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誤會了「中國空間站使用中文操作界面」這件事。
認為就想買了一輛電動車,只有中文系統。老外想要使用,就必須學習和使用中文。
其實,對於空間站這件事更多不是「界面決定操作」,而是「需求決定界面」。
首先,沒有看到「空間站只有中文系統」的官方描述。
雖然不少行銷號提出了「外國人來中國空間站要先學習英文」的觀點,但認真看了官方報道和新聞後,沒有看到說「系統只支持中文」這樣的說法。
最多是說「中國空間站使用中文操作界面」,描述的意思更貼近「這套系統有中文界面,而不是「只有」中文界面。
實際上,現代系統的UI開發已經是比較成熟的產業。
大部份系統的文字都不會做成貼圖不可替換的,一個600塊的智慧型手機都可以隨便在系統設定中切換十幾個國家的語言顯示,沒理由空間站的系統做不到透過軟體升級載入語言。
按照新聞報道,在中國載人航天飛行器的外觀設計專利中那個,雖然圖片現實是中文的界面,但也沒有說不能切換為英文。
而沒有雙語顯示的原因, 或許是因為操作界面集合的內容比較多,單一語言可以讓操作者看起來更直觀簡單。
但就像中文的windows系統、IOS系統也能隨意切換英文一樣,不是說顯示中文,就是只有中文。
而目前,空間站接待的都是中國太空人,沒有必要載入或設定英文,但並不是說,不能透過手動選擇或軟體升級,完成這種需求。
畢竟工作量也不大,一些民間轉譯組個人都能完成軟體或遊戲的界面轉譯。
只支持單一語言的設計,從產品開發角度來說,也是比較浪費且沒有必要的。
再比如空間站使用的是中國自己開發的麒麟系統。
從央視報道畫面來看,進入界面顯示的「Welcome to Kylin OS」就是英文,而不是中文。
所以,有理由相信系統內在整合了英文等語言或可以輕松升級、切換,只不過中國航天員在使用中沒必要切換成英文。
當然,既然是自己開發的,中文的支持和轉譯準確都是最好的。
而進入了系統後,可以看到,使用中文也能盡可能減少字元占位,盡可能多的顯示各種數據。
為什麽不少新聞提到:「有外國太空人開始血中文,為將來搭乘中國空間站做準備」呢?
因為空間站不像車,只有一位駕駛者。
對於多國太空人共同在使用的空間站, 必須要約定「空間站工作語言」的。
目前已知會有17個國家的航天員陸續登上中國的天宮空間站,我們可以想象下:
一個空間站裏,說著幾種不同語言的太空人一起操作。大家肯定要約定某種語言作為「工作時候的優先語言,大家向這種語言靠攏」。
這樣,在釋出一些簡單,快速的重要指令時候,別人才能準確領悟你的意思。
否則各國太空人說自己的語言,頻繁切換作業系統,可能增加操作失誤是很危險的。
而大家具體把哪種語言作為空間站的工作語言,則要從人員數量,系統開發支持度,轉譯準確性上來考量,首先肯定是中文。畢竟中國人開發的空間站。
這和「沒有準備英文操作界面」,是兩個概念。
在一些對采訪文章中,也提到「中文作為工作語言」,而不是說「操作界面只有中文」。
還有一些報道裏使用了「操作台所有界面都是中文的」描述。
但這種描述的意思更像是「我們自己的空間站,有中文的操作界面」的意思,而不是說「這個界面只有中文的,不可能切換其他語言」。
同時,對於空間站而言,作業系統的UI界面並不是全部,還有一些位置是印刷的文字。
這些就不可能提供多語言選擇了,顯然約定中文作為工作語言會更方便。
總結一下:
在現代的電子系統界面中,增加英文語言並不麻煩,技術上是很容易辦到的。
目前也沒有看到官方說法的「中國空間站界面只能使用中文」的說法。
但如果中國太空人和他國公用使用空間站,約定的首選工作語言一定是中文,這是從統一行政管理的便捷性和操作準確性決定的,而不是硬體決定的。
關註也說,閱讀 更多有趣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