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極簡火鍋史!唯有火鍋可以解憂!

2024-01-17推薦

從左到右依次為大克鼎、大盂鼎、子龍鼎 ©「國家博物館」微信公眾號

年底了,大家的焦慮不僅來自於跌宕起伏的股市,還有那誰也預測不準的天氣。剛剛肆虐完的寒潮影響了大半個中國,甚至連地處熱帶的海南島也被凍得瑟瑟發抖。

天氣寒冷,吃點什麽? 火鍋,就是火鍋。沒有火鍋驅除不了的寒冷。

火鍋是最具中國文化特色一種飲食方式 。「在同一口鍋裏吃飯」、「求同存異」、「和諧」這些中國人的社交哲學在火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火鍋也是隨著人類文明進步而不斷發展的。它的本義,是烹調的一種器具,發展到今天早已經五花八門了,沿著歷史發展的脈絡,讓我們探究一下文獻和考古發掘中各種形態的火鍋吧。

新石器時代

人們開始使用簡易的陶制鼎。距今8000年的河南新鄭裴裏崗文化遺址曾出土三足陶鼎,鼎的形制為圓腹、三足、立耳,也有方形、四足的,有的加蓋,有的不加蓋。陶鼎分大小,大鼎用來烹飪,小鼎用來盛放食物。將食材混合烹煮, 邊吃邊煮的形式與今天的火鍋相同

新鄭市裴李崗遺址出土的裴李崗文化陶鼎,現收藏於新鄭市博物館

青銅器時代

出現了單人小火鍋的形式。1970年,在寶雞茹家莊西周墓葬中,出土了一只「帶盤鳥足鼎」。這只鼎是鼎爐二合一的形制,出土時中間鼎底有煙熏的痕跡,證明鼎的上層是用來烹煮食物,下層是用來放入燃料進行加熱的。 功能上與今天的單人小火鍋基本一致

帶盤鳥足鼎,又作白乍井姬鼎

兩漢

漢代時期進一步發展,染杯和染爐大流行。在南昌的西漢海昏侯劉賀的墓中酒出土了染杯和染爐。

這裏就不得不提一句 染食法 涮食法 的區別。兩種方法都起源於先秦,染食法不是涮食法,兩者不同來源。染食法最初僅為沾染佐料而食,後來發展為用染爐烹煮,在染爐裏燒炭,在染杯裏加水,同時加入油鹽醬醋等調料,再將其置於染爐之上加熱,然後割肉放在染杯裏染煮,邊染邊吃,染食法與涮食法很接近,只是鍋中放不放醬料的差別。

海昏侯劉賀墓出土青銅染爐

銅染器 1966年長沙子彈庫漢墓出土

四神銅執(染)爐,全器由耳杯和碳爐組組成

西漢末年到南北朝

鐎鬥出現並且普及。鐎鬥,圓腹,鬥形,有足,有柄,材質多為青銅。值得一提的是,鐎鬥已經普及到民間,是平常老百姓家的尋常器物,甚至士兵上戰場打仗都人手一個。【史記·李將軍列傳】中記載「以銅作鐎器,受一鬥。晝炊飯食,夜擊持行,名日刁鬥。」

鳧首柄銅鐎鬥

鳧首柄銅鐎鬥

鳧首柄銅鐎鬥

三國

出現了一種名為「五熟釜」的器具,和如今的「鴛鴦鍋」「九宮格」火鍋類似。【魏略】記載了曹丕嘉獎大臣鐘繇而鑄造的五熟釜。曹丕對鐘繇介紹這個「五熟釜」道:「不管黃帝三鼎、還是周王朝九鼎,都是一個鍋調一個味道,我給你鑄的這個五熟釜同時散發五種不同的香味。先賢嘉獎大臣把功名鐫刻在鐘鼎之上,我嘉獎你把你的功績刻在這五熟釜上。」

唐代

唐代火鍋形制就跟現代的火鍋基本一致,而材質多用陶瓷燒制,稱為「暖鍋」。唐代詩人白居易有詩雲:「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正是描寫了當時人們吃火鍋的情景。其中「紅泥小火爐」便是用陶制的火鍋器具。

遼宋金時期

宋時火鍋器物精美絕倫,宋代瓜瓣獸耳鑄銅火鍋。火鍋在民間已經非常普及,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有載:「十月朔,有司進暖爐炭,民間皆置酒作暖爐會。」

南宋著名的火鍋莫過於林洪的 「撥霞供」兔肉火鍋 。【山家清供】一書中記載:「遊武夷六曲,訪至止師,遇雪天,得一兔,無庖人可制。師雲:山間只有薄批,酒、醬、椒料沃之,以風爐安座上,用水少半銚,候湯響一杯後,各分以箸,令自夾入湯,擺熟、啖之,乃隨宜各以鬥供。」

瓜瓣獸耳鑄銅火鍋

20世紀80年代在內蒙古昭烏達盟敖漢旗出土壁畫墓中的壁畫「烹飪圖」,其中所畫的就是遼代初期,契丹人在穹廬之中,席地圍坐,吃著火鍋的情景。

明清

明清火鍋更加興盛。上至宮廷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有吃火鍋的習慣和愛好。明代四壽字鑄鐵火鍋、清代乾隆皇帝舉行千叟宴的純銀火鍋、景泰藍火鍋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銀壽字火鍋,清光緒

清 銀「甲子萬年」字元寶式火鍋

結語

美食與美器的和諧統一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大特色,火鍋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豐富,審美造型在不同時期都有著不一樣的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