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透的番茄零零散散掉在地裏,和剛忙完農活的梁耀昌一樣沾著泥。他在廣州南沙三民島種了大半輩子地,跨過腳底的番茄,靜默不語。以前,他可不會看著果子就這麽爛掉。
梁耀昌掉在地裏的番茄 本文照片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陳燦傑 圖
但在2月22日5時30分左右,一艘貨櫃船在航經廣州南沙洪奇瀝水道時,觸碰瀝心沙大橋橋墩致大橋橋面斷裂——三民島居民出島、農作物對外運輸的唯一陸上通道驟然中斷。
之後,54歲的梁耀昌沒少去地裏看番茄的長勢,其實早就能摘了,但他還是決定再緩幾天。他顧不上犯愁,他種的涼瓜、番石榴還等著鋤草、打藥、套袋,他得騎上三輪往下一塊地趕。沿途,綁在電線桿上的驅鳥器不時響起刺耳噪音,聲音在島上回蕩。
直到3月3日9時,連通三民島與中山市民眾鎮沙仔村的保通便橋建成投用,這座小島才重新與外界連線。但對於島上的農戶而言,斷橋後的影響仍未退去。
「撿一點是一點,爛了就不值錢」
瀝心沙大橋,算是三民島的交通「命脈」。
三民島四面環水,由民建村 、民興村 、民立村組成。全島居民八千余人,多以務農為生。橋長785.5公尺的瀝心沙大橋,是貨車進島收購蔬菜水果的唯一通道。
居住在島外的批發商李娟介紹,往常,島內一早就會湧入東莞、廣州、中山等周邊地區的貨車,批發商和農戶之間基本是長期合作,農戶提前采好的農產品壘在地頭,等車到了直接過稱裝廂。
2月22日一早,得知瀝心沙大橋斷裂後,她緊忙給約好的3個農戶打去電話,讓對方別砍菜了,一人沒收菜;另一人半夜兩點就把菜砍好了;還有一人,采的兩萬多斤楊桃和包菜,再不收怕爛了,急得自己找船分批外運,「他說撿一點是一點,不然爛了就不值錢了。」
那時不少農戶讓李娟盡量幫忙收菜,無法進島的她有些無奈,「我可以銷,但要把貨運過來給我。」
原先被淘汰的輪渡又派上了用場,村民開船越過洪奇瀝水道,把菜拉到對岸的紅港村、紅湖村。李娟一到下午兩點便在這些臨時交接點等著,收滿一車,近兩萬斤,再回檔口做夜市生意。
為了緩解農戶迫切的外銷需求,民建村村委安排了條船免費運輸。該村村民梁耀昌回憶,大橋被撞斷的當天早上八九點,村委就通知村民去登記是否采了菜,采摘量多少,中午還安排了專門的貨車負責中轉至碼頭。
他表示,船的裝載量約二十噸,「能滿足村裏的需求」。一早九點,碼頭已聚集著等待發船的村民,「沒有固定的班次表,起碼要十噸以上的貨,船才會開運。」有的人急著出貨,也會自行找船。
在梁耀昌眼中,船運還是有些被動。2月24日,村裏中轉的貨車沒時間過來,他索性把熟透掉落的番茄留在地裏。他說,以前一批熟果能摘好幾天,每天都能叫批發商上門收,「不會看著地上的果子爛掉的。」
民立村蘋果蕉種植戶陳錫波說,包船的話,搬運和人工費攤下來,「一擔(100斤)成本20塊錢」,就算菜賣出去了,幾乎沒錢可掙,但不賣連本都收不回來。
因斷橋變動,他招來照料果園的本地村民也忙著在家收菜、找船,幾乎沒心思上班,很快陳錫波的果園裏就雜草叢生。按計劃,2月中旬正臨蘋果蕉采收,他和工人的行程每天都是排滿的。
「我們是最勤快的,比同行差不多早一個小時出發。」陳錫波有三班工人,每班六七人,一早五點半就會集合出島挑蕉、打包。2月21日晚,也就是斷橋的前一天,因收工得晚,有個工人提議隔天晚半小時出發,這才「躲過了一劫」。他有些後怕,每個工人都是家裏的支柱,「如果有一隊出現問題,我怎麽負得起責任?」
據事發當天廣州釋出會資訊,共有4輛車和1輛電動摩托車在瀝心沙大橋斷裂處墜落,其中1輛空載中巴車、1輛貨車和1輛電動摩托車墜落到船艙內,2輛小貨車掉落水中。事故造成5人死亡,2人在醫院救治,生命體征穩定;肇事船舶一名船員受輕微傷。
被撞斷的瀝心沙大橋
「菜農打電話叫我,我都不敢接」
盡管斷橋後的農戶沒少操心船運的事,賣菜的收入卻鮮有增加。
收購商陳誌龍說,目前市面上的番茄供遠大於求,「爛市」難以避免。相較春節,收購價已經掉了一半,「最靚的七毛(一斤),最差的三毛。」同為三民島村民的他,家裏還有四畝老苗番茄沒摘,老苗果子小不值錢,他懶得折騰,決定等臨時橋修好再采。
「也沒出現壓價」,梁耀昌說,他與島外同行也有溝通,「還是根據市場價。」
李娟回憶,過年前,番茄的收購價一斤有兩塊多,慢慢也是降到七毛上下,「(可能)還會繼續落。市場銷不動。」至於老苗,有的菜農拉過來,直接讓她「隨意發揮」,多賣一毛是一毛,賺了錢再轉給他們。
她有個合作多年的菜農,七十多歲,一頭白發,不會用微信只收現金。有次他早早擡了五六百斤番茄過來,她怕人等久了,說改天再結賬,讓人先回去了。
其實在她心裏,多少有些進退兩難。「很多菜農打電話叫我,我都不敢接」,自己要是菜收多了,不好賣,可能還會虧本,但錢給少了,又怕老人受不了。陳錫波說,島上的種植「小戶」,按一家4人、分到8畝地算,一年種菜也「才賺3萬多塊錢」。
「辛苦的是那些菜農」,她說。他們起早摸黑把菜砍了,排著隊運一趟菜過來,來來回回得擡好幾次。一箱番茄近百斤,他們互相幫忙擡時,沈得要屏著氣走。擡完,累得「一身骨頭都是軟的」,有的人隔天就摘不動了,有的怕果子熟透了賣不起價,還得硬撐著「猛摘」。
原本梁耀昌計劃再種些木瓜和番石榴,因種子運不過來擱置了,但他照例一早四點起床幹活,忙到天黑。他和兒子種了五十多畝地,分成好幾片,「這裏忙完,就要去看另外的地」,搭架、套袋、采摘這些活兒,只能靠人工。
剛忙完農活的梁耀昌,去地裏看看番茄的長勢。
「這幾年種地很難,沒什麽好收益。」梁耀昌說,不僅是看天吃飯,農藥、化肥的價格也在逐年上漲,請個工人一天至少兩百塊,一畝番茄種下來,掙不了幾千塊錢。但至少,種地可以養活一家人,他兒子初中輟學,在外打工掙的錢總不夠花,後來幹脆回家跟著他種地了。
除了買肉和汽油,梁耀昌平日很少出島。有時一天忙完,躺床上休息,他全身上下哪兒都疼,但又習慣了,「明天起床,沒覺得那麽辛苦了,接著去幹活。」
「現在不做,份額會被人搶走」
與島上的種植小戶相比,陳錫波面臨著更大的不確定性。
他在民立村的蕉園有70畝,裏邊種的蘋果蕉算是高端品種,一畝地成本在一萬三左右,「成本貴,賣得也貴」,地裏一萬一千多株蕉,值一百多萬元。但在斷橋後,「能不能運出去還是一個謎」。
他表示,往常蘋果蕉砍下來後,直接打包裝車銷往全國市場,一車運18噸。這個重量不是小船能承受的,找大船的話,因為現有貨運渡口吃水淺,得另修碼頭,「修一個最起碼五六萬塊錢」,且只有漲潮時能運,否則容易擱淺。
「本來是很有順序地去安排出貨量的,現在計劃全部打亂了。」陳錫波說,香蕉種植、采摘基本依賴人工,除了島上的果園,他在島外還承包了四塊地,但工人僅能靠輪渡出行,得卡著時間往返,很是被動,有次他們光是等發船,就耗了一個多小時。
陳錫波的蘋果蕉已經可以采摘,但運輸計劃還未確定。
而在斷橋頭兩天,他因無法按時出貨賠了好幾萬違約金,「客戶也理解我們,知道這避免不了,所以減了一半。」不得已,他招了些臨時工,結果因為打包品質差連連遭到投訴。他又從廣西南寧調了16個挑蕉工人,每人月薪近萬塊,「不貴人家不來」。
「如果我們現在不做,到(生意)好做的時候,份額都被人搶走了。」44歲的陳錫波,年輕時做過香蕉運輸、收購生意,靠著十多年積累打拼,才有如今的承包種植規模,「這行確實辛苦,但如果行情好的話,還是有利潤的,五六十萬一年。」
3月3日9時,連通南沙三民島與中山民眾沙仔村的保通便橋順利建成投用。陳錫波懸著的心總算是放下了。據央視新聞報道,該保通便橋為鋼結構棧橋,長138公尺,寬8公尺,用鋼量700余噸,可以滿足行人、車輛通行以及保證小型船舶通航。
當天,批發商基本恢復了采購,開著車往來棧橋。中午陳錫波開車途經保通便橋時,車流依舊密集,開出橋好一段路還堵著車。而「通車」也遠非他預想的那麽順利。
據廣州市南沙區交通運輸局釋出資訊,便橋車輛限高3.5公尺,限載10噸。而陳錫波這邊,來收購水果的大貨車基本是3.8公尺高,無法上島。他想著,實在不行的話,只能先進小車再轉運,這就得多花一筆錢在人工和車費上,可能還會破壞蘋果蕉的品相。
「這是一個麻煩事。」他說。