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盯著俄烏沖突,台軍照葫蘆畫瓢,各方質疑聲越來越大

2024-03-30推薦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陳山 環球時報記者 馬俊】作為冷戰後最大規模、軍事技術含量最高的局部沖突,俄烏沖突戰場的經驗教訓引起全球軍事觀察家的關註。台軍根據俄烏沖突前期的經驗,一度把發展「不對稱」戰力當成未來作戰的指導思想,但隨著戰局的發展,烏克蘭重新呼籲西方援助坦克、火炮和戰機等傳統武器,台軍也隨之陷入兩難的尷尬處境。

按「不對稱」戰法武裝「刺猬島」

美國【防務新聞】27日稱,由於台灣自行研制的無人機計畫進展遲緩,台當局正急迫地向美國求購4架MQ-9「死神」無人機。據介紹,台軍參考俄烏沖突經驗,為快速形成無人機戰力,以「中科院」委制、島內商購及對外軍購三種途徑加速獲得無人機。但「中科院」負責的「騰雲」無人機遭遇技術困難,島內商購的無人機計畫曝出「采用大陸馬達」的「安全問題」,因此從美國采購MQ-9無人機就顯得極為迫切,預計將從2026年開始列裝。

台軍之所以如此重視無人機,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俄烏沖突的影響。在2022年上半年,烏軍利用察打一體無人機、「毒刺」肩扛式防空飛彈、「標槍」個人反坦克飛彈等輕型武器,成功擋住俄軍的進攻。這些「以小搏大」的成功案例,讓美台方面以為找到寶了。

根據台媒報道,早在2009年的「美台國防工業會議」上,美方就提出台灣應該發展「不對稱」戰力的建議。當時美方代表認為,基於海峽兩岸巨大的資源差距,台灣應以「創新」與「不對稱」方式來填補實力上的差距,「畢竟台灣無法與大陸比拼戰機、軍艦與大炮的數量與噸位」。此後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的威廉·穆瑞又進一步鼓動台灣應發展「毒蠍」策略,即不需要再購買軍艦與飛機等容易被摧毀的目標,而是大力發展小型和更隱蔽的作戰系統,如人員攜行式和小型車載防空系統與反艦飛彈等武器,讓台灣變成不能惹的「毒蠍」。

這種想法也得到部份台軍人士的支持。2017年開始擔任台灣「參謀總長」的李喜明主張,台當局軍費開支不足以支撐「在所有維度與解放軍作戰」,台軍應該放棄發展戰機、軍艦、坦克,而是重點發展無人艇。按照他的設想,台軍將建造大批微型突擊艇分散部署在漁港中,戰時對解放軍登陸船隊發動突襲。但2019年李喜明下台後,他的「不對稱」作戰理念隨即被拋棄。台軍傳統觀點認為,此舉如同徹底放棄「海空力量建設」。

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後,美國支援烏克蘭的無人機、「毒刺」飛彈、「海馬斯」多管火箭炮展示了「不對稱」作戰效果,被認為同樣符合加強台灣島內防禦力量的需要。美國要求台軍裝備建設應該選擇「小而多的武器」,將台灣建設為「刺猬島」。

美國【紐約時報】稱,拜登政府再三要求台當局放棄采購傳統的大型武器,改為選擇有助於擊退海上進攻的「不對稱」作戰武器。為了逼台軍建設「不對稱」戰力,美國還將其作為是否同意對台軍售的判斷標準。例如台灣向美國求購的M109A6自行榴彈炮、MH-60R「海鷹」反潛直升機等傳統武器都因為不符合「不對稱」武器的標準而遭到美國政府拒絕。此後台當局也緊跟美國指揮,不顧島內民眾反對,大舉采購「海馬斯」火箭炮、「毒刺」防空飛彈、「標槍」反坦克飛彈以及「火山」布雷車等武器。還有美國學者要求美國承包商應優先處理台灣的訂單,縮短其接收武器的時間。

各方質疑聲浪越來越大

然而俄烏沖突進入第二階段後,俄軍放棄先前的「一路狂飆」,改為「步步為營」的策略,利用遠端火炮與滑翔炸彈與烏軍展開陣地爭奪戰,烏軍隨即陷入被動。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接連要求西方加緊援助F-16戰鬥機、先進坦克和火炮等常規武器,暴露出「不對稱」戰力的局限性。在看到烏軍的軍備需求發生變化後,台灣島內對「不對稱」作戰的質疑聲也越來越大,因為烏克蘭的做法清晰表明,未來的戰場獲勝還是需要傳統主戰裝備,「最優的防禦並不等於最終的勝利」。

台灣「中央社」2023年稱,台灣智庫咨詢委員賴怡忠表示,到底優先提供哪些武器仍是當前台美軍購的爭論點,美方要求台灣將重點放在「反登陸」,而台灣傳統觀點認為需要采購戰機和軍艦以維持「海空防衛能力」。他認為,「不對稱」作戰的目標是「阻止解放軍占領台灣」,台軍的基本戰略包括「制空」「制海」「反登陸」。美國期盼台灣將重點資源都放在「反登陸」,購買大量精確制飛彈藥,而非戰機和艦艇等傳統作戰平台,與台灣傳統戰略思維有差異。「不少人主張,台灣若沒有足夠空防、海防能力,又怎能執行反登陸」。

2022年8月美國時任眾議長佩洛西竄訪台灣後,島內媒體註意到,解放軍在隨後的針對性演習中凸顯了「封鎖」策略,但美國大力推薦的「不對稱」武器在此場景中幾乎沒有任何作用。「無論是‘標槍」還是‘毒刺’飛彈,只要解放軍不登陸,這些射程有限的個人武器根本就沒有用。而台灣想要突破解放軍封鎖,就必須依靠戰鬥機、軍艦和潛艇等傳統武器。」

美國【華爾街日報】也註意到台灣面臨的這個難題。報道稱,「大衛」無法過於依賴「彈弓」來擊退「巨人歌利亞」,俄烏沖突已經證明,缺乏足夠火力支持的烏軍根本無法突破俄軍防線。因此即便是在美台設想的「反登陸」理想作戰場景中,想要擊敗占據海灘的解放軍登陸部隊,只有「不對稱」武器的台軍也沒有機會突破防線,必須得到重型武器的支援。

事實上,台軍在此問題上呈現出搖擺態度。目前民進黨當局除了根據美國要求建設「不對稱」戰力之外,也還在采購傳統武器,包括自制8艘常規潛艇、從美國采購66架全新制造的F-16V戰鬥機和108輛M1A2T「艾布拉姆斯」主力戰車等。

無論選擇哪條路都「走不通」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早就警告稱,「台灣不是烏克蘭,台灣從來都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份,這是無可辯駁的歷史和法理事實。台灣地區的和平取決於海峽兩岸關系的和平發展,而不是搖尾乞憐,指望外部勢力售賣武器或者提供軍事支持。‘台獨’只能是死路一條,對此任何人都不應該有任何誤解或者誤判。」

美國承認,如今台軍面臨兩難選擇:到底選擇「不對稱」作戰還是發展常規軍力,或者是同時照顧台軍和美國的要求,既發展「不對稱」戰力,又繼續發展重型主戰裝備?而這樣的結果很有可能會讓台軍有限的資源變得更為分散。

接受【環球時報】采訪的專家表示,無論台灣是跟著美國的主張發展所謂「不對稱」戰力,還是繼續引進傳統武器,都行不通。所謂的「不對稱」作戰本質上就是讓台灣「焦土化」,這一點就連台灣專家也看得非常清楚。台軍前陸軍中將帥化民直言不諱地斥責為「欺騙台灣人的把戲」,「不對稱作戰」的本質是拿台灣人民的血肉去消耗大陸的軍事力量,而整個過程並不會增加台灣方面在抵抗作戰中的勝算,或者扭轉戰場對於台軍不利的態勢。台灣「前空軍副司令」張延廷也表示,台灣人口密度這麽高,「怎麽打都會打到自己人」,且炮轟之下勢必造成斷壁殘垣、民不聊生、滿目瘡痍,這樣的戰略布局是失當的。

專家還強調說,烏克蘭靠「不對稱」戰法能長期堅持的關鍵在於可以透過陸地通道源源不斷地獲得西方軍援補給。俄烏沖突爆發以來,西方向烏克蘭提供了數萬枚「毒刺」「標槍」等個人飛彈,而台灣四面臨海,就連五角大廈也承認,一旦爆發台海沖突,美國很難突破解放軍封鎖向台灣提供武器,因此建議台灣提前采購大量相關武器。但島內有人也提出反對意見,因為這些武器的集中儲存地點很可能在戰時被解放軍遠端火力摧毀,根本起不到所謂的「分散部署」效果。

此外,想要推進「不對稱」戰力建設,還需要有訓練充分的預備役部隊。烏軍在俄烏沖突前期的表現出色,與其在2014年之後建立的完備預備役兵役制度有關。但這些經過訓練的烏軍老兵在戰鬥中消耗殆盡後,烏軍戰力出現顯著下降。而台軍此前役期只有4個月,就連台「防長」邱國正也承認「訓練4個月是不能打仗的」。盡管台軍從今年開始將義務兵服役時間延長到1年,但外界普遍認為其訓練內容遠遠不足。

至於台軍重點發展的傳統武器,接受采訪的專家認為,其前景同樣黯淡。目前台軍現役的主力艦艇和戰機都存在嚴重老化的問題,例如執行警戒逼近台島解放軍艦艇任務的美制「諾克斯」級護衛艦「蘭陽」號銹跡斑斑的慘樣成為全球笑柄,而台灣只能建造效能有限的輕型護衛艦作為臨時補充,難堪大用;負責「拱衛台北」的「幻影2000」戰鬥機服役時間已經超過30年,同樣面臨「後繼無機」的困境。台灣陸軍的情況更為嚴重,其炮兵和坦克的主要裝備都遠遠落後於時代。從美國采購的新武器不但數量少,無法完成裝備的全面更新,而且還存在「水土不服」的問題。例如即將交付的M1A2T主力戰車過於沈重,無法透過台灣主要公路,這使其戰時機動能力大打折扣。

事實上,無論台當局還是美國的兵棋推演都證明,在解放軍的遠端火力打擊面前,台軍現有的大型裝備生存力非常低下。台灣「中央社」稱,美方兵推評估顯示,「若台海沖突爆發,台灣空軍將在短時間內損失七成、台灣海軍會全滅,因此只能依靠陸上防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