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中國發現的恐龍新屬種有名字了:「英良達泰龍」

2024-03-01推薦

2月29日上午,中國甲龍新物種「英良達泰龍」在福建廈門正式對外公布。

英良達泰龍的3D復原重建模型。

2月15號,恰逢中國甲辰龍年到來之際,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執行館長鈕科程、加拿大自然博物館喬丹·馬倫(Jordan C. Mallon)教授和宮下哲人(Tetsuto Miyashita)教授等學者在專業期刊【脊椎動物解剖學·形態學·古生物學】(Vertebrate Anatomy Morphology Palaeontology)上發表論文,描述了兩件發現自江西會昌縣晚白堊世早期的甲龍亞科標本,並將其命名為英良達泰龍(Datai yingliangis)。達泰龍的發現是對晚白堊世早期甲龍亞科化石記錄的重要補充,為解釋甲龍亞科與非甲龍亞科的甲龍科恐龍的分異提供了新的證據。

達泰龍化石標本破碎不堪的原始狀態。

此次論文研究的兩只達泰龍個體化石發現於江西會昌縣上白堊統周田組。2016年,在會昌縣貢水河沿岸進行道路開挖施工時,當地有細心村民註意到散落在路邊的紫紅色碎石塊中隱約可見一些白色骨質物體,並將其拍照釋出。2018年,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與當地村民取得聯系,這些碎石塊便被捐贈至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並後續由該博物館主持清修保護並開展科研工作。

經過博物館清修實驗中心修復人員漫長的拼合修復工作,兩只疊壓在一起的甲龍標本逐步呈現出來:疊壓在下方的標本為達泰龍的正模式標本,保存了頭骨、八節頸椎、兩件頸半環和骨片、部份腰帶骨骼和尾椎。另一件標本保存了頭骨、全部頸椎、部份背椎、肋骨和肩帶骨骼以及骨片。由於椎體上的骨縫合線並未完全愈合,研究人員認為兩件標本均是亞成年個體,體長約3.5至4公尺。

經博物館清修後的化石標本展示了兩只疊壓保存的個體。

達泰龍的前頜骨突出,有與其他大部份甲龍亞科相似的、標誌性的顱部突起,而覆蓋在下頜和喉部的多邊形骨片,就像鎖子甲一樣保護著動物的咽喉,這一特征在縉雲甲龍(Jinyunpelta)標本中也發現過,尾椎骨被骨化的肌腱包裹,大機率是為了支撐尾錘。達泰龍獨有的特征是臉頰兩側有一對小型的軛骨/方軛骨角,並向外伸展。達泰龍的形態學特征介於早期的甲龍科和後期衍生的甲龍亞科之間,經過系統發育分析,研究團隊認為達泰龍處於亞洲甲龍亞科的衍生類群或與發現於蒙古和中國北部的繪龍(Pinacosaurus)構成一個姊妹類群。

兩只疊壓保存的達泰龍復原圖。

疊壓在一起埋藏的達泰龍也為甲龍類的行為學方面提供了額外的資訊。這種埋藏姿態也在發現於蒙古和中國北部的繪龍身上出現過,當時這種姿態被解釋為原地風沙沈積的快速掩埋,間接說明了繪龍的群居行為。兩件達泰龍標本沈積在河流或者湖泊之中,無法確鑿是否原地埋藏,但很可能也和甲龍類的群居行為相關。

有趣的是,研究團隊還發現,達泰龍標本的第三和第四節頸椎被兩個彎曲的潛穴遺跡化石穿過,潛穴直徑約為2厘米。這種遺跡與該團隊曾經在贛州地區發現過的恐龍蛋巢與螃蟹跡共生標本上的潛穴相似,但它們的主人參與恐龍遺體的分解可能性不大,可能只是在沈積物上打洞,並與達泰龍的遺體產生了「親密接觸」。

據了解,甲龍是一類非常著名的恐龍,生活在晚白堊世的北美和亞洲。其典型代表甲龍屬(Ankylosaurus)因在影視熒幕中常常出現在與霸王龍的對抗場景中而備受大眾關註。甲龍類最大的特點是從頭到尾有大量的骨板覆蓋,因此常被稱之為「坦克龍」,一些甲龍類成員的尾巴末端還有一個炫酷的尾錘,既有「鎧甲」又有「大錘」,真正在恐龍屆做到了攻防一體。甲龍中的甲龍亞科成員也是尺寸較大、頭身都較寬,並具有發達的尾錘。

作者:劉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