,寒濕內困,就會出現肌肉、腰膝等酸困無力的癥狀。

同時,脾虛失運,人會出現面色萎黃、精神疲憊、體倦乏力、食少乏味或食後脹氣、四肢欠溫、氣短怕冷、形體肥胖等問題。

因此,調理二級寒濕,重點在於健脾。

1. 日常生活中,要避免吃生冷油膩的食物,不暴飲暴食,適當吃些山藥、小米、蓮子肉、桂圓、陳皮、芡實、白扁豆等健脾之品,可做粥食用。

2. 脾虛濕困明顯的人,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參苓白朮散等中成藥,溫陽健脾、祛寒化濕。

三級寒濕:多在骨骼

以肩周炎、頸椎病、腰痛、關節炎等為常見疾病。

寒主收引,濕邪重滯,容易留在關節骨骼等處,多有骨骼關節處疼痛不適等臨床表現,且遇寒濕天氣或季節交替時節癥狀加重。

1. 頸肩病痛的人群下雨天要減少外出,不慎淋雨要及時更換衣物,以免加重體內濕氣。

2. 平時洗完澡後要充分擦幹身體,吹幹頭發;保持房間幹燥,經常開窗通風。

3. 這類人群還可以根據需要選取穴位熱敷、艾灸、火罐等多種外治法,臨床常選用足三裏、陰陵泉、豐隆、脾俞、腎俞等穴位。

需要註意的是,以上理療方法,最好去醫院請醫生操作。如在家自行操作,需要有一定的基礎穴位知識和理療技術。

四級寒濕:多在臟腑

以畏寒肢冷、腹痛腹瀉、周身浮腫、月經不調、帶下淋漓等為主要表現。

此階段,寒濕內困,傷及脾腎陽氣,故應以補脾益腎為主。

日常飲食,可以常吃一款粥作為輔助調理:炒山藥50克、炒薏米30克、茯苓30克、粳米150克熬粥,常服此品可健脾益氣、祛濕升陽。

如果不適癥狀較為嚴重,建議及時就醫,服用中藥方劑治療。

五級寒濕:全身受累

中醫認為,寒濕內蘊,日久化痰成瘀,成為痰瘀互結之證,這類體質易患結節、囊腫、息肉等,為寒濕留聚成痰所致,且多易再長或復發。

五級寒濕最為嚴重,建議中西醫同治,以求治本。

1. 這類人群通常免疫力低下,所以日常生活中更要註意保護陽氣,飲食切勿貪涼飲冷,以免脾陽受傷。

2. 運動不可大汗淋漓,避免加重濕寒。

四、人體這3穴,長按濕氣消

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不註意祛除身體內的殘留之濕,這些濕邪就會滯留體內,傷及脾胃,甚至為咳喘埋下病根。

今天為大家推薦3個身體內建的天然祛濕開關,平時可以多按按。

1. 委中穴

委中位於腿窩中心點上,膝關節後面,走膀胱經。

膀胱經是人體排毒祛濕的通道之一,委中便是這個通道上的排泄口。建議大家平時多敲打此穴,每次30次左右。

2. 曲池穴

曲池穴是人體手陽明大腸經上的重要穴位,大腸經的濕濁之氣常聚集於此。

該穴位於肘橫紋外端,手肘關節彎曲的凹陷處,大家平時可在肘窩位置連續拍打5分鐘左右,以感覺到酸脹為宜。

3. 陰陵泉穴

位於小腿內側,脛骨內側下緣凹陷中。

陰陵泉穴是脾經上管理身體水液的穴位,是人體重要的排濕大穴,常按有清利濕熱、健脾益腎的功效。以穴位為中心,用拇指順時針逆時針旋轉各揉1~3分鐘。

註: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用,本平台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一切遵醫囑,切不可給自己妄下診斷。

版權申明:

1.文源:本文內容來源網路。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轉載請保留版權資訊。

2、本平台旨在傳播中醫文化知識,尊重知識與勞動。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協商。

3、責任編輯:有道君,-duzh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